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约束并施 上市公司回购应成常态

作者:郭成林 来源:中国证券网 2012-10-17 14:17:44   

  从市场热点看股市破题之一

  编者按:股市的每一轮深跌在蒸发财富的同时,也激发了市场的智慧,各种建言、呼吁风生水起,虽思路不同,但目的一致,均指向股市的健康发展。而上证综指在2000点关口的徘徊与迷茫,让这种由内而生的力量迸发得尤为强烈,上市公司回购、大股东增持、强化IPO盈利预测、规范实际控制人减持、适度活跃交易机制等被寄望为股市企稳的合力。为此,上海证券报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汲市场智慧,寻破局路径。

  ⊙记者 郭成林 ○编辑 孙放

  宝钢股份9日公告,公司6个交易日已回购1.31亿股,在维护投资者利益、提振市场信心方面取得明显效果。就整体市场而言,目前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也为推动上市公司回购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但近期仅个位数的回购案例相对沪深两市2500家上市公司、逾20万亿总市值而言,尚显势单力薄。

  以宝钢为表率,央企上市公司何时能将市值管理理念落实到行动中?如果一批大央企联袂回购将给市场信心带来何种提振?回购中,能否探索创新的问题,如将回购股份与员工持股计划的激励措施结合,达到多赢;能否对实施过回购的公司在再融资审核时予以倾斜,以调动公司依据市场变化管理市值的积极性。

  效果立竿见影

  目前,沪深两市存在一大批现金充裕且市净率、市盈率皆低的蓝筹公司,构成具备回购潜力的广泛基础。但回购案例仍“弥足珍贵”,内地股市历史上只有过30余例回购,尤其是2008年以来,增持不断,但回购罕见,只有健康元、宁波华翔、长安汽车、南玻、鲁泰等寥寥数家,直至最新的宝钢、江淮汽车等案例。

  “现在,跌破净资产的大部分是国有蓝筹,乃至央企。推动他们实施回购,要解决两个问题:动机与能力。”某国有上市公司董事长对记者分析,就动机而言,同样作为维护股价的措施,回购较增持更具优势,因为有“国资保值增值”的考核红线,国有股东增持后,股价下跌可能会带来新的压力,而上市公司回购,特别是以低于净资产价格回购,则无此忧。

  此外,相对增持,回购行为对股价影响更为显著。以宝钢为例,其宣布回购计划后股价涨幅已逾13%,目前动用资金近6亿元。与之相比,中国石油最新一次控股股东增持计划至今年5月24日为止,中石油集团累计增持2.69亿股A股及1.41亿股H股,耗资颇巨,但市场效果平平。宝钢方面在解释此番回购动机时也指出,此前大股东增持效果不明显,才决定回购。

  与此同时,在“能力”方面,该人士分析,部分钢铁、基建公司业绩亏损,现金流不足(宝钢因上半年出售资产获得大量资金而成为特例)。对此,专家呼吁,监管层可通过将回购与再融资挂钩,写入社会责任报告等举措,引导、提倡上市公司履行责任。

  塑造市场形象

  “昔日,宝钢股份以定增形式收购不锈钢业务资产,今年上半年又通过现金出售回笼了资金。目前,以回购方式缩小股本,保持合理的股本规模,合情合理。”宝钢股份董秘朱可炳在向记者解释回购初衷时表示。这正是一种通过主动维护股价,保护广大股东利益的理念。

  对此,国资管理部门权威人士对记者表示:上市公司尤其是大企业的上市公司,应具备“吞吐”能力,根据市场和企业发展情况,利用资本市场调节能力,在适当时期回购股份,既可提高资金利用率,避免闲置和低效率投资,还可保持合理的股本规模。

  此外,“目前市场痼疾之一,是公司上市后业绩变脸,募投项目进度及效益不及预期,而同时股价破发,投资者损失惨重。”某国有券商董事长对记者称。对此,可鼓励相关公司回购塑造市场形象。

  在业绩变脸、募投项目经济效益低下,但公司掌握了大量募集资金的情况下,可以鼓励、甚至要求上市公司使用募集资金实施回购。高价发行,低价回购,无论从稳定股价、提振信心、回报投资者以及展示社会责任角度,都能带来良好的示范效应。

  尝试多方共赢

  同时,对大部分仍存在员工激励难题的国有上市公司而言,也可借回购股份“曲线”试水员工持股计划。

  8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该领域进行规范。虽然相关规则尚未最终确定,但可以预见,员工持股计划将有利于形成公司、员工、投资者多赢局面。有专家建议,可将上市公司回购与员工持股计划相结合,也就是部分所回购股份不再注销,而作为员工持股计划的股票来源。专家指出,这样操作时,应尽量避免降低员工现有薪酬水平,资金来源以新设年终浮动激励奖金、提供增量“期权式”虚拟现金或企业抵税资金为主。

  上述专家对记者表示:目前回购案例稀少,主因即在于没有类似“员工持股计划”这类的有效激励机制。如果将二者结合,则回购行为不仅体现了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还实现了公司内部员工激励,提升了其与投资者的共同利益,实现多赢。

  
留言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