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验田到建设资本市场强国 中国资本市场迎来改革发展新起点

  ⊙记者 马婧妤 ○编辑 陈羽

  1990年“老八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时,大约没有人憧憬过,这个“试验田”性质的股票市场,会在短短28年以后拥有全球第二大规模体量,容纳3530余只股票、超过1.38亿投资者、近17万亿元投资本金。目前,作为现代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资本市场已是配置资源的重要平台,市场年融资、并购规模居于世界前列,正推动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益的方向发展。

  28年前,“投资”只是少数人的行为,如今理财观念已经深入居民日常生活,投资者正通过资本市场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

  从“坚决地试”到“建设富有国际竞争力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的“中国速度”是在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洪流中实现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又对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了不可小视的推动作用。

  改革大势,浩浩汤汤。栉风沐雨,砥砺奋进。

  28年间,我国资本市场不断探索、创新,积累经验、改进方法,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特色化发展道路。时移则事异。当前,国家经济进入转变方式、优化结构、转换动力的关键期,资本市场也已具备了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坚实基础。建设资本市场强国是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朝着这个方向,资本市场将树立新目标、实现新作为。

  不平凡的发展道路

  与西方国家资本市场约两百年的历程相比,我国资本市场28年的发展史显得“短小精悍”。中国资本市场是改革开放和经济转轨的内在要求催生的,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始终立足于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上交所、深交所于1990年12月开始营业。自此,我国资本市场在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道路上启程,先探索试点再规范发展,先重点突破再整体推进。“符合市场规律且尊重国情”,是这场改革探索出的方法论。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和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一个重中之重的变化,就是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今天已经拥有世界第二大规模。28年来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令我们这些改革开放的‘过来人’心潮起伏、倍感振奋。”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在公开场合这样表示。

  经过28年发展,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私募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架构完成搭建。以公司法、证券法、基金法、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等为核心,以500多部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主体的,统一的资本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基本确立。

  截至5月25日,沪深两市共有上市公司3538家,总市值55.39万亿元。新三板市场共有挂牌公司11325家,总股本6562.57亿股。目前,我国已拥有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第三大债券市场、第二大私募市场,以及位居全球前列的商品期货市场。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资本市场在任何阶段的发展,都带有那一时期经济、金融发展的烙印和阶段性特征。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的成长壮大,受益于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点燃了社会资本的内在活力,也释放出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创新热情。

  资本市场28年来的发展实践表明,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挥了促进资本形成、发现价格、管理风险、配置资源等重要功能。以股份制、法人治理、信息披露、股权激励等为核心的制度、机制的构建,也对推动资本社会化、激发企业家精神、培育创新动能、强化诚信契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时代的新坐标

  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今天,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超过80万亿元,人均GDP超过5.5万元,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历经改革开放40年发展,中国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正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央。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如果说过去28年的发展,让资本市场具备了承担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实施重任的能力的话,那么当前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迫切需要一个谋求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的资本市场。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