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 单晶光伏世界龙头是怎样炼成的?


  钟宝申

  ⊙记者 陈其珏

  时针已指向晚上9点,比约定的时间晚了半个多小时,酒店会议室的门突然吱呀一声开了。

  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快步走了进来,远远就伸出手并连说了几声“不好意思”。

  已过天命之年的他身材瘦削,形貌质朴,穿一身藏蓝色西装,搭配的也是一条镶嵌红白色细纹的深蓝色粗斜纹领带。一如他一直以来给外界留下的性格色彩——理性、包容、低调、内敛。

  从12年前到西安参与创业至今,钟宝申将上述蓝色特质完美嫁接于隆基的成长:从一家只有80多名员工、几十吨单晶硅产能的小企业,迅速长成拥有18000名员工、数万吨产能的光伏巨无霸。目前,隆基已是全球最大的单晶硅片和单晶组件生产商,去年国内组件出货量更是首度跃居第一。

  在资本市场,隆基股份同样是耀眼的新能源明星,去年一年的股价涨幅高达172%。

  这一切还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兰州大学两名大学生的一份约定……

  老校长雕像下的约定

  1990年5月,钟宝申和同级系友李振国即将从兰州大学物理系毕业。那天,两人在校园内边散步边讨论毕业后的人生规划。当走到校园绿化区内的兰大老校长——江隆基雕像前时,两人渐渐心意相通,都觉得未来应该有比打工更宏大的目标,于是相约在条件具备时要共同干一番事业。

  毕业后没多久,钟宝申率几位校友一起创办了一家从事磁应用研发和拓展的公司。在起名时,有校友提议,既然大家都有兰大这个共同的渊源,公司何不就以老校长江隆基的名字命名。这个提议众望所归,公司名就定为“抚顺隆基磁电设备有限公司”(现称“沈阳隆基”)。

  2000年,李振国在西安成立了一家从事半导体材料单晶硅长晶切片的公司,公司名最初叫矽美半导体。已创业多年的钟宝申当时给了李振国不少建议,两人互动日渐频繁。

  2004年,沈阳隆基在行业里已做到全球第一,销售规模达5亿元。钟宝申却日益感到行业的局限。

  “稀土磁材选矿应用有着天然市场规模的天花板,它的技术进步几乎已到顶,可拓展的空间不大。”钟宝申说。

  与此同时,光伏行业却随着2004年德国政府颁布《上网电价法》开始展露出无限的前景和可能。

  2005年9月的一天,钟宝申正在马来西亚出差,公务结束后来到吉隆坡著名的“双子塔”观光,突然手机铃声响起——来电者是李振国。

  “我的印象特别深,我在‘双子塔’旁和李总通了很长时间的越洋电话,他与我沟通了想购买一批美国二手单晶炉的想法,并谈到光伏领域可能的机会。最后我跟他说,等我回来。”钟宝申至今对那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越洋电话记忆犹新。

  回国后,经过面聊,两人更加确信这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行业。2006年,钟宝申辞去沈阳隆基总经理的职位,来到西安与李振国一起创业,公司名随之改为西安隆基。为此,他们还专门征求了江隆基校长女儿的意见。

  “这一方面体现了对教育者的敬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创业者共同的渊源。另外,隆基也算一个比较吉利的词汇,有‘兴隆基业’的意思。”钟宝申笑着说。

  看到未来 就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起初,钟宝申担任公司总经理,李振国任董事长,后来双方互换了职位,但分工仍和原来一样。

  “内部职位不重要,关键要发挥各自的特长,把管理流程和决策过程理顺。”据钟宝申介绍,他到西安隆基后主要负责战略规划、经营管理、技术研发等,李振国则负责公司的重点事项、重点客户和市场。两人很有默契并高度互信。

  正是在这两个包容的创业者领导下,隆基逐步形成了一种低调、谦逊、严谨、务实的企业文化。

  “我们反对权威:公司里开会,高管都是随便找个位子坐,从不规定谁坐哪个座位;在食堂吃饭也是,高管拿个盘子和员工一起吃饭。我们要求平等沟通,不管哪一级都可以放松、坦诚地交流,只谈事,不对人。”钟宝申说。

  这种充分、平等的交流沟通,让隆基管理层避免了很多因盲目、独断引发的决策失误,也使他们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坚持前行。

  首先就是公司坚守的单晶战略。对这一点,钟宝申与李振国从来没动摇过。

  “我们在2006年时就认为,如果效率上不去,那么光伏这个产业就毫无前途。”钟宝申表示,效率是太阳能的未来,支撑这一点的唯一选择就是单晶硅。当外界都认为多晶硅片便宜、单晶硅片贵的时候,他们却认为,随着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越高,对基础材料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到一定阶段后,低端材料无法支撑高性能产品。“这就像要做4K电视,显示屏不够先进的话是做不出来的。”

  选择单晶路线的另一个原因是基于他对单晶硅成本肯定会下降的判断。当时,业内普遍认为20美元/公斤的长晶成本是全球公认无法突破的底线,而隆基如今已做到5美元/公斤,早就击穿了上述预测。

  “要能看到未来,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钟宝申总结说。

  让企业平稳运行是经营的最高境界

  对多晶硅价格的准确预判是钟宝申又一次看到了未来。

  业内很多人至今仍记得从2004年开始爆发的多晶硅缺货潮:一边是不断创新高的价格,另一边是不顾一切哄抢硅料的企业,以致后来有了“拥硅者为王”一说。

  “2002年、2003年的时候,最好的半导体级多晶硅只有28美元/公斤,但到了2008年,太阳能级多晶硅一度被炒到500美元/公斤,显然是虚高了。”一片狂热中,钟宝申的理性特质起了关键作用。尽管很多光伏巨头当时都和海外多晶硅厂签了长单,但隆基坚决不签,一直在现货市场采购。

  2009年后,硅料价格突然断崖式下跌,很快跌破一众长单协议价——150美元/公斤,到2013年更跌至十几美元。

  “当时根本没人想到会跌到这么低,但我们坚信多晶硅价格一定会回落。”钟宝申说,这是因为看到了问题的本质,所以很多决策都是正确的。

  这种穿透问题看本质的能力恰恰是钟宝申带给隆基的最大财富。今年,在他的主导下,隆基又制定了一项三年战略规划,要在去年底硅片产能15GW的基础上,实现未来三年产能翻两倍,达到45GW。这一规划目标曝光后,很多人开始质疑其会否导致光伏行业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但在钟宝申看来,这一规划并非冒进。“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过剩经济,赚钱的东西都会有人去做,直到做过剩。过剩经济的好处在于不断有更优的产品和服务淘汰老的、差的。这是市场进步的动力。所以,过剩一点都不可怕。不过剩,老的产品供不应求,怎么会进步?”

  “我不会让企业危机发展到像搁在热火上烤,然后再像英雄一样去拯救。”钟宝申认为,能让企业一直平稳运行是经营管理的最高境界,“我们的目标是永远不让企业出现大的危机,宁可保守一点,也不要为了抓机会做一些冒险的事。如果出现这种危机,那就是我经营的失败。”

  或许,这正是隆基得以在经历多轮行业寒冬与市场危局后仍屹立不倒的不传之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