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再造经济竞争力


  □章玉贵

  在逐步告别一般意义上的世界工厂角色之后,中国在全球经济与产业格局中的目标追求将是基于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与产、融、投高度一体化的“世界智造”中心与价值链管理中心。在此过程中,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是各方需要相向而行的关键步骤。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基础上,各级政府近年来把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作为重要突破口,在推动监管创新,完善综合执法,优化工商、市场监管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这是中国“双创”走在各国前列的重要基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前天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并确定加大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措施,以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而在稍早前的上周五,李克强总理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做好新时代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还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更有效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在很大程度上,营商环境可以被理解为能够激活营商禀赋与创业积极性的公平有序的竞争性市场体系。可以说,一个经济体、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如何,不仅是衡量政府、企业与市场三者关系的风向标,更是塑造或巩固一国或地区经济竞争优势的基石。难怪“优化营商环境”成了李克强总理近年来在政府管理工作中极为重视的关键词。半年多以前,他曾在一周内接连三次提到要优化营商环境,甚至强调“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

  毋庸置疑,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整体营商环境纵向比已有了显著改善。世界银行曾于去年10月发布《2017年营商环境报告》,其中新西兰、新加坡、丹麦、中国香港、挪威、英国、美国等名列前茅。世行在报告中特别提到,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在营商便利度方面的改革进展加快,中国的营商便利度在最近3年的全球排名中跃升了18位,其中开办企业便利度更是大幅上升了31位。只是,横向比较而言,我国的营商环境不仅落后于发达经济体,也落后于不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些新兴经济体。我国一些地方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太深,迄今仍未有效理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尤其是政府的行为边界仍然较为模糊,对企业不公平对待或实行地方保护,滥用行政权力排除和限制竞争的行为,导致政企矛盾时有发生。即便是在一些营商环境较好的经济发达省份,企业也不时受到“闲不住的手”的干预。

  众所周知,优化的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政府近几年着力推进的“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与目标指向。应当说,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上,各级政府近年来已把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作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全面推开“证照分离”、网上审批等改革举措,在推动监管创新,完善综合执法,优化工商、市场监管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也是中国近年来在“双创”方面走在各国前列的重要基础。

  在逐步告别一般意义上的世界工厂角色之后,中国未来在全球经济与产业格局中的目标追求将是基于原创能力显著提升与产、融、投高度一体化的“世界智造”中心与价值链管理中心。改革开放近40年来,以政府主导的投资为基础,通过市场化改革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效应,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中国企业也依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提供的人口红利,克服了资本报酬率递减规律的作用,以富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竞争优势。尽管过去10年来,随着人口红利的逐年减少,支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有所削弱,但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预计在2035年之前中国训练有素的产业大军绝对数不会减少。相对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强大的资本积累,仍是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随着在研发领域的大当量投入与专业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我们正在进入收获期。中国并不缺乏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技术潜力,欠缺的只是有效的制度激励,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与相关法律保障。随着研发与人力资本投入的提高,专业化分工与自由贸易的发展,必将推动中国企业与产品在全球价值链的提升。一旦中国数以千万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通过对隐含性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成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基于“双创”背景带来的独角兽企业孵化效应将是十分令人鼓舞的,感觉敏锐者早已察觉,这个效应眼下正在陆续显现出来。

  而被赋予重要国家使命的“中国制造2025”,其主线是以大当量、可持续的前瞻性技术投入引领全球技术革命的变迁,并培育和造就一大批能够主导全球产业分工的高端制造业企业,驱动“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将国内外两个目标市场有效联动起来,构建中国制造在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梯度供给体系。如果能够达成预期目标,则必将引领中国逐步实现在全球经济与产业格局中,基于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与产、融、投高度一体化,打造“世界智造”中心与价值链管理中心的目标。

  不过,真实世界向来难以兑现一般的静态假定。多年来,各级政府习惯于“抓项目”,尤其是大项目,而“营造环境”的本领明显不够或者热情不足。而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恰恰是中国重塑全球竞争优势必须跨越的瓶颈,亟须政府、企业和包括市场中介在内的有关参与主体相向而行,协力推进,共同营造。

  对此,国务院常务会议已明确提出,要借鉴国际经验,抓紧建立营商环境评价机制,逐步在全国推行。对照国际标准来建设营商环境评价机制,顺应了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能更好地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对国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也有利于及时反馈和矫正改革中的问题,将改革推向纵深。

  笔者以为,营造上佳的商业环境,我国香港多年来积累的经验迄今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尽管近年来香港由于商务成本过高增加了跨国企业在香港的运营成本,但香港仍是亚洲最重要的营商中心之一,其廉洁、公平的营商环境,仍不失为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参照系。香港国际化的市场网络、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在法治、税收、市场推广及公共关系等方面的优势,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仍将是香港傲视亚太主要竞争城市的资本。

  一个广受全球尊敬的产业与金融强国,固然离不开技术与定价中心的基本要素,但更离不开世界或区域性营商之都的支撑。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上海等城市来说还是打造营商之都的历史机遇。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