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资本+科技”双轮驱动打造增长新引擎


  平安国际金融中心

  ⊙记者 黄蕾 ○编辑 陈羽

  在深圳市核心商业区寸土寸金的地段,一幢118层的高楼在阳光下熠熠闪亮。这里驻扎着中国平安的总部。这幢世界第四高建筑已经出现在反映深圳特区新面貌的各种电视片和画册中。

  作为诞生于深圳蛇口的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中国平安自诞生起,就处在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无数的金融创新和改革正是在这里酝酿并推向市场。

  从一家偏于一隅的财险公司,成长为今日覆盖全金融领域的综合金融集团,中国平安的成功既来自于战略,也得益于执行,更来自于对中国经济转型大势的把握,以及对“创新引领发展”这一理念的笃行。

  “在‘互联网+’及中国经济转型的新风口下,致力于成为智能时代领航者的中国平安,将以打造‘开放平台+开放市场’为目标,逐步从资本驱动向‘资本+科技’双轮驱动业务模式转型。”10月16日,中国平安副董事长孙建一对上证报记者说,这将成为平安保持业绩高增长的新引擎。

  价值经营 综合金融优势日渐绽放

  中国平安的传奇,在金融行业早已耳熟能详。

  虽然投资者习惯将中国平安视为A股保险四巨头之一,但伴随着不同阶段战略的层层推进,中国平安已成长为跨保险、银行、投资、互联网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集团,且非保险业务的利润贡献度在逐年加码。

  万变不离其宗,价值经营是核心、更是命脉。孙建一说:“平安自2004年上市以来,一直战略清晰,经营稳健,坚持价值经营导向。”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更为宏观地诠释平安的价值经营成果:上市以来,中国平安的净利润增长了19倍,复合增长率约28%;内含价值增长16倍,复合增长率约27%;总资产也增长了20倍。

  其中,主营业务步入高增长期。据中国平安董事会秘书盛瑞生介绍,在“保险姓保”的整体大基调下,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和中产人群消费升级,保险正成为下一代崛起的最受欢迎消费品。“我们在保持业务快速增长的同时,产品结构坚持保障型为主,这类产品增厚了公司的内含价值。今年上半年,平安的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保持46.2%的增速,这说明公司内在价值的体魄强劲,为未来发展形成强有力支撑。”

  在深耕主业的同时,上市后的中国平安借力资本市场,利用并购重组加速综合金融的推进。“我们并没有在二级市场冲动盲目举牌,我们并购的前提是一定要契合集团整体发展战略,与主业产生协同效应。”孙建一告诉记者,目前平安主要通过对深圳商业银行、深发展的收购兼并,补齐了集团综合金融三大支柱中的银行板块;以及通过战略投资汽车之家,完善了集团“四大生态圈下”的“汽车生态圈”,进一步丰富了双方协同合作的机会。

  科技赋能 为未来发展注入新动力

  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来观察,中国平安在业绩层面的成就只是令人瞩目的表象,这家正在高速行驶的金融巨轮,对于运营理念的前瞻与创新变革的果敢更是不容小觑。它的每一次创新升级,都被业内视为重构行业规则与服务标准的创举,引领金融朝着正向循环的模式前进。

  三个月前,平安揭秘了它的五大创新科技技术,包括人脸识别技术、声纹识别技术、预测AI技术、决策AI技术及区块链技术。其中,平安的人脸识别技术准确率达99.8%,已应用于机场、房管局、社保等200多个集团内外部场景,帮助机场识别罪犯人脸,接入房管局提高业务自助化水平,接入地方社保局帮助实现社保控费。

  “作为行业的领跑者,不仅是要紧跟时代,甚至还要看得更远。”盛瑞生说,以科技转型为例,平安每年投入约10亿美元用于金融科技及医疗科技等领域的创新,其科技专利申请数高达1458项。从专利量来看,在中国金融机构中排名第一、在全球金融机构中排第二。

  在科研上砸下巨资的背后,折射出平安新一轮的战略。中国平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在2017年半年报开篇致辞中透露,平安新一轮的战略是逐步从资本驱动型的公司变身为“资本+科技”双轮驱动型的公司。

  双轮驱动战略的落地,源于中国平安管理层内部的共识——只要发展出具有颠覆性的全新商业模式,就有机会赢得新一轮的爆炸式增长。“对于整个金融业,对几乎所有市场、所有消费者,科技的冲击都是势不可挡的。智能科技的时代正在来临,这是一场现代科技与传统金融业之间的竞赛,谁跑得快、谁就会赢。平安要做的,是主动出击和超越,跑赢现代科技企业。”

  这一前瞻性的战略,为平安带来的业务增值空间将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孙建一说,科技与金融的关系是高度融合的,既有分工也有协同。“首先,加强了核心业务的领先地位,大量的科技运用到传统金融领域,可以提升竞争力、改善客户体验;其次,科技本身就有独立的商业价值,通过对外输出技术,可以增加新的外部利润来源。我们成功孵化了互联网业务,并有计划单独上市。”

  股东回报 持续提升现金分红水平

  通过沪港两地上市,中国平安得以壮大资本实力和提升管理、业务能力,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夯实了地基,整体估值与日俱增。

  透过案例来看,这种成长则体现得更加明显。借上市之机,引入国际化团队,优化股权结构。“平安是第一家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的中资保险公司。上市后,形成了外资、国有、民营企业、员工(通过员工受益所有权计划受益公司股份)共同持股的格局。”孙建一说,目前,平安无控股股东,合理、分散、均衡的股权结构使全体股东都能通过股东大会平等充分地行使股东权利。

  孙建一告诉记者,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上有集团“五会”、下有分支机构“四会”,各司其职,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集团层面,我们已建立起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董事会下设各专业委员会及经营管理层、党委会之间各司其职、规范运作、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分支机构层面,有党委会、联席会议、团金会、个金会。”

  在借力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同时,增强投资者回报、保护投资者利益也是上市公司的应有之义。随着整体业绩的大幅增长,中国平安也持续提升现金分红水平,2017年中期,向股东派发股息每股现金0.50元,共计91.4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0%。若将周期拉至五个完整年份来看,已累计分红497.73亿元,2016年分红较2012年的增幅高达284.90%。

  “未来随着利润增长和偿付能力保持充足,公司将继续逐步提升分红水平。”孙建一表示,在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会更注重分配政策的可持续性。会综合考虑公司的盈利规模、未来业务发展、资本要求以及股利分配政策的可持续性,平衡业务持续发展与股东回报的关系。

  在加大分红水平的同时,中国平安的纳税额也在不断提升。据盛瑞生介绍,从2012年到2016年,平安的全国纳税总额(所有税种,仅剔除代征车船税)从252亿元增至611亿元。“2016年的纳税总额较2012年增加359亿元,增幅为142%,纳税增速远高于营业收入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