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个方面着力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


  王崇敏

  曹晓路

  □王崇敏 曹晓路

  ■海南自贸区的范围包含海南全岛,是此前获批的11个自贸区面积总和的26倍。因此,此次中央在海南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意义非凡,是站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背景下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试验。海南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必须学习国际自由港先进经验,对标国际最高标准。

  ■推动海南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建议大力扶持以海事、法律、金融、经纪为依托的自由港服务业发展,打造国际自由港综合服务平台。优化整合港口资源,重点支持海口、洋浦港做优做强,推进海口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展三亚新机场、儋州机场、东方/五指山机场前期工作,增加海南直达全球主要客源地的国际航线,夯实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基础设施。

  ■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际旅游岛建设是海南区别于其他自贸区的一大鲜明特色。海南应当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率先建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现代监管体制,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落实环境保护,构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评价考核体系,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

  201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正式对外发布。其中,第十条明确提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体现中国特色,符合海南发展定位,学习借鉴国际自由贸易港建设经验,不以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为重点,而以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更加强调通过人的全面发展,充分激发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打造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自由港的四个特征

  自由港又称“自由口岸”,是指全部或绝大多数外国商品可以免税进出,仅对少数指定出口商品征收关税或实施不同程度的贸易限制的港口。其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境内关外”的开放特征。“境内”即一国的部分领土,“关外”即在关境以外,采取开放的企业准入制度、保税制度、优惠的税收和产业政策等。二是经济自由化特征。自由进出的航运运输、自由交易的贸易体制、自由化的货币金融制度、自由投资经营与自由流动的货物、人员管理。三是经济关系的国际化特征。自由港不分国别和社会制度,一视同仁,鼓励国内外资本投资和贸易往来,是多国经济的交汇点。四是功能的综合性特征。具备了国际物流、国际贸易、国际中转和出口加工、商业旅游等功能,以及优惠政策的综合性。除了具备免税优惠外,还有一套适合国际经济的外资投资政策、金融外汇及出入境政策。

  自由港按范围可分为自由港市和自由港区。前者包括港口及所在城市的全部地区,均划为非关税地区,外商可自由居留及从事有关业务,所有居民和旅客均享受关税优惠,比如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后者仅包括港口或其所在城市的一部分,不允许外商自由居留,如哥本哈根等。

  自由港的三段发展历程

  第一代自由港从欧洲地中海沿岸起源,并快速扩展至北海和波罗的海地区,自由港城市成为欧洲商业重镇。自18世纪开始,自由港伴随殖民扩张出现在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一战后,自由港登陆美洲,从1936年到1950年,美国在纽约、莫比尔、新奥尔良、旧金山、西雅图设立5个对外贸易区。

  第一代自由港以海港型为主,与普通港口的区别在于能否将运输和贸易紧密结合。普通港口通常只是海洋运输与内陆运输之间的连接点,而第一代自由港将本地市场与海外市场相连通,成为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工具。

  第二代自由港自20世纪40年代后出现。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第二代自由港突破了空间限制,区位上由港口码头向港口腹地延伸,出现在内陆地区和机场附近,如爱尔兰香农和荷兰史基浦空港自由港。同时,在功能上新增了较高增值性的“工业制造”功能,出现了以出口加工区为代表的工业型自由港。

  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三代自由港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以港口为核心,以港口城市为主体,表现出新的特征。第一,自由港成为综合运筹国际贸易和物流信息的资源配置中心。第二,自由港成为多功能集成平台,增值性服务比重增加。自由港政策由物流行业延伸至金融、保险、旅游、信息服务等领域。第三,自由港发展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成为产业集聚基地。如迪拜依托杰贝阿里自由港和迪拜机场空港,打造了迪拜汽车城、迪拜珠宝城等。第四,港城逐渐融合。以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为代表的自由港已实现港城一体化,自由港功能与城市发展相融合。

  中国香港自由港政策体系分析

  高效灵活的行政体系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实行积极的“不干预”政策,将政府职能限定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给市场经济发展予以充分的自由。在市场准入方面,政府在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尽量做到高效简便。

  一是企业注册效率高。香港特区企业注册与登记手续简单快捷,企业注册只需要经过三个步骤就可以拿到公司执照。

  二是企业注册条件宽松。香港特区对公司注册资本没有任何限制,只需要缴纳0.1%的厘印税(印花税),并且不用验资。

  三是对投资企业监管规范。香港特区依据《公司法》、《银行条例》等对公司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民间组织如行业工会和商会等也对保护市场经济秩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开放平等的投资制度

  香港自由港拥有开放的投资制度,对外来及本地投资者一视同仁,没有任何不平等措施,体现非歧视原则。对公司经营活动,政府既不干预,也无任何补贴政策。只要遵守香港特区的法律法规,可投资从事任何行业。

  行业准入的开放度较高。在所有香港特区现行法律允许经营的商业活动中,理论上绝大部分行业是允许私人和外来投资者参与的。

  积极寻求对外投资机遇。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特区资金流动自由,筹资方式灵活,集聚了世界各国的大型金融机构,可以为企业在对外投资中提供非常全面的买方信贷、项目融资、杠杆收购、资金结算等多种金融服务。

  开放度高的金融行业

  香港是全球领先的金融中心,已经实现了资本项目下的完全开放。香港实行自由汇兑制度,是亚洲地区唯一没有离岸业务和本地业务之分的“一体化中心”,其货币市场是全球最开放的金融市场之一。

  香港金融行业的优势在于:香港特区对外资公司参与当地证券交易没有限制,投融资汇兑较为自由;香港凭借发达的金融系统和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可以为企业提供各类融资渠道,具有很高的融资自由度;香港特区对金融业运作的监管主要通过专门法律条例和监管机构来进行,一般采取国际监管标准,把事前风险防范作为银行监管的核心;香港特区对货币买卖和国际资金流动,包括外来投资者将股息或资金调回当地,都无限制,资金跨境自由流动有保障。

  自由的贸易发展方式

  香港特区可使用任何货币进行贸易结算。对外贸易企业能否自由选择结算货币,决定了贸易企业能否在贸易过程中灵活地规避外汇风险,减少风险敞口。

  对香港而言,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的运输工具主要是船舶、飞机、车辆等。作为货物实际运输的载体,是否能够自由航行和实现多种方式的集疏运对接,对香港的货物进出口有着重要影响。香港作为世界著名的自由港,运输工具进出不受海关限制。船只从海上进入或驶离港口时都无需向海关结关,进出或转运货物在港内装卸、转船和储存不受海关限制。此外,也没有海关、检验检疫、边防等部门对船舶和船员实施额外检查。

  便利的口岸通关监管环境

  香港特区进出口报关手续十分简便。在香港豁免报关的商品有转运货物、过境货物、船舶补给品(包括燃料舱燃料)、飞机补给品( 包括飞行燃料)、除汽车外的私人行李、价值 4000 美元以下的任何邮包等。除豁免报关的商品外,承运人只需于货物输入或输出后14 日内,向海关详细呈报进口或出口商品的所有付运资料和进、出口报关单。香港仅对烟、酒等五类货物需要申报。

  香港通关渠道多样、便捷,目前采取便捷通关的主要促进措施有三种:一是香港认可经济营运商计划。“认可经济营运商”是世界海关组织的《保障及便利国际贸易标准框架》下的概念,旨在通过海关与业界的伙伴关系,加强国际供应链安全及便利合法货物的流动。“香港认可经济营运商计划”于2010年开始试验运作并且取得成功,是一个属公开及自愿参与性质的认证制度,由香港海关执行。根据该计划,本地公司如已符合既定的安全标准,不论规模,均可成为“认可经济营运商”,并享有相关便利通关安排,包括减少或优先接受海关查验。

  二是多模式联运转运货物便利计划。香港海关利用电子预报货物数据,并通过应用电子锁及全球定位系统,对经香港转运的货物作出监察,从而减少货物接受海关检查的次数,为空陆及海陆联运转运货物提供清关便利。

  三是海运简易通关计划。这是香港海关便利商贸的一项最新措施,目的是方便货运代理和物流公司以电子方式提交副提单数据,以进行海运货物清关。具体来说,就是简化现在的海关清关程序,为海运货运代理提供一个电子渠道,以Excel/CSV 档案,预先向海关提交副提单数据。

  国际中转枢纽地位的确立

  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港由于政策上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中转贸易,促进了物流、资金流和人流的集聚,带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时也确立了两个地区中转枢纽的地位。以港兴市、依港兴城在这两个亚洲城市和港口,通过政策上的创新完美地得到了体现,而且使其优势进一步得到了加强,这两个城市若没有港口的兴盛,很难在世界城市的发展中占有一席地位。

  建设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

  海南自贸区的范围包含海南全岛,海南全岛陆地面积为3.5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为200万平方公里。此前,获批的11个自贸区的面积均为120平方公里。海南自贸区陆地面积是此前获批的11个自贸区面积总和的26倍。因此,此次中央在海南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意义非凡,是站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背景下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试验,同时也符合中央将海南作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因此,海南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必须学习国际自由港建设先进经验,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参考中国香港、新加坡、迪拜等国际上成熟的自由港建设发展模式,结合中国国情和海南本土优势,重点从以下十个方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一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着力发展总部型经济。

  海南目前正在打造成为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建议海南着力发展总部经济,理顺省市两级事权关系。在发展总部经济中,要赋予相关市级政府更大的自主权,使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政府主要承担政策制定和推动实施的职能。总部企业资格由市级政府认定后,报省相关联席会议备案。在发展总部经济中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既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也要善于用政策激发市场活力,引导企业经营符合海南发展定位。

  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以税收为最主要指标,制定好鼓励政策,规范内部竞争秩序。总部经济主要集中在海口、三亚,积极引导两市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在引进总部型企业的过程中形成灵活有效的操作模式,一事一议,风险共担。充分用好海南自贸区、自由贸易港政策,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总部经济发展,将海南打造成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总部型经济发展示范区。

  二是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打造国际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建立完善服务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和贸易促进平台,加快发展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相融合的新兴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建议海南搭建服务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和贸易促进平台,与“走出去”平台相衔接,结合海南自贸区、自由贸易港建设实际,鼓励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与新加坡、中国香港服务贸易深度合作,用好CEPA框架下对港澳服务业开放的各项优惠措施,将海南打造成国际现代服务业创新集聚区。

  三是进一步创新通关机制,打造“智慧口岸”。

  学习广东自贸区口岸创新的先进经验,完善以“单一窗口”为代表的国际贸易信息化平台建设。优化海关监管方式,强化进出境安全准入管理,完善对国家禁止和限制入境货物、物品的监管,高效精准打击走私活动。建立检验检疫风险分类监管综合评定机制。强化企业投资经营事中事后监管,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进一步整合海关、边检、检验检疫、海事等多个口岸的部门职能;统一联网,开展“互联网+大通关”模式建设,压缩通关时间、提高通关效率,打造“智慧口岸”。

  四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沈晓明省长在《2018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专章论述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高海南的国际竞争力,对标上海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企业名称、住所登记的改革措施。目前,浙江台州市推行“十一证合一”、广东省江门市推行“十五证合一”、河南开封自贸区推行“二十二证合一”、广西防城港市推行“三十四证合一”。建议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加大探索“多证合一”的力度。建议海南深入推进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实行“一颗印章管审批”,实行商事登记告知承诺制,压缩审批时限,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监管新模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五是推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打造国际自由港综合服务平台。

  以“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为核心,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在外贸、投融资、财政税务、金融创新、出入境等方面学习中国香港、新加坡、迪拜的先进经验。为推动海南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建议大力扶持以海事、法律、金融、经纪为依托的自由港服务业发展,打造国际自由港综合服务平台。优化整合港口资源,重点支持海口、洋浦港做优做强,推进海口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展三亚新机场、儋州机场、东方/五指山机场前期工作,增加海南直达全球主要客源地的国际航线,夯实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基础设施。

  六是充分利用海南在热带高效农业、海洋保护与利用、航空航天、旅游医疗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

  充分利用海南在热带高效农业、航空航天、旅游医疗等方面的优势。建设航天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和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打造空间科技创新战略高地。加强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打造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支持海南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用好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政策,大力引进优质医疗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发展高水平医疗机构,推进国际国内医疗资源合作,积极引进优秀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深度推进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鼓励发展商业补充保险。

  统筹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卫星导航、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鼓励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高起点发展海洋经济,积极推进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海底矿物商业化开采,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南海资源开发,加快培育海洋生物、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与应用等新兴产业,支持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支持海南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

  七是以海南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建设为中心、发展离岸金融账户,发展特色海洋金融产业,推动以商用航空航天、飞机租赁为核心的融资租赁产业群。

  上海自贸区陆续出台了自由贸易账户、跨境投融资汇兑便利、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改革等一系列金融制度安排,推出了简化金融机构和高管准入、业务创新与监管互动机制、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等系列措施。建议海南大力扶持与国际航运、国际贸易为重点的产业责任保险、信用保险、融资租赁保险、再保险业务,探索特殊风险分散机制与巨灾保险业务试点,深化与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保险与再保险业务合作,共同助推海南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发展“蓝色金融”(海洋金融)。结合海南空港建设实际需求,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务,充分挖掘文昌商用航空航天产业,探索发展商用航空航天、飞机、船舶、大型机械设备融资租赁产业集聚区。同时,履行属地金融监管职责,构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对重大风险的识别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严厉打击洗钱、恐怖融资及逃税等金融犯罪活动,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八是探索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打造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完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机制。

  建议海南搭建便利化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建立自贸区跨部门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探索建立自贸试验区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制度和重点产业快速协同保护机制;探索建设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机制。建议海南学习其他自贸区关于探索建立自贸区跨部门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等相关内容,探索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打造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完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机制。

  九是力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打造国家旅游消费中心。

  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际旅游岛建设是海南区别于其他自贸区的一大鲜明特色。海南应当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率先建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现代监管体制,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落实环境保护,构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评价考核体系,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

  根据《环评法》,对自贸港的规划和建设进行相应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促进)条例》,加入环境保护相关条款。探索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提高环境保护管理水平和效率。鼓励区内企业与管委会签订改善环境行为的自愿协议,尽快建设自贸港环保示范园,探索开展出口产品低碳认证。

  建立自贸港争端解决机构和机制,涵盖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实现离岛旅客全覆盖,提高免税购物限额。打造邮轮母港,开通跨国邮轮旅游航线,发展游艇旅游产业,打造海南游艇会;积极发展沙滩运动、水上运动、赛马运动等项目,打造国家旅游消费中心。

  十是创新教育合作机制、对接“一带一路”,吸引培养国际优秀人才。

  建议海南自贸区创新教育合作机制、主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及环太平洋、印度洋国家建设联合研究中心,吸引培养国际优秀人才。加快海南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力度,在原有作物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基础上,新增“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国际旅游”、“法学”、“经济特区政策”等学科。在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大学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允许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优秀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在海南自贸区工作,建立吸引外国高科技人才的管理制度,设立海南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区。

  (王崇敏系海南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大学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曹晓路系海南大学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研究员、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