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丧失: 资本主义危机内在逻辑


  《资本的限度》  (英)大卫·哈维 著  张 寅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9月出版

  ——读大卫·哈维《资本的限度》

  ⊙严杰夫

  转眼间,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已过去快10年了。而就在这10年间,各路学者、政界名流对金融危机的剖析、反思、应对的论著简直可以说多如牛毛,国内翻译出版的相关作品也很多。但是,能对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的困境和危机做深入解剖的,似乎并不多见。倒是美国学者大卫·哈维30年前完成的《资本的限度》,有此前瞻性的研究。现在回头去看哈维的剖析,我们会发现,2008年的这场巨大的金融危机的内在逻辑其实早已有了先兆。

  一位特立独行的地理学者

  大卫·哈维最初为人所识的身份是一位地理学家。1957年,哈维在剑桥大学获地理学文学学士学位。在博士毕业后,哈维就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担任地理学讲师。哈维在地理学方面的研究,结合了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理论,立足点为人文地理学,也由此他才会关注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在他出版于1973年的《社会公正与城市》中,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入地理学的观察之中,来批判资本主义城市的弊病,并以此为切入口探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运行中的问题。

  在哈维看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涉及全球的地理问题,而且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历了“空间修整”的过程,能够将自身积累的危机与阶级矛盾转嫁到国外市场。而1982年面世的《资本的限度》正可以被视为他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的代表作。在这本著述中,哈维描述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变迁和地理发展。

  剖析资本主义危机,先要剖析资本主义运作过程

  在《资本的限度》里,哈维提出,想要理解资本主义危机如何诞生,首先就需要理解资本主义运作的过程。哈维认为,资本主义出现的危机,其实就是未能如愿实现剩余价值,这就意味着价值的丧失。哈维因此强调,一切危机都导致资本的价值丧失。纵观资本主义的整个生产过程,价值丧失会出现以下四种形式:一是货币资本出现闲置;二是没有得到利用的生产能力;三是失业的或未充分就业的劳动力;四是商品的过剩。可以看到,从货币到劳动力,从生产到商品出售,价值丧失可能出现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任一阶段中。也因此,我们发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本身十分脆弱,危机随时都可能爆发。

  技术进步,带来的不止是生产率的提高

  不过,发生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则似乎是一种更为复杂的价值丧失形式,无法被简单地归类到上面四个类型之中。

  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本质上是投机泡沫。这是由于在低利率的大环境下,资本盲目涌向互联网行业领域,从而造成整个行业的价值虚高。按照传统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资本盲目生产后产生的商品过剩(互联网商品过剩),最终出现了价值丧失。这样来看,似乎互联网危机可以被归到上面提到的第四种形式里。

  但在这个背后,还有更多信息值得回味。互联网的兴起代表的是新技术的崛起,也就是说,互联网泡沫的背后是技术革命的大背景。据此,我们还必须分析论证:在新技术带来的生产力提高与资本主义价值实现之间是否也存在着冲突?

  在一定层面上,面对新技术的勃兴,资本主义有动力去改造和重组生产组织过程,以提高生产力,获取更多剩余价值。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资本主义作为一个体系与单个的资本主义企业是有重大差别的。单个企业在面对创新时,可以义无反顾地采用新技术和重组企业形式,以提升自身的劳动生产率。而当我们把视角放到整个资本主义体系中去考察时,就会发现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势必要倒逼其他部门生产方式出现变革,而这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来说,就面临这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

  首先,任何技术和组织的变革都会带来直接和间接的成本支出,这会短暂地造成没有经过合适培训的劳动力的失业;其次,技术和组织变革本身需要以放弃原有的生产能力为代价,而这种阵痛也不是整个资本主义体系都能普遍接受的。因此,在是否采纳技术创新的矛盾中,资本主义危机的降临也就毫不奇怪了。对此,哈维强调,个别资本家会凭借暂时的技术优势来获取相对剩余价值,但个别资本家的行为会威胁到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再生产所需的条件,这种剩余价值也就转瞬即逝了。

  这似乎就带来一种“囚徒困境”:创新不创新,都会给资本主义带来价值丧失:对于个体企业来说,有着“不创新就会死”的冲动,但是对于整个资本主义体系来说,创新的后果或许是让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不得不又一次滑入危机的边缘。

  地理因素也会放大和深化危机

  在哈维看来,资本在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中遭遇到障碍的必然性,就决定了资本主义体系本身无法摆脱危机的泥潭。他由此提出了“第二块危机理论”。在这一块危机理论中,金融和货币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不平衡都整合起来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人看来,金融和货币的魔力在于加快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运作,其目的是为了加速实现剩余价值,但他们却忽视了金融和货币本身也会进一步放大生产过程中的不平衡,也会加速危机的到来。

  除此以外,哈维还指出,地理因素也会进一步放大和深化资本主义的危机,他将此称为“第三块危机理论”。而地理因素对资本主义运作能起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影响,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生产和贸易一体化密不可分。

  在早期阶段,资本主义世界还可以将危机转移到其他地区,来临时解决价值丧失的问题。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体系逐步将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囊括进去之后,价值丧失爆发的威力也越来越大。想必世人都还清楚地记得,10年前的那场金融大危机是如何迅速地在全球各个地区蔓延开来的,就好像当年的好莱坞灾难巨片《后天》里冰冻的蔓延让每个人都无处遁形那样。

  哈维的这些剖析以及发挥,都是30年前所作出的。那时候,他所看到的新技术浪潮还没有今天这般汹涌澎湃,而他熟悉的金融体系也还远远没有今天这般复杂。但他这些分析依然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危机的有力工具:因为资本的限度永远在那里,而资本主义危机在10年之后也并没有离开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