石油让世界强权与地缘政治变得如此诡谲


  《奖赏》  石油、金钱与权力全球大博弈  (美)丹尼尔·耶金 著  艾 平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6年8月出版

——读《奖赏:石油、金钱与权力全球大博弈》

  ⊙夏学杰

  美国“黑色幽默”文学鼻祖约瑟夫·海勒的力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有这样一段描述:一级准尉怀特·哈尔福特一心想报复白人。他差不多是个文盲,不识一字,也不会写字,却被委派担任布莱克上尉的助理情报官。“我哪有条件读书认字?我们每到一处搭起帐篷,他们便钻一口油井。每次钻井,他们又总是找到石油。每次找到了石油,他们便逼迫我们收起帐篷,去别的地方。我们成了活的探矿杖。我们全家生来就跟石油矿有缘分。不久,世界上所有的石油公司都派了技术人员,处处跟踪我们。我们常年四处奔波。跟你说吧,抚养一个孩子,不知要费多大的劲。我想,我在一个地方住的时间,从未超过一个星期。”哈尔福特最早的记忆,是一位地质学家。“每次我们家生了个小孩,”他接着说:“股票行情便上涨。不久,所有钻井工人便带上全部设备,随我们东奔西跑,谁都想捷足先登。一家家公司开始合并,以便削减为追踪我们而派出的人员。然而,跟在我们身后的人,数量一天天上升。我们一家人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我们歇腿,他们也歇腿;我们上路,他们也上路,随身还带了流动炊事车、推土机、井架和发电机。我们一家成了活财神,走到哪里,哪里便是一片繁荣。于是,我们开始接到一些一流旅馆的请柬,原因便是我们能使他们的生意兴盛。有些旅馆在请柬上提出了相当优厚的条件……”

  《第二十二条军规》本属黑色幽默小说,一些嘲讽不免有些夸大,但即便如此,在小说里并未将这段描述当真,约瑟夫·海勒明确写道:“约塞连知道他是在撤谎。”不过,读了《奖赏:石油、金钱与权力全球大博弈》后,你也许会发现海勒在小说中的那些描述并非有多么夸张。文学家的想象虽然可以天马行空,但有时却远逊于现实。

  石油工业起源于美国,当发现石油之后,马上掀起了淘金狂潮。石油企业之父乔治·比斯尔近乎疯狂地花掉了几十万美元买下油溪附近的农场。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在这里我们遇到了无可比拟的兴奋浪潮,人们几乎发疯了……我从未见过这种激动人心的场面。西部的人全涌到这儿来了。对可能找到石油的土地,人们愿意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价格。”皮托莱镇的奇特故事印证了当年投机活动的疯狂程度。1865年1月,在密林深处打成了第一口井,同年6月,已有4口井出油,日产量达2 000桶,占了整个油区产量的三分之一。通往皮托莱的路口挤满载着油桶的马车,人们争相拥向那里。土地投机到了让人目瞪口呆的地步。几个月前几乎一文不值的农场到1865年7月卖到130万美元,到9月又以200万美元的价格转手。村庄一下子变成城市,以前人迹稀少的地方猛然间已成了人口达1.5万的市镇。它有了两家银行、两家电报局、一份报纸、一家水厂、一支消防队、几十家木板厂或经销商、50多家旅店。

  《奖赏:石油、金钱与权力全球大博弈》还介绍了一个神奇的探油专家,据传19世纪最会寻找石油的约翰·加利能用鼻子嗅出地下的石油。他在得克萨斯州看中的钻井地点后来成为匹兹堡梅隆家族的“海湾石油公司”。石油不仅迅速改变了社会发展进程,更重塑了人们的行为与精神。人们慨叹:财富的幽灵可以使人性如此变化和堕落!当地一位编辑在1865年写道:“在这一带,石油和土地引起的激动已经成了某种传染病。所有阶层、年龄和条件的人都卷了进去。他们的谈吐、眼光和行动都和6个月前不同。现在他们所能理解的只有土地、租借条件、合同、拒签、地契、协议、利率一类的东西。在每一个拐角都会见到几张陌生的面孔,我们的居民中有一半在纽约和费城比在家的时间更多……法庭不再活动,酒吧一蹶不振,社会圈子分崩离析,教堂被抛诸脑后。我们半个世纪以来的习惯、概念和交往,都被追求财富的一意孤行搅得颠三倒四。”别想当然地以为只有低层次的人才会盲目卷入淘金潮,后来成了美国总统的众议员詹姆斯·加菲尔德在油田中亦有相当大的投资。他说,他曾和好几个众议员讨论石油问题,“他们都卷了进去,这场风潮冲击国会的势头可谓凶猛”。

  《奖赏:石油、金钱与权力全球大博弈》的作者丹尼尔·耶金是石油产业研究专家,拥有美国剑桥能源研究会主席、美国政府思想库布鲁金斯学会理事会成员、外交关系委员会研究委员会成员等诸多职位。他还著有《粉碎的和平》与《能源的未来:哈佛商业学院能源项目报告》等。《奖赏》是对世界石油历史的一次全景式扫描,从宾夕法尼亚第一口油井钻出,到两次大规模世界大战,再到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和“沙漠风暴”行动。从石油投机商、市井无赖到石油巨头,从温斯顿·丘吉尔、伊本·沙特到乔治·布什和萨达姆·侯赛因,耶金着笔的角色众多,当然史实叙述中也不乏文学想象,而它获得的奖项也正是普利策纪实文学奖。

  19世纪英国政治家本杰明·迪斯雷利说过: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人与人之间如此,人们常说同事难成朋友,就是因为同事之间涉及利益之争。而国与国之间亦是如此。1990年8月2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下令军队侵入了邻国科威特。他的目标不仅是征服一个主权国家,还要夺取它的财富。如果得手,伊拉克就会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石油大国,就会控制阿拉伯世界和波斯湾,而地球上的石油储量大部分集中在那里。这股新的力量和财富,以及对石油的控制,将迫使世界其他地区臣服于萨达姆·侯赛因的野心。美国对伊拉克从制裁到出兵,为的是什么,还不是利益——对石油的掌控。不过有意思的是,《奖赏:石油、金钱与权力全球大博弈》并没有写海湾战争,刚写到上世纪90年代就戛然而止。

  财富是一面镜子,它照射出来的人性之贪婪,会让人黯然神伤。美孚公司因为垄断备受指摘,甚至成为全民公敌,可是竟然几十年屹立不倒,令总统都无可奈何。记者卧底暗访美孚公司是如何“操纵立法机构的”,美孚公司二号人物回答:“当然我们得想办法。他们到这儿来,要我们为竞选基金捐钱,我们捐了,当然是作为个人……我们把手伸进兜里,给他们相当多的钱供竞选用。这样,当某一法案有损于我们的利益时,我们就去找财务管理人,说,‘现在有这么一个法案,我们不喜欢它,希望你们照顾一下我们的利益’。每个人都是这么干的。”这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有钱能使鬼推磨。金融家迈耶·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说:“如果我能掌控一个国家的货币供应,我才不会在乎谁来制定这个国家的法律呢。”石油能有那么大的魔力,就是因为扮演着印钞机的角色。石油的确拥有点石成金的神力。比如,只因在利比亚发现了石油,阿曼德·哈默博士就把一家破产的小公司打造成了石油业的“巨人”——西方石油公司。

  耶金认为,石油史有三个特别重大的主题。第一个主题是资本主义和现代商业的兴起及发展。石油业是19世纪最后几十年中兴起的世界上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的商业和最为庞大的工业。第二个主题是,石油作为一种商品,同国家战略、全球政治与实力密不可分。第三个主题表明我们的社会是如何变成“碳化氢社会”的,以及用人类学家的话说,我们是如何变成“碳化氢人”的。本书在第二个主题上泼墨最多。作者认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内燃机取代了战马和烧煤的火车,确立了石油作为国力因素之一的重要地位。在远东和欧洲,石油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都至关重要。美国在石油业中的支配地位决定了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起到的作用。到了真正标志欧洲旧帝国穷途末路的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石油的重要性已不亚于任何其他因素。

  只是,人盯一样东西久了,很容易染上偏执的毛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耶金在石油行业浸润久了,不免也有卖什么就吆喝什么之嫌。比如,书中说希特勒把石油看作是他实施第二次世界大战计划的核心命题。希特勒入侵前苏联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是夺取高加索油田,又说石油也是日本远东战争策略的核心。为保护进入荷属东印度取油的日军侧翼,山本五十六策划偷袭了珍珠港。这真把石油视作决定二战走向的最终因素了。果真如此,历史真要改写了。

  再说书名,笔者倒以为,本书或许起名“利益”更合适。说到底,各国争的不是大自然的恩赐,而是利益,换作别的东西,还是会一样拼命地争,不论这个代表利益的东西来自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