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锦秋:盲目追求新股发行市场化 可能导致崩盘

作者:熊锦秋 来源:金融投资报 2013-06-13 08:05:52   

  对于证监会近日公布的 《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笔者认为似乎还缺乏实质性改革举措,而其中盲目追求新股发行市场化倾向,很可能导致市场崩盘,绝非危言耸听。

  对于证监会近日公布的 《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笔者认为似乎还缺乏实质性改革举措,而其中盲目追求新股发行市场化倾向,很可能导致市场崩盘,绝非危言耸听。

  征求意见稿出台核心旨在抑制新股“三高”,比如规定发行人控股股东、董事和高管所持股票 ,在锁定期满后两年内减持的,其减持价格不低于发行价等举措,或许会让发行人把发行价定得稍微合理一点。征求意见稿强化网下报价约束、大幅提高网下可配售比例,公司股本超过4亿元网下可配70%,网下配售的新股中至少40%应优先向公募基金和社保基金配售,显然政策制定者也是预期发行价将会更为合理、甚至认为认购者有油水可捞。不过,尽管发行人在发行价上可能稍微让利,但上市后的高价减持以及再融资权利,完全可以让他们堤内损失堤外补。尤其是公募、社保等网下认购机构获得大量一级市场筹码,其与发行人大股东利益更趋一致,显然各路主力大资金都愿意上市后股价高过发行价,这将诱发实力机构的炒新操纵动机,由此炒新操纵可能更为凶猛。

  之前无论是交易所还是监管部门,还没有对炒新行为以及其中涉嫌操纵等违规行为引起足够重视,还没有进行深入查处案例,一般对爆炒新股案例只是停牌了事。去年沪深交易所出台抑制炒新新规,交易所监管措施重点放在临时停牌上面,新股在上市初期交易换手率或者波动幅度达到一定比例,就停牌一段时间,一些异常交易情况并没有上报证监会,以继续深查其中是否存在操纵行为;交易所甚至曾经按照参与炒新账户多数是中小资金的数据 ,由此推断炒新是散户所为,并没有考虑这些中小资金户头背后是否受一些主体共同控制。此次征求意见稿监管部门也没有对打击炒新操纵提出有效举措,由此操纵炒新将成为发行人挽回低价发行损失的主要手段,股价炒得越高,越有利于将来减持获得更多收益,而且还几乎没有被认定为操纵的可能,何乐而不为?

  另一方面,征求意见稿推行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根本不符合市场实情。IPO发审工作流程包括受理、初审会、发审会、核准发行等主要环节,之前,IPO节奏其实是由证监会掌握,抓手就是通过核准发行环节调控,即使一些企业通过了发审会,但就是迟迟不给核准发行批文,新股也就难以发行。此次征求意见稿为推动新股市场化发行,规定发行人通过发审会并履行会后事项程序后,证监会即核准发行,新股发行时点由发行人自主选择;也就是说,证监会不再在核准发行环节设卡,不再控制新股发行节奏,企业只要履行会后事项程序,就可获得核准发行批文,核准批文有效期为12个月,由企业自己选择发行上市时机。

  如果证监会不再在发审环节通过行政手段有意无意控制发行节奏,而让新股发行市场化,全部由市场主体来自我调节,那么在政策多变的A股市场,发行人就怕夜长梦多,只要拿到发行核准批文,哪里敢等12个月甚至一两个月,根本不会在乎市场点位高低、行情冷暖,企业的第一本能反应就是拿到批文就先发行上市再说,不管发行价多低,发行人也愿意发行上市,即使暂时吃点亏也无所谓,因为只要上了市,将来就拥有各种数不清的特权。直接结果就是,证监会一发批文,企业就发行上市,证监会审核能力有多大,新股发行节奏就将有多快。

  就此而言,征求意见稿一方面将导致市场主力扎堆新股炒作甚至操纵,另一方面又可能导致新股发行链条开足马力生产,形成新股“大跃进”,由此必将导致市场弃旧迎新,市场暴跌、新股逆势走强。目前的市场环境,根本没有奢谈新股发行市场化的资本,因为A股市场还是一个不能称之为真正市场的市场,盲目追求新股发行市场化,只能是形成新一轮股灾,让发行人一夜暴富。

  笔者以为,当前就新股发行改革而改革,这个改革思路已经走到尽头,应该尽快跳出这种僵化思维局限,改从严打二级市场操纵,利益输送等违规行为入手,让市场正本清源,之后新股发行各种问题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

  新股发行改革能否解A股扩容之忧?

  ■一项网调显示,超过77%的参与者认为新一轮改革是“利空”

  ■市场人士认为,“修修补补式”的改革难以打破既有利益格局

  ■专家建议,证监会应果断推行“监审分离”,将发审权下放交易所

  新股发行经历9个月的“空窗期”之际,中国股市迎来了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再起步。IPO重启的预期也随之升温。

  以“市场化”为主导方向的新一轮改革,能否化解困扰A股多年的扩容之忧?作为资源配置重要平台的中国股市,又该如何稳妥恢复融资功能?

  “组合拳”推动新股市场化发行

  中国证监会近日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意见稿从推进市场化发行机制、进一步提高新股定价市场化程度、改革新股配售方式等方面打出“组合拳”。

  券商自主配售、加强披露、强化责任主体诚信义务,成为此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最受关注的亮点所在。

  对于网下发行的新股由主承销商在提供有效报价的投资者中自主选择投资者进行配售发行人应与主承销商协商确定网下配售原则和方式并在发行公告中披露,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这一规定改变了卖方原有的利益链条,将卖方与买方的利益一定程度上联结在一起,有利于买方,是配售机制的一次创新尝试。

  不过李大霄同时提醒,未来在新规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消除自主配售权的寻租空间。

  《意见稿》指出,要提前招股说明书披露时间节点,强化新股配售过程的信息披露要求,发行人IPO预披露后财务数据不得随意更改。在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看来,进一步提高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是《意见稿》“最实质性的动作”,此举有利于增加资本市场透明度。

  此外,《意见稿》强化了发行人和控股股东等责任主体的诚信义务,加大了对其采取的监管措施力度。这也被认为可有效遏制虚假上市等危害资本市场的行为。

  新一轮改革难解A股扩容之忧

  当下,A股市场新股发行正经历长达9个月的“空窗期”。在此期间,对于新股发行恢复的预期也数度升温。尤其是证监会IPO在审企业专项核查告一段落之后,重启发行似乎已“箭在弦上”。

  在这一背景下的改革再起步,能否解A股扩容之忧?

  某专业财经网站就此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截至6月11日零时,超过77%的参与者认为新一轮发行发行制度改革对A股而言是“利空”,另有一成认为“说不清楚”。而在回答“您怎样看待新股定价市场化改革”的问题时,仅有约8%的参与者认为“会有效抑制新股的炒作行为”,选择“效果有限”和“说不清楚”的则高达逾九成。

  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新一轮改革,似乎仍未获得投资者的认可。业内专家认为,改革未能触及市场核心问题或是关键所在。

  在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义相看来,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谁决定谁能发”,而已公布的改革征求意见稿回避了发审决定权问题。“新股发行制度在强化发行人责任的同时,同样应该赋予发行主体与责任相对应的自主权。”林义相说。

  IPO重启关键在“价格适当性”

  长期以来,由于新股发行价格虚高、超募严重,以及由此引发“炒新”风盛行,成长性过度透支导致上市后估值快速回落,限售股解禁引发股价下行等等因素,A股市场视扩容为“洪水猛兽”。

  在稳妥重启IPO方面,新一轮发行制度改革被寄予厚望。

  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席经济学家胡汝银表示,股票市场具备定价、筹资、融资、有效配置资源、实现金融结构优化五个功能,其中定价是基础,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是有正确的价格信号。如果价格不能正确的反映公司值多少钱,资源配置就会扭曲、混乱。

  而在许多市场人士看来,现行的行政管制式的发行制度,是导致股票市场供求关系扭曲、定价体系混乱的主要原因。行政管制令市场股票实际供给数量维持在低水平上,以至供不应求。企业实际融资需求被阻拦在市场之外不能自由进入,使得市场价格居高不下。而在供求关系持续失衡的背景下,越积越深的IPO“堰塞湖”对A股形成难以消除的重压。

  这意味着,在发审制度仍以行政权力为基础的背景下,“修修补补式”的改革难以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难以改变一、二级市场的分裂和对立。

  多位专家表示,真正的市场化改革,应立足于淡化直至取消股票发行环节的供给管制,推动建立证券一级市场的市场化供给机制,使股票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自我建立供求的动态平衡。

  而在当下审批制尚不具备条件完全取消条件的背景下,“监审分离”被认为是较具可行性的改革途径。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建议,证监会应该果断把审批和监管分开,其职责就应是监管,将发行审批下放给交易所。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则表示,证监会从“一票决定权”转变为“一票否决权”,转而主要由交易所、券商和上市公司自己决定是否发行和上市,这不仅能搞活资本市场,也可减轻监管部门的压力。(金融投资报)

  新股发行定价权交还市场和投资者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历来是市场各方关注的焦点。中国证监会日前公布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征求意见稿,总体原则是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取向,进一步理顺发行、定价、配售等环节的运行机制,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公平,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可谓是近年来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本报特采写系列稿件从多角度解读,以飨各方读者。

  中国证监会日前公布了《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国信证券总裁助理、发展研究总部总经理何诚颖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纵观最新出炉的征求意见稿,以法制化为市场化保驾护航、厘清和理顺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是本轮改革方案的最大突破和亮点。通过本轮改革,A股市场的融资环境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

  何诚颖指出,本次改革一个突出亮点在于推出了一系列打击高价发行的措施,如新股发行节奏由市场调节,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减持股份要和发行价挂钩等,此外,还建立以新股发行价为比较基准的上市首日停牌机制压缩二级市场继续炒作空间等。

  目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按法律底线确定新股发行数量。征求意见稿通过多措并举抑制发行价,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拟定的发行价格市盈率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的,发行人和主承销商要进行特别风险提示,提醒投资者关注。如果控股股东在新股发行时故意把发行价做得比较高,就会在解禁后的两年内无法减持,从而倒逼他们减少故意抬价的行为。

  “价格问题只能由市场去约束,本轮改革将定价权交还给市场,交还给投资者,强化了发行定价过程中的市场约束。”何诚颖说,相关规定的执行将有助于遏制发行价格虚高,首批再上市的公司股价会较为合理。

  从长期来看,只有投资主体基于自身利益,认真判断企业投资价值,理性定价,不盲目跟风,不盲信谣言,“炒新”、“炒小”的投资习惯才会得到真正改变。

  “相较于之前的改革,本次改革加强了后端监管,证监会显然从过去一段时间的IPO监管风暴中找到了经验。”何诚颖认为,这也是本轮改革最重要的细化政策之一。

  首先是对于“申报即监管”的明确。未来,审核过程中申报文件出现先后不一的,证监会将中止审核,并在12个月内不再受理相关保荐代表人推荐的发行申请。如果发行人、中介机构报送的发行申请文件及相关法律文书涉嫌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的,移交稽查部门立案查处,暂停受理相关中介机构推荐的发行申请;查证属实的,自确认之日起36个月内不再受理该发行人的股票发行申请,并依法追究中介机构及相关当事人责任。

  而IPO财务核查带来的监管经验也有所体现——发审会前,证监会将对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相关中介机构的工作底稿及尽职履责情况进行抽查。但这有待进一步的配套文件细化落实。并购重组与稽查的联动机制也在改革中展现,未来,强化发行监管与稽查部门的联动机制也将建立。从申请文件被行政受理时点起,发行人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相关中介机构即需对申请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审核中发现涉嫌违法违规重大问题的,立即移交稽查部门介入调查。(证券日报)

  新股发行体制再改革引发多空激辩 A股熊途何时了

  中国资本市场再次步入改革的轨道。6月7日晚证监会发布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并从即日起至6月21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业界解读称这不仅宣告第四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正式起航,还意味着IPO重启已进入倒计时阶段。

  对此,市场各方反响强烈,引发多空激辩。端午节前上证指数已连续七个交易日下跌,并创两年来最大单周跌幅。在这样一个特殊时点上,征求意见稿的出炉,无疑为A股之后的走势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多空之辩 “靴子”落地后怎么办?

  对于IPO何时重启,市场已猜测了好几个月。此次新股发行改革意见稿的出炉,终让这只“靴子”落地。

  有市场人士表示,如果能尽早确定IPO重启的时间,或许对市场的影响反而比较小。圆融方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冉兰直言,“虽然征求意见稿利好程度有限,不过靴子落地总比老搁那儿悬着好。”《第一财经日报》专栏评论家吴国平则认为,“征求意见稿正式公布前,市场出现了罕见的持续下跌走势,显然有不少资金早就有预期。IPO一旦开闸,市场内在的小宇宙就会被激发出来。因为石头落地了,对于不少早就等待进场的资金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时点。”

  然而,“靴子落地”并不一定等于“利空出尽”。虽然征求意见稿在强化信息披露、稳定股价、加大监管执法力度等多方面均有亮点,但投资者对IPO这只“洪水猛兽”的恐惧,仍然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从各大网站推出的在线互动投票结果来看,多数网友对A股后市表示悲观。

  新华网推出调查“您认为新股发行改革出台后股市将怎么走”,广大网民积极参与投票,截止目前有90.8%的网友对后市“看空”,而表示“看多”的仅有5.4%;此外还有1.8%的网友认为震荡的概率较大,1.9%表示不清楚。

  新股发行“开闸”后到底会给A股带来多大的“抽血”效应,成为各方关注讨论的另一焦点。

  许多投资人对于资金面深表担忧。资深私募人士花荣认为,“一旦IPO开闸,基金群体将会抛售手中股票然后去认购新股。因此二级市场的资金将会被削弱,1949点必破。”吴国平表示,“近期市场本身刚好面临资金较为紧张的状况,目前新股即将开闸,对于空方而言,借题发挥是非常正常的。预计接下来市场可能顺势再向下砸一砸,应该会形成不错的新低点。此刻IPO即将启动,虽然有点无奈,但晚来不如早来。”

  在市场看空压力之下,上海证券报刊文指出,今年IPO“开闸”后的融资规模在市场承受范围内,文章中提到,“据资深专家估算,包括目前已过会的企业,今年全年IPO融资总额可能在1500亿元左右,与今年前5个月的股权再融资规模相当,在市场承受范围内。新股开闸后,也不会改变A股市场的总体运行趋势。”

  短空长多? A股迷雾中寻找曙光

  2013年是A股熊市的第6个年头,不少股民迷失在这轮漫漫熊途之中。改革预期的憧憬能否成为推动A股上行的重要动力?阴跌绵绵的大盘何时才能见得晴天?政策红利能否成为打开A股市场的新钥匙?

  6月A股开局不顺,连续七个交易日下跌,上证综指逼近2200点。面对迎面而来的新股发行体制再改革,中国证券报撰文指出:“相信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市场资金会不断得到新的消息(恰恰是这部分资金对市场的主导作用较强),这意味着新股发行对于市场形成的压力会缓释,这无疑将减少对市场的冲击。”

  从短期看,660多家拟IPO企业或将影响市场资金面的供需平衡。“新股发行对市场的冲击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新股发行时将抽离场内资金,事实上,最近一段时间有不少投资者开始在二级市场上卖出股票,等待参与新股发行。其次是新股解禁时增加流通股的供给,这一过程将出现在新股发行后1年到3年之间”,中国证券报指出。

  但长期而言,新股发行改革的具体内容将对市场走势产生重要影响。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本次新股发行意见稿有利于推进新股市场化改革。投资者理应正确解读新股开闸,市场不必过分恐慌。”中国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苏培科认为,“随着我国上市公司质量提高、市场价值提升,投资环境进一步完善,对投资者来说是有利的,长期来看,新股发行改革征求意见稿对A股构成利好。”

  其实,所谓的“利好”和“利空”,并不是绝对的概念。当时间轴被拉长,站在未来的某个时点上回望现在,犹如我们正行进在一片迷雾之中,今日被市场放大的“利空”,或许只是时间长河中“利好”前的那片曙光。

  我国资本市场二十余年的发展之路,向来不是阳光普照的坦途。中国股市如同中国经济一样,刻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证监会主席肖钢曾坦言,“要对资本市场二十余年的历史勤于思考,对资本市场的规律勤于学习,对资本市场的未来充满憧憬。”

  破旧立新的同时,也在传承着资本市场的中国梦。伴随着中国经济换挡打造“升级版”,可寄望的改革红利将为中国资本市场拨开迷雾。(新华网)

  
留言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