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外贸有望承前启后保持增长


  图1:202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规模及增幅情况

  图2:2020年各季度外贸总额和同比增幅  (单位:万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整理。

  □ 李春顶 李董林

  □ 2020年下半年中国外贸实现连续正增长,叠加2020年总体外贸基数偏低,伴随外贸订单“替代效应”与国际市场“需求效应”双轮驱动,2021年中国外贸总体规模有望进一步回升,保持向上势头,继续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复苏增长的重要一极。

  □ 国际市场的需求在全球经济回暖的背景下逐步流向中国市场,其根源在于中国制造业具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具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和与国际标准匹配的外贸型生产结构,同时中国疫情防控措施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预期国际消费订单将更多地向中国供应商倾斜,进一步推动中国外贸增长。

  □ 未来中国必然将在RCEP等区域贸易协定和中欧BIT等多双边投资协定合作领域取得更多成果,同时将继续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更加开放、包容、互惠的国际经济合作局面。目前来看,在诸多国际合作组织和合作机制的推动下,中国外贸伙伴多元化将是大势所趋,外贸规模的进一步提升有望在2021年成为现实。

  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国际贸易摩擦升级、外部需求持续低迷等复杂因素的影响,2020年中国外贸负压前行,外贸进出口规模在经历年初的断崖式下跌后逐步复苏,第三季度成功翻红,实现年内首次正增长,四季度保持增长势头,顺利实现全年外贸正增长。海关总署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整体外贸规模创历史新高,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1年中国外贸发展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严峻复杂的环境,国际贸易摩擦的风险依然存在,外贸产业结构调整和价值链重构升级仍需克服重重困难。总体来看,在国内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等一系列积极因素作用下,2021年外贸预期向好,整体外贸形势乐观,但仍需谨慎应对潜在风险。

  2020全年外贸承压突破,政策托底彰显外贸韧性

  (一)出口韧性强,进口需求回稳向好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外贸总额为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出口总额17.93万亿元,同比增长4%,继4月份以来实现9连增;进口总额14.22万亿元,同比下滑0.7%,全年贸易顺差3.71万亿元,同比增加27.4%。

  出口方面,因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一季度断崖式下跌后,出口从去年4月份开始即以同比8%的增速回升至2019年平均水平,并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出口总体规模增长主要得益于外部市场需求回暖,以及国内对疫情的有效防控和外贸订单转向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中国。在疫情冲击之下,全年出口贸易正向增长彰显出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强大韧性。

  进口方面,疫情蔓延一度导致内需下滑,加之禁航禁运等疫情防控措施导致国际供应链受阻,2020年进口整体不及2019年,但自5月份以来降幅逐步收窄,9月份一度达到14043亿元,同比增长11.6%,创历史新高。尽管全年进口表现欠佳,但整体回暖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二)外贸渠道和外贸主体多元化,民营企业表现抢眼

  贸易方式上,2020年我国一般贸易规模快速增长,比重显著提升。统计数据显示,全年一般贸易总额达19.25万亿元,同比增长3.4%,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9.9%,比上年同期提升0.9个百分点。一般贸易中,出口10.65万亿元,增长6.9%;进口8.6万亿元,下降0.7%。

  在贸易主体方面,2020年民营主体贸易规模和贸易增长最突出。前11个月民营主体外贸规模达13.47万亿元,同比增长12.1%,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4.95%,比2019年同期增长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和进口分别为8.69万亿元和4.37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和10.4%,占出口和进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3.8%和33.8%。而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进出口则全面下滑,国有企业的外贸下滑超过10%。前11个月的外贸数据充分表明,民营主体在我国外贸活动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激活民营主体的市场活力是发展外贸的重要途径。

  (三)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规模普遍增长

  2020年我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外贸前十的贸易伙伴依次是东盟(4.74万亿元)、欧盟(4.50万亿元)、美国(4.06万亿元)、日本(2.20万亿元)、韩国(1.97万亿元)、中国香港(1.93万亿元)、中国台湾(1.80万亿元)、德国(1.33万亿元)、越南(1.33万亿元)、澳大利亚(1.17万亿元)。除中国香港地区外,与其他九大合作伙伴的外贸总值、出口总值和进口总值基本呈正增长;与前十大贸易伙伴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77.81%,与前十大贸易伙伴的出口和进口总额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79.83%和75.27%。

  (四)外贸产业结构持续调整

  2020年,我国机电产品、纺织品、塑料制品、家具、玩具等出口呈现增长。其中,我国机电产品外贸出口达10.66万亿元,同比增幅为6%,占出口总值的59.4%。随着我国外贸结构的持续优化,机电产品的出口规模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而汽车零部件、鞋靴、箱包、服装、成品油、钢材等产品出口都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我国铁矿砂、原油、大豆、天然气等进口规模整体增长,但受疫情影响,除铁矿砂外其他产品进口均价普遍下跌。其中,均价跌幅较大的原油为31.80%、成品油为24.99%、天然气为23.51%、初级形状的塑料为10.21%。进口产品均价的下跌对我国经济的恢复将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

  经济回暖,2021年外贸总体规模有望进一步回升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防疫情、谋发展的关键之年。一方面,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复工复产取得突出成效,内部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复苏,经济触底反弹动力强劲。另一方面,全球经济逐步回暖,国际市场需求逐步恢复,国际订单逐步流向疫情防控取得成效和产业链完善的中国,国际资本也不断向中国投资市场倾斜。

  2020年下半年中国外贸实现连续正增长,叠加2020年总体外贸基数偏低,伴随外贸订单“替代效应”与国际市场“需求效应”双轮驱动,2021年中国外贸总体规模有望进一步回升,保持向上势头,继续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复苏增长的重要一极。

  (一)疫情防控取得成效,内外部需求持续提升

  中国疫情防控的成功经验已经被国际社会普遍效仿,疫情防控成效有目共睹。海关总署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外贸各季度总额分别为6.57万亿元、7.67万亿元、8.88万亿元、9.13万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6.4%,-0.2%、7.5%和6.4%,增幅由负转正,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直接促进了外贸复苏增长,外贸总体增幅明显好于预期。2020年在全球经济萎缩的情况下,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国内复工复产政策影响最突出的当属服务业和制造业,生产消费重回正轨,大量消费需求被释放出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始终为负,8月份开始由负转正并实现三连增,第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比回升至34.9%。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基础上,拉动内需增长,释放国内市场需求,将是中国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关注的重点,对促进外贸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预期2021年中国国内消费市场将进一步回升,消费内容、消费形式、消费观念都将面临全面升级,无形消费、定制化消费和共享消费将加速内需市场的多元扩张。

  国际市场的需求在全球经济回暖的背景下逐步流向中国市场,其根源在于中国制造业具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具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和与国际标准匹配的外贸型生产结构,同时中国疫情防控措施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预期国际消费订单将更多地向中国供应商倾斜,进一步推动中国外贸增长。此外,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海外蔓延的环境下,传统的线下接触贸易模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跨境电商凭借线上交易、非接触式交货、交易链条短、交易成本低等独特优势而备受青睐。在疫情发生后的前10个月,中国跨境电商贸易总额达到1396.2亿元,同比增长25.5%,中国在跨境电商方面积累的技术优势、经验优势和已经形成的完善的物流配套体系正加速转化为外贸发展的新增长点。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疫情防控逐步走上正轨,世界经济加速复苏时期,外贸出口面临“订单替代”向“需求驱动”的转变,我们需要高度关注因出口驱动力调整而产生的新的贸易内容和贸易形式,尤其是来自于欧美市场、日韩市场的需求反弹所形成的外贸新动向。

  (二)经贸协作提速增质,外贸环境积极向好

  中国始终强调开放共赢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对内的经济体制改革,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为对外开放高地,积极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大力破除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产业升级、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推动更大力度的改革,以全新的开放姿态拥抱新时代。“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预期2021年中国在扩大外贸,尤其是扩大进口规模方面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拥护者,中国积极参与WTO规则的修订和完善,履行大国责任,积极推动RCEP、中欧BIT、中日韩FTA等区域经贸合作协议的达成,在G20峰会、APEC、金砖国家会议等多边对话机制中发挥主导作用,致力于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持续深化和全球经济共同发展,构建畅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共享发展红利。未来中国必然将在RCEP等区域贸易协定和中欧BIT等多双边投资协定合作领域取得更多成果,同时将继续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更加开放、包容、互惠的国际经济合作局面。目前来看,在诸多国际合作组织和合作机制的推动下,中国外贸伙伴多元化将是大势所趋,外贸规模的进一步提升有望在2021年成为现实。

  (三)政策效应加速释放,深化改革激活新动能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从上至下各级主管部门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复苏,促进复工复产的政策措施,部分政策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快速形成了新的经济动力。例如,对医疗卫生、餐饮服务等行业的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带动了内需的快速扩张,拉动了疫情后中国经济的恢复。

  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等问题上,相关中长期政策将分阶段、分层次、分对象逐步发挥作用。例如,针对工业半导体材料、芯片、航空航天、操作系统、种业等高精尖领域的政策将逐步释放,有理由相信,这些产业政策效果将在2021年逐步显现,推动外贸的增长。

  (四)中国影响力快速提升,经济安全转化发展优势

  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已经得到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普遍认可,国际影响力有了大幅提升。中国积极推进产业升级,近年来在民生工程、公共交通、社会安全、法制健全等方面的建设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社会环境逐步形成;在知识产权、品牌保护、私人财产保护、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建设向国际标准靠拢,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已经具备。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1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899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其中,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16.1%和31.6%,高技术服务业中的电子商务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同比分别增长43.9%、35.1%、93.6%、53%。中国影响力的提升和营商环境的改善正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

  (李春顶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贸易系主任、教授;李董林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表1:2020年1-11月三大贸易主体外贸情况

  (单位:万亿元)

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 国有企业

进出口总额(增幅) 13.47(12.1%) 11.25(-1.8%) 4.22(-1.2%)

进出口总额占比 44.9% 38.7% 14.5%

出口总额(增幅) 8.69(13.2%) 5.82(-4.2%) 1.31(-10.2%)

进口总额(增幅) 4.37(10.4%) 5.43(0.8%) 2.91(-13.5%)

  表2: 2020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情况

  (单位:万亿元)

进出口总额 贸易占比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同比增幅) (同比增幅) (同比增幅)

东盟 4.74(7.0%) 14.73% 2.66(7.0%) 2.08(6.9%)

欧盟 4.50(5.3%) 13.98% 2.71(7.2%) 1.79(2.6%)

美国 4.06(8.8%) 12.63% 3.13(8.4%) 0.93(10.1%)

日本 2.20(1.2%) 6.83% 0.99(0.1%) 1.21(2.1%)

韩国 1.97(0.7%) 6.14% 0.78(1.8%) 1.20(0.0%)

中国香港 1.93(-2.9%) 6.01% 1.88(-2.2%) 0.05(-22.9%)

中国台湾 1.80(14.6%) 5.61% 0.42(9.5%) 1.39(16.2%)

德国 1.33(4.3%) 4.13% 0.60(9.3%) 0.73(-0.5%)

越南 1.33(18.8%) 4.13% 0.79(16.6%) 0.54(22.2%)

澳大利亚 1.17(-0.1%) 3.63% 0.37(11.2%) 0.8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