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根本不确定性”经济学能做些什么——读理查德·布克斯塔伯《理论的终结》




  《理论的终结》  金融危机、经济学的失败与人际互动的胜利  (美)理查德·布克斯塔伯 著  何文忠 颜天罡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5月出版

  面对“根本不确定性”经济学能做些什么

  ——读理查德·布克斯塔伯《理论的终结》

  ⊙潘启雯

  回顾人类经济史,危机是个挥之不去的幽灵,却又总是在最为光鲜的时刻显现。基于此,有关经济波动及危机的研究一直都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然而,不同的学者基于其所处历史时期不同,观察视角不同,对经济波动及危机的解释往往大相径庭。有的学者强调实体经济的作用,有的学者强调金融的作用,有的学者认为经济波动或危机源于市场的缺陷,而有的学者则断定其来自于错误政策的干扰,等等。而每种新观点,都会带来新的进步。

  比如,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布克斯塔伯(Richard Bookstaber)的《理论的终结:金融危机、经济学的失败与人际互动的胜利》就抛弃经济学的标准范式,深入揭露传统经济学分析的缺陷,提出了一个新颖的经济模型。

  布克斯塔伯早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是数量金融研究领域的先驱人物。“弃学从商”后,他曾先后就职于摩根士丹利、所罗门兄弟、花旗集团、摩尔资本管理公司和齐夫兄弟投资公司,负责风险管理和投资组合管理。如果说华尔街是个经济发电站,那么布克斯塔伯教授绝对是其中的操控者之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背景,使布氏拥有了一般学者所没有的优势,从早前的《我们自己制造的魔鬼》到《金融的魔鬼》,再到《理论的终结》,除所讲故事引人入胜外,理论层面的思考及所采用的独特视角也都极具价值。

  布克斯塔伯宣称,启发他写《理论的终结》的一大诱因,是圣塔菲研究所1993年主办的第二届“作为复杂自适应系统的经济”会议,在这个会上他接触到了“代理人基建模”(ABM)。

  在工业革命过程中,资本占据主导地位,人则成为生产函数的另一因素。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让位给了在今日仍占主导地位的引入数学方法的新古典经济学。然而,在更复杂而广泛的金融危机中,新古典经济学的效果并不好。连接市场和机构的管道以及市场和机构正再次被毁掉并改道。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政府监管的结果,政府监管重新定义了银行的角色和权力,其他机构急于填补空白,或更糟的是,导致了关键职能的缺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肆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在视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时发问,“为什么没有人预见金融危机?”对此,至少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罗伯特·卢卡斯的回答直言不讳:“经济学无法为2008年的经济危机提供有用的服务,因为经济学理论的建立使它无法预测这种危机。”

  卢卡斯说得对,在金融危机期间,经济学帮不上忙,不是因为经济学理论在认识了世界后证明经济危机无可救药,而是因为传统经济学理论受方法和结构所限,没有能力解决危机。我们的道路不能用数学捷径证明,只能沿着它的方向一步一步走。这个方向,有可能不是我们属意的方向。正如拳王迈克·泰森所言,“人人都有一个计划,直到嘴巴上挨了一拳。”

  《理论的终结》探寻的问题,正是沿着这条路的方向走下去,并为代理人基建模提供了非技术性深入分析。代理人基建模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一项替代方案,有望预测和避开经济危机,并帮助人们从危机中恢复。这个方法不假定世界是受数理定义的自动机,相反,它是凭借最近科学研究现实世界复杂系统所得的成果,特别是四个带着技术光环但实际上突出了启发性质的概念:层展现象(或称“涌现现象”)、遍历性、根本不确定性、计算不可化约性。

  布克斯塔伯教授研究发现,社会和经济领域里的互动受经验影响,是人性的一部分。这些作用结合在一起,会产生超出我们理解范围的复杂性。“经济学方法在危机中失败的主要因素仍然是人的局限,因为危机来袭之时,正是复杂性最为明显,而局限把人的行为限制得最死之时。这就是要使用代理人基模型的原因。代理人基模型支持个体各自安排自己的路,支持个体在路上调整策略,支持个体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影响世界和其他人。代理人基模型借助模拟的方法来做到这一点,而模拟方法是植根于复杂系统和适应系统的。这些模型尊重人类特有的局限。”

  当全局性动态出现意外,不以个体行为的简单总和叠加出现,此时的结果就叫作层展现象。这种现象可创造一个杂乱的世界:人们处理自己的事情时,采取看似理性的行为,结果产生了从全局看来非常奇怪而意外的结果。换言之,层展现象表明,即使我们沿着预定的路线前进,无论是开车上高速还是买房,我们都会缺少对整体系统的洞察,而定义经济危机范围的,正是整体系统。我们的互动会通往一个与每人所见所为完全无关的系统。如果只集中看一个孤立的个体就连深度都无法测量了。譬如,无数工蚁简单的行为,让蚁群好似一个鲜活复杂的生命体。无数小鱼的简单游动,让鱼群变得好似整齐划一的复杂整体。

  金融市场何尝不是如此?每个市场参与者牟利的选择,在特定时期会演化成市场巨大的动荡。布氏借用“层展现象”来描述从市场中个体行为无法预判市场整体的表现。“层展现象解释了我们都在做自认为有道理的事,也确实降低了风险,却为什么招致了灾难性的后果。我们能人人自我谨慎行事,却同时让系统按我们都超级不谨慎的那副样子来运转。正如个人世界看上去稳定而系统却可以全局不稳定,因此局部的谨慎可能会导致全局的不谨慎。”

  驱动物理世界运作的机械过程具有遍历性,许多生物也是如此。例如从浮游生物到昆虫的多种生物的随机移动。但如果我们认为经验和背景很重要,人性的产物就不具有遍历性,未来不是过去的类推。事实上,我们是现实世界里的经济代理人,用自己丰富而多变的经验来指导自己参与互动。这意味着,对需要遍历性(不变状态)的经济学方法而言,我们是个不断移动的目标。

  对“根本不确定性”,布克斯塔伯教授的观察是:无法预测的未来经验是一个方面,社会互动的复杂性是另一个方面,这两方面引出了无法表达或无法预测的不确定性。“要是年轻的你在门口遇到了年老的你,你可能会惊讶于自己的变化”;“层展现象和非遍历过程创造了根本不确定性”。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要瞄准哪里,因为存在根本不确定性:从更深刻更形而上学的意义上来讲,未来是未知的。

  据布克斯塔伯教授的深入分析,面对经济危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帮不上忙,因为它忽略了人类天性的关键元素和其中暗示出来的局限:计算不可化约性意味着我们互动之中的复杂性无法用演绎数学解释清楚,而演绎数学是当前经济学主流模型的基础——甚至是其存在的理由。

  通过对代理人基建模四个启发性质概念的纵横对比分析,布克斯塔伯教授认定,要理解危机,必须厘清人类状况的一些重要方面的限界:比如数学,因为基本问题在计算上具有不可化约性;比如用本应已根据一般平衡理论的失败加以否定的代理人来代表的观念;比如优化的概念和效用最大化,因为存在根本不确定性和使用启发式的需要;比如“稳定偏好”的概念,因为人生活在一个非遍历性的世界,他们根据自己的经历而改变;比如使用预先确定的概率的模型,因为过去的行为并不能为将来的行为提供窗口。

  被迫抛售引发的连锁反应导致了金融危机,而被迫抛售又反过来削弱了市场流动性。就其核心而言,危机升级是因为对流动性的需求超过了流动性的供应。在对过往多次金融危机的分析中,布克斯塔伯教授发现,流动性突然缺失经常是造成危机的主要原因。他的解决方案颇为简单:求助于大资金。只要通过代理人基建模推演出市场的波动是因为流动性抽紧,就能说服像主权基金这样拥有庞大资金的机构在适当时机入市接盘。

  寄望于主权基金扮演未来金融危机的白衣骑士,布克斯塔伯开出的药方或许有点儿过于理想化。在投资关联度越来越高的市场,这些资金是否能超然地选择入市时机,本身就是个问号,有什么理由确信它们在危急关头并未被感染?再说,如果主权基金拥有“上帝视角”,那么他们选择的“最佳的入场时期”也许并不是市场所期望的。

  经济学是常规科学。然而,有时候常规科学不再有效,当前范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便会出现。异常总是存在,解决这些异常是常规科学的一部分。危机由重要的事件所诱发,而失败不能再归结为未以正确方式把问题放在一起。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范式失去了信心。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处境。

  一场科学革命既需要一段时间的危机科学,也需要一个候选的新范式。2008年的危机可能是这样的诱因,但布克斯塔伯的《理论的终结》和“代理人基建模”研究会是新的范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