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在达沃斯论坛上引领主题创新


  □章玉贵

  全球经济之所以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未能取得持续有效增长,一个重要的约束条件是以往一直在引领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发达经济体在某种程度上“掉队”了。而作为超级新兴经济体,中国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初步具备了催生新工业革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甚至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促进贸易便利化方面,中国已开始担当积极主导角色。因此,当中国开始在达沃斯冬季论坛和夏季论坛上引领主题创新时,意味着在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同时更需持续激活创新和营商禀赋。

  当“第四次工业革命”和“包容性增长”成为今年达沃斯夏季论坛(大连)主题,其背后是经济学直觉异常敏锐、议题设计能力非常强大的施瓦布先生对中国在上述两大领域厚积薄发的充分认可。因此,如果说以往达沃斯论坛讨论焦点还是中国将贡献给世界一个多么庞大的消费市场的话,那么如今讨论更多的已是中国式创新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引领了。

  从李克强总理在开幕致辞及与国际工商界代表对话中所释放出的一系列信息可以判断,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逻辑框架中极为关键一环的中国,在持续开放和积极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力的过程中,基本锁定了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坐标,并将陆续释放发展红利。例如,中国决策层表示不会关起门来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恰恰相反,会与全球顶尖制造强国美国和德国等加强双向合作。中国也不会关起门来实施“互联网+”战略,只会缩短外资进入中国的负面清单,而且将进一步理顺政府规制,积极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放宽外商关注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等等。所有这些,均向全球市场和投资者表明:中国决不会推行旨在锁定本国利益的投资与贸易保护主义。因为一部全球工业化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可以在“以邻为壑”和狭隘的保护主义道路上持续前行。

  学界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涵和指标性技术还在深入研讨和思考,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标记非常清晰,即蒸汽机技术、电力技术和信息技术。而第四次工业革命、一般认为是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技术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但在思维和技术革新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没有人能够准确拿捏新工业革命的指标性技术和产品。不过有一点今天已经很明确了,每一次颠覆性科技革命,都会促使全球技术要素与市场要素的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而后起国家若不能取得先导性技术突破并将其产业化,不仅将无法占据该次产业革命的制高点,还会在全球新一轮的产业分工与财富版图切割中被边缘化。

  中国能否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弯道超车,中国当下的工业和技术力量是否已强大到足以引领创新风潮的程度,现在还无法作出精准的判断。但笔者相信,随着中国近年来科学技术和产业化能力的“井喷”,西方已不能用比较静态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程度了。中国最近几年在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高温铁基超导、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智能电网、核电站以及其他一系列超级工程建设中取得的重大突破,其所需的前沿技术积累与复杂管理能力整合都出自数十家央企之手。这显然并不符合西方业已固化的思维逻辑。这说明中国政府在其锁定的战略新兴技术领域持续进行大量投入的同时,也相当注意营造积极不干预的研发氛围。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颠覆性科技创新都需要天量研发投入的支持,而中国这些年在研发投入方面可谓不惜血本。去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5440亿元,占GDP比重已达2.1%。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重将增至GDP的2.5%,研发投入总额也将顺势超过美国。而就微观主体的研发投入而言,仅仅华为一家,作为全球排名第八的科技企业,去年的研发投入就超过100亿美元,未来将提升到200亿美元。正是凭借这种持续增长的研发投入,华为超过8万名研发人员和遍及全球的16个研发中心才能开足马力,华为才能在超过爱立信的基础上,逐步比肩思科。

  另一方面,一些中国标准正走出国门,成为国际市场的规则。截至2016年5月,中国已有189项标准提案成为ISO的国际标准,在高铁、通信、汽车、核电等领域,中国在国际标准上实现了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换。

  就催生新工业革命的物质与技术条件而论,中国已基本具备了相关的要素基础。记得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10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即提出,中国需要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而且有条件有基础。李总理当时也明确给出了相关技术路径,即“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的紧密结合。因为经过这些年的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研发的投入,中国在消费领域的“互联网+”创新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在工业和制造业领域尽快形成产业和“互联网+”的整合,再结合“双创”,这样就有可能在对传统制造业“智能升级”的同时,以高水准研发和对相关核心技术的有效整合,催生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

  全球经济之所以自2008年金融危机迄今未能取得持续有效的增长,一个重要的约束条件是以往一直在引领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发达经济体在某种程度上掉队了。而作为超级新兴经济体,中国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初步具备了催生新工业革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甚至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促进贸易便利化方面,中国已开始担当起了积极主导的角色。因此,当中国开始在达沃斯冬季论坛和夏季论坛上引领主题创新时,也意味着在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同时,更需持续激活创新和营商禀赋。

  当然,美国、日本和德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也从未放松对先导性技术的投入,后续必将全力加大投入。毫无悬念,在这场关乎各主要经济体在21世纪中叶国际地位的竞争中,美国依然领先的研发基础、金融服务优势、丰富的新技术产业化经验,尤其是依然优越的创新生态环境,是中国在实施弯道超车过程中的重要参照系。尊重对手才能超越对手。

  任何一种颠覆性科技创新都是一次大规模的创造性破坏。而理念、观念和体制的变革与解放是重要前提。创新即意味着对失败的包容,对风险的认知,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产权尤其是知识产权的最优先保护。令人欣慰的是,中国人向来不缺对创新的内在冲动,更不缺营商禀赋。现在要做的,是顺势而为,在构建持续有效的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不断营造甘于冒险、勤劳、富有趣味性及敢于挑战权威的思维环境,以此催生一批又一批具有强烈国家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的科学家和企业家。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