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银国际董事长丛林接受本报独家专访:识大势顺大势 中资金融机构迎新机遇

  ⊙见习记者 魏倩 ○编辑 陈羽

  以近六年香港IPO承销规模计,工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银国际”)已居在港中资持牌机构的首位。同时,工银国际不仅积极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地区的债券承销业务,也在炙手可热的摩拜单车最新一轮融资中闪亮登场。

  面对“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性机遇,工银国际董事长丛林认为,香港可扮演好“超级联系人”角色,弥补自身实体经济空间不足,强化全球地位,而中资金融机构也将迎来新的周期机遇。

  香港回归20周年前夕,围绕中资持牌机构国际化、“一带一路”等话题,丛林接受了上海证券报独家专访,介绍工银国际的国际化之路。

  内地企业在港市场占比持续增加

  上证报记者:对工商银行来说,设在香港的工银国际是什么角色?

  丛林:工银国际是中国工商银行全资持有的唯一全牌照持牌机构,扮演着重要功能角色,正在打造全牌照、涉及全部业务、布局全球市场的综合性持牌机构。

  如今,中资持牌机构国际化普遍进入由点到面、从香港走向世界的加速推进阶段。工银国际制定了“6211”区域战略布局,即中国内地占比约60%,其余20%来自香港及其他地区,10%来自欧洲地区,10%来自美洲地区。以期通过每一业务环节、业务条线的区域延伸,实现公司全球布局战略落地。

  上证报记者:在香港一级市场发行市场,工银国际与同业持牌机构竞技有何优势?

  丛林:在香港一级市场上,内地企业市场占比持续增加。拥有内地背景的香港上市公司市值占香港市场总市值已超四成。同时,伴随着内地企业和投资人的崛起,中资金融机构市场地位快速提升,直接挑战欧美持牌机构话语权。

  在与同业持牌机构竞争中,工银国际有四大优势:一是背靠集团,具备坚实后盾;二是业务结构较好;三是人才储备充足,可持续性较强;四是研究能力较强,投资收益较好。

  此外,工银国际通过补强现有产品线、丰富产品覆盖面、综合销售交易,提供综合化定制化金融服务,提高客户黏性和核心竞争力。

  上证报记者:目前发展是否符合预期?比如在债券承销、IPO保荐以及收购兼并业务等方面。

  丛林:从目前的经营来看,多方面超过序时进度,且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自成立以来,工银国际累计完成上百个企业融资项目,IPO项目募资总额近1300亿美元,完成了友邦保险、普拉达、中信证券等IPO项目;股本再融资项目再融资金额近1250亿美元,其中,巴西石油股票增发项目等开创了中资持牌机构首次涉足国际资本市场的先例;并购项目涉及金额近400亿美元,包括为工商银行收购美国东亚银行等提供财务顾问服务,以及在分众传媒、巨人网络等私有化项目中提供顾问和融资服务等。

  债券业务上,工银国际累计发行近170只债券,规模超过1200亿美元,发行种类包括投资级美元债/欧元债、高收益美元债。

  上证报记者:内地市场与香港市场主要有何差异?如何考虑业务创新?

  丛林:香港与内地市场监管与运作机制不同,监管方式、方法、手段和程度均有所差别,在港中资持牌机构主要面对合规、操作风险挑战。

  工银国际重视创新。在投资领域,横向拓展境外区域,纵向深耕行业领域,做好中国资本布局全球资产的“开路先锋”。

  而在资管领域,推进产品多元化,从地域、行业、主题、投资风格等维度开发全产品系列,从香港市场、大中华市场向亚洲、全球市场迈进,从二级市场向一级半、一级和非标产品拓展,打造中国资本全球配置的“资产管理产品超市”。

  上证报记者: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等陆续开通,如何利用这些渠道?

  丛林:“债券通”开通,标志着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进一步加深,有助于提高境外投资者参与国内资本市场程度,发挥在港中资券商的桥梁作用。

  工银国际在 “沪港通”、“深港通”基础上,把握“债券通”机遇,可进一步完善产品线,满足客户投资需求。此外,工银国际依托集团资源,在连接内地和国际投资者、服务境内外企业等方面深挖业务机会,在企业与个人跨境投融资业务领域,将单一的政策红利转化为多元化业务发展机会。

  香港不再单单扮演融资中心角色

  上证报记者: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您认为香港角色有何变化?有何机会?

  丛林:这20年以来,香港连接内外的角色不断发生变化。早年,香港的主要金融功能是为内地企业融资、提供资金及帮助海外投资者进入内地市场。

  如今,香港不再单单扮演融资中心的角色,而是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中央政府充分发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进行各类资本账户改革开放的试验。

  过去五年,政策红利释放,使得香港成为国际领先的离岸人民币中心。这是回归以来,香港在金融方面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

  上证报记者:该如何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机会,帮助企业对外发展?

  丛林:“一带一路”倡议付诸实施,意味着沿线国家基础设施需互联互通,产业需转型升级,经贸需合作拓宽,为各类服务行业创造大量机遇。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承担着“一带一路”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任务。

  香港本身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和开放合作的先发优势。面对“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性机遇,香港可扮演好“超级联系人”角色,将海外辐射作用和资源优势带到沿线国家之中,弥补自身实体经济空间不足,强化全球地位。而中资金融机构也将迎来新的周期机遇。

  中资持牌机构要识别大势、顺应大势

  上证报记者:中资持牌机构国际化进程在加快,对这样的新周期有何建议?

  丛林:全球经济处于弱复苏状态,不确定性广泛存在,中国经济也面临着“L形”调整。同时,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一带一路”战略落地,人民币国际化深度拓展,低利率水平长期维持。在这样的复杂形势下,中资持牌机构正处于战略机遇期,要识别大势、顺应大势。

  一是把握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的支撑作用。中资持牌机构与内地有着天然联系和信息沟通优势,有利于精准找到实现长期稳健发展的投资机遇。

  作为资本账户改革开放的试验场,香港是境外人民币业务、QDII、QFII、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业务的先行先试地点和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也是内地企业“走出去”和国际投资者“引进来”的主要平台。

  中资持牌机构可以在资源全球优化配置、加强内地和香港两地金融市场共建、信息互通等过程中发挥桥梁作用,市场份额也将进一步扩大。

  二是全球布局战略落地,提高海外业务涉入深度。此外,跟随企业、政府走出去,是中资持牌机构国际化的最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