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销售 不能一味追求“网红”效应

  基金销售

  不能一味追求“网红”效应

  □赵明超

  过去两年来,公募基金依托强大的研究力量,在结构性行情中取得了超额收益。赚钱效应之下,公募基金成为投资者追捧的对向,基金公司也顺势而为,在市场情绪高涨形势下,不仅加大新基金的发行力度,对老基金也进行了持续营销。

  在基金营销活动中,过去一年来最为显著的现象是基金直播的兴起,在支付宝、天天基金网以及银行等渠道的直播平台上,基金经理纷纷走上前台,同投资者直面交流,及时回复投资者的关切。

  在传统银行理财渠道,线下活动主要针对高净值人群,普通投资者很难得到专业的理财服务,而在互联网平台上,投资者则可以与基金管理人便捷沟通。应该说,这种直播活动,不啻是一场全民的投资者教育活动,一些投资理念和常识会借助直播得到更好地传播。然而,为了迎合年轻投资者的兴趣,一些基金公司纷纷打造网红基金经理,诸如“投资女神”“投资男神”等浮夸词汇频频闪现,使基金频频登上了热搜排行榜,成为全民关注的话题。

  在信息传播异常发达的当下,知名度高的基金,往往更能吸引到投资者的目光。比如某只基金虽然在2020年三季度的净值出现下跌,但规模却不减反升,从约160亿元一路攀升,并在年底突破了300亿元。从该基金的持仓情况看,几乎是清一色的科技股。由于持股风格较为集中,净值的波动往往也较大,但是由于在反弹时净值的涨幅领先,被很多投资者视为博反弹的工具,以期在风口来临之时获取丰厚利润。这也是上述基金规模爆发式增长的原因。

  有经验的投资者大多懂得,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要想做对择时非常困难,即使经验丰富的投资高手,也只能在极端的牛熊转换时才会择时操作,普通投资者如果要仅仅依靠对基金过往业绩分析的“后视镜”,便认为自己可以做到精准择时,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因亏损而离场。

  事实上,对于科技股的投资,普通投资者大多憧憬于辉煌的盈利前景,但是却忽略了复杂的投资过程。从很多科技主题基金的表现看,一旦把时间拉长了看,有些基金业绩的确非常出色,但是在短期内,这些基金净值的波动同样十分巨大,如果投资者热衷于追涨杀跌,那么将很难实现盈利。

  例如,在2015年的互联网创新科技浪潮中,一批引领市场风骚的科技主题基金,在当年的牛市行情中,其净值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可实现翻倍,个别领跑的基金,净值甚至涨了三四倍,因此吸引了很多投资者跟风买入。但是,在随后的市场调整中,不少基金净值被腰斩,在行情高涨时期追高买入的投资者多数受损,很多在当年备受追捧的明星基金经理,也随后被市场渐渐淡忘。在这段时期,不乏一些基金公司利用明星基金经理的号召力,发行了很多爆款基金,但是时至今日,依然有数只基金的净值处于亏损状态。

  诚然,从基金管理公司做大规模角度出发,在行情好的时候进行持续营销,本无可厚非,但是基金公司应该以投资者利益为起点,才能实现规模和业绩的良性发展。以中欧时代先锋基金为例,该基金坚持从投资者利益出发,根据基金经理的专业判断,多次在市场高点分红并且限制申购,在市场低点时加大营销力度,让绝大多数的投资者都赚到钱。由此可见,基金应该用业绩和制度约束增加投资者的信任度,实现了基金净值上涨、投资者盈利、规模增长、品牌强化的共赢局面。

  (作者系本报资深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