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安联CEO:严监管下外资险企迎来逆袭机会

  ⊙记者 黄蕾 金嘉捷 ○编辑 陈羽

  在中短存续期险种当道、保险业“唯保单数量、保费规模是图”的这几年,专攻保障型业务、稳扎稳打的外资(包括合资)寿险公司的风头却一度被盖过。如今,面对严监管、低利率的新经济环境,所有的机构主体几乎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在新一轮竞争环境下,外资险企也将迎来逆袭机会。

  作为落地中国的欧洲合资寿险公司,中德安联人寿保险公司首席执行官(CEO)陈良对此深有感触。他在近日接受上海证券报独家专访时透露,中德安联多年来坚定走保障之路,而今迈入良性快速发展的轨道。“随着监管制度的逐步推进、政策红利的渐次释放,外资险企的全球经验有望在中国市场相继落地。在正本清源的监管基调下,外资险企将迎来更多崭露头角的机会。”

  利润结构均衡 “三差”均现收益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保险业姓保”的监管基调下,保费规模、市场份额已不再是市场检验保险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主要标尺,取而代之的是衡量价值“含金量”的关键指标——“三差”(利差、费差、死差)的损益。

  陈良透露的一组数据显示,2016年,中德安联继续保持营业利润和保费收入的稳定增长势头。再次实现国内、国际会计准则下的双重盈利,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7%,新单保费占总保费收入高达41%,其中新单期交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1%。不仅如此,2017年一季度,中德安联在大部分中资寿险公司都难以企及的“三差”上均斩获正收益。

  “三差”本是寿险公司的利润三要素,但从记者了解到的行业现状来看,目前国内多数寿险公司尤其是中小寿险公司高度依赖利差实现收益,在费差、死差上则处于亏损状态。所谓的利差是指,实际投资收益率和定价利率之差;费差是指,实际费用和定价时假设的可用费用之差;死差是指,实际的死亡率或者发病率和定价时假设的死亡率或发病率之差。

  “三差”均现盈利的鼎立结构,则意味着中德安联的利润结构相对均衡。这与其不随波逐流发展中短存续期业务,低利率环境下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加快数字化电子化进程,费用管控上开源节流等经营战略不无关系。

  换道超车 投连险迎新机遇

  随着监管环境的趋严,保险市场逐渐进入精耕细作的阶段,这对于稳健经营、专注于保障型产品、一直未偏离良性发展轨道的外资险企而言,意味着突出重围的机会来了。

  在陈良看来,中德安联会把握住这种机会,未来五年将紧跟保监会指引步伐,加大向保障类和资本使用有效类的方向转变,以提升公司防范市场风险和可持续稳健经营的能力。

  “这包括着力开发保障型产品,除传统的重疾类险种外,还将细分市场,关注不同市场不同人群的保障需求。针对健康险开发,则借鉴海外安联的优势产品,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需要,开发价格亲民的特色医疗产品。”陈良告诉记者,未来,公司还将依托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平台,顺应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开发碎片化产品。

  除保障型业务之外,中德安联也看到了低利率、严监管环境下,投连险的新一轮发展良机。“海外保险市场已先国内一步进入低利率环境,在德、法、英等保险市场上,投连险的比重均呈逐渐上升趋势,这主要由欧洲‘偿二代’对资本金要求所推动的。我们也在最近特别研发了理财保障型保险产品,其中主险是投连型的年金保险,可以和覆盖重疾、意外、医疗等附加险自由搭配组合,兼顾财富管理与风险保障。”

  与隐形承诺保底收益的中短存续期险种所不同,有“基金中的基金(FOF)”之称的投连险,其特性是投资者自负盈亏,因此推动投连险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化解利差损风险。严控利差损,这也是保监会近期严格规范中短存续期产品的驱动所在。

  随着监管制度的逐步推进、政策红利的渐次释放,外资险企全球资产配置能力的优势也将进一步体现。陈良告诉记者,中德安联会充分运用外方股东安联集团的全球投资能力,积极探索外币保单和人民币保单境外投资的渠道,为境内人民币保单客户提供资产全球化配置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