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华莱士的 两把刷子


  《光与热》  新一代媒体人不可不知的新闻法则  (美)迈克·华莱士 贝丝·诺伯尔 著  华超超 许 坤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出版

  ——评《光与热:新一代媒体人不可不知的新闻法则》

  ⊙杰 夫

  “哪几个字可以让骗子和无赖心惊胆战?答案:迈克·华莱士在此!”历史上,美国最负盛名、引领收视的“电视新闻杂志”《60分钟》曾制作过这么一条广告,准确生动地说明了该节目主持人与记者华莱士的影响力。

  迈克·华莱士(Mike Wallace)在其职业生涯中几乎获得了一位电视新闻记者所能获得的全部奖项,包括21次艾美奖。不过,华莱士出道虽早,却大器晚成,50岁因主持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节目《60分钟》一炮走红,从此声名鹊起,而之前他在广播电视行业里已干了近30年。2006年,他在88岁时因年事已高身体不适,才勉强宣布退休。2012年4月逝世,享年93岁。

  华莱士的主持采访风格以犀利、辛辣、审问式著称,他的调查报道、硬新闻、伏击式采访,让访谈节目成了一种“握紧拳头的艺术形式”,也因此,他所倡导和践行的新闻专业主义及伦理成为这一行业的标杆。而他为我国民众熟知,自然归因于他先后采访了邓小平和江泽民两位国家领导人。在节目中,华莱士咄咄逼人、刨根问底,被访者谈笑风生、从容应答,无疑刷新了当时国内观众的收视体验:原来,访谈可以是这样的!

  于是,当华莱士的报道手法为同行津津乐道、竞相学习借鉴,引发的下一步动作必然有人通过梳理、总结华莱士的新闻理念、执业法则、采访艺术和叙事技巧来提升新闻的质感。那么,就如何革新报道方式,创作一档好的乃至伟大的新闻节目而言,华莱士到底留给我们哪些“精神遗产”?

  早前华莱士写过《深度接触》、《你我之间》两本回忆录,涵盖了他大部分职业生涯,但没有系统涉及新闻工作本质,也没收录他擅长的那些采访技能——比如,怎样建立融洽的关系?采访变得糟糕时该如何收场?等等。这就突出了他与贝丝·诺伯尔合著的《光与热:新一代媒体人不可不知的新闻法则》的阅读价值。这可视为华莱士非凡职业生涯的一种智识传承。新闻传播的媒介或会改变,但优质新闻的本质却始终如一。

  本书写作,缘起2007年末纽约福特汉姆大学的一门名为“电视新闻革新者”的课程。贝丝女士是这门课的主讲人,华莱士则担纲客座讲师,被邀请至课堂上跟同学们交流。而两人其实在更早之前就已结识,原系CBS同事,在1997年至2006年期间贝丝曾先后担任了CBS驻莫斯科制作人、分社社长。

  华莱士的到来,单就对教学效果来说不亚于一枚重磅炸弹。华莱士之问——据本书记载,像“你死后会去哪里?天堂是否存在?”“如何看待电视新闻?”“我们是否就这样垮掉了?”触动了学生们的神经,当然也包括贝丝本人和当时在现场的一些教师职员。华莱士老而弥坚、一如既往,用近乎逼迫式、追问的语态挑战学生们的专业思维和道德认知。这符合他一贯的新闻追求,就像这本书的标题,光与热。光,就是真相;热,就是戏剧性。华莱士认为,一则报道既需要情感上的拉动力,能吸引人进入故事的冲突与戏剧性中,也需要给受众带来新知识。正是这两者的结合,才使得美国人一晚接一晚地收看同一档新闻节目。华莱士生平爱用这组词来形容好新闻所需具备的一切,因而这也可视为他游走江湖、扬名立万的两把刷子。

  以“光与热”为关键词,就不难理解华莱士为什么会倾向采用威慑性姿态、语句去调查受访者了。如他所言,压力之下有些人会说得更多(当然也可能有些人完全闭口不谈了)。从呈现效果来看,这样做,有戏剧冲突的张力。至于在选择什么是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时,华莱士的看法是“六要素”:相关性、影响力、即时性、冲突性、重大性和热议度。在事关新闻是否应秉持客观性及在多大程度保障其中立价值的问题上,华莱士摆出了他的立场:“主持人或记者根本就不该发表他们的意见。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对事件做出分析,但不能把他们的个人观点讲出来”。这一观念上的分野,将他与丹·拉瑟、“新新闻主义”汤姆·沃尔夫、亨特·汤姆逊,以及他的前同事,1938年至1961年期间任职CBS的现代美国知名记者爱德华·默罗等人区分了开来。

  对报道要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华莱士和贝丝·诺伯尔有着高度一致的执念。他们在书中提到了《纽约时报》的办报口号“刊登一切适合刊登的新闻”,也提到了《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在他们看来,确保不偏不倚是获得公众信任的最佳途径,也是新闻的本质所在。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援引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联手写的《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的核心观点做个注解。他们罗列的十大原则就有,新闻工作首先必须做到对真相负责;新闻工作首先必须忠于公民;新闻工作的本质是用核实进行约束;新闻必须成为公众批评和妥协的论坛;新闻必须努力使重要的信息有趣并且和公众息息相关;新闻必须全面均衡;公民对新闻也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等等。

  身为一名出色的访谈节目主持人,华莱士在本书中亦分享了他的经验之谈。什么是好的采访,华莱士认为,“假如一场采访让你知道了此前所不知的信息,成功地有了新的发现,那就是好的。”当然,广播电视采访还需考虑另一个因素:他们不仅仅是为了信息——同时还是一场表演。这就又回到“光与热”的论点,华莱士解释说:“假如镜头上受访者的反应刺破了虚假又毫无信息的表面回答,那就是好的采访”。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承载了新闻理想和专业主义的作品。它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去年大选期间,美国民主、共和两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与唐纳德·特朗普有三场电视辩论——每场主持人分别由三个不同电视台的当家主播来担任。结果,最后一场最精彩,普遍受公众称赞,而整场把控节奏、协调得当的人,正是来自福克斯电视台的克里斯·华莱士——迈克·华莱士之子。老华莱士在天之灵得以宽慰,其“光与热”的衣钵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