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城市空间体系结构嬗变中的新动力


  □周靖祥

——高铁与旅游系列之一

  因高铁的出现,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大转型,游走群体的流向和流量对旅游城市未来命运都起着决定性影响。仅用城市吸附指数和接待人次数两个变量,就能描摹旅游经济发展的“S”型轨迹。

  暑期将至,年轻人的旅游黄金时节又到了。日益完善的铁路、公路和航空交通网络增加了国人出行的便利性和选择性,随机游走在路上的旅游需求得以释放。近10余年来,旅游经济大盛,而高速公路和铁路则加剧了禀赋型城市的分化。

  来自《2016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作为人口大国,我国的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境外旅游消费、就业岗位创造数均跑在世界前列。2015年,在全球由旅游业带动的产业综合增加值中,我国占了六分之一;旅游业创造的就业岗位,我国贡献了四分之一。2011年至2015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次增长了10倍,2016年达到1.22亿人次。看旅游客源地分布,依然呈现东、中、西三级阶梯状空间格局特征,比值长期稳定在7:2:1。出游人群主要集中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及成渝都市区,这些地区多数年份都占全国50%以上。出游地域分布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导向性,比如东部沿海发达省市民众有能力出游,出游人群较多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南京。旅游目的地,也主要是东部地区的中心城市。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游客数量一直稳定在6亿人次/年。1999年,超过7亿人次,2002年超过8亿人次。2004年后,年均增量一直都稳定在3至4亿人次左右。去年,国内旅游人数44亿人次;其中城镇居民3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万亿,增速15%。全年旅客运输总量192亿人次,铁路28亿人次,约占15%左右。

  大城市的市民选择国内旅行去向何处?一份题名《城市出行半径大数据报告》揭示出,北京市民的出行半径较长,主要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去向两地区的比例分别为58%和11%。广州、上海和深圳市民出行半径较短。上海市民去向主要是华东地区,高达63%,再就是华中地区,占比为17%。广州市民主要去向华南地区,占比为70%,其次华中地区,占17%;深圳有所不同,华南地区占53%,华中地区占29%。2017年春节期间,京沪穗深四城市的人口出行率分别为52%、57%、61%和69%。比例最高的东莞市占69%,排序第二的佛山也达到63%,中部地区的武汉、长沙和郑州三个省会城市流出率也较高,分别达到48%、57%和46%。京沪穗深四城出行方式,选择火车(普铁和高铁)出行的人群居多,北京占比达到67%,其他三城都是55%。人口流向数据显示,春节前北京的流出目的地主要是河北、河南和山东,三省合计占比达52%;上海人口流出目的地主要是安徽、江苏和河南,占比达53%;广州人口流出目的地主要是广东、湖南和广西三省,占比达70%;深圳人口流出目的地主要是广东、湖南和广西,合计占比为60%。

  因高铁的出现,旅游经济发展大转型,游走群体的流向和流量对旅游城市未来命运都起着决定性影响。笔者整理了32个旅游重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数据,涉及58个5A级景区,仅使用城市吸附指数和接待人次数两个变量,就能描摹旅游经济发展的“S”型轨迹。对于吸附指数低于20或高于50的城市,吸附指数越高,其旅游虹吸能力越强(旅游人次和旅游业总收入),此样本组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重庆等;对那些吸附指数介于20至50之间的城市,两者的相关性程度较低(洼地城市),这些城市有杭州、南昌、长沙等。那些吸附指数高于30的城市,被关注热度和吸附能力高度相关。更有趣的发现是,尚未开通高铁之前(以2007年和2015为例)旅游业已发展起来的城市,贯穿东西南北主要城市的高铁开通之后其旅游经济增长能力变得更强。

  以武汉为例,2007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88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4亿;旅游景区31个,5A级1个,4A级8个。去年旅游景区数量增至37个,其中5A级景区3个,接待国内旅游者2309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398亿。分别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和第二位,旅游收入仅次于广州。全市客运量2.9亿人次,铁路客运达1.6亿;武汉铁路客运量首次超过北京、广州,排序全国第一。再说广州,2007年接待游客达1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798亿。2013年,游客接待人次达1.5亿,旅游业总收入2202亿。2014年之后,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增速稳定在5%左右。2007年,长沙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86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9亿;2016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24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35亿,增长14%。

  描述2007至2016年旅游经济的十年巨变,必然会将高速铁路建设和旅游业发展两件事联系到一起。笔者不否认其他因素也在起作用,比如某城的4A和5A景区数(服务产品供给)、国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闲暇消费需求)、可达性程度、城市吸引力提升、国民出行半径等等,综合考虑这些变量,都会逐步增强更多人想出去看看的意愿。因高铁网络建成,基于三天两夜、四天三夜、五天四夜、七天六夜的时间约束,在500至1000公里中长距离的各大中旅游城市半径之间穿梭更为便利。

  (作者系济南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高铁与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