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欧专家“云交流”中医药抗

2020-04-09 14:57:31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

  中美欧专家“云交流”中医药抗

  疫仝小林等中医药专家“抗疫”成果受关注

  新冠肺炎疫情正肆虐全球,中国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经验越发受到关注与肯定。其中,中医药在疫情防控和临床诊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西医结合成为中国方案中的一大亮点。

  6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天士力集团等承办协办的“中美欧新冠肺炎治疗国际学术交流会”,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举办。来自中美欧的政府部门和协会相关负责人、中西医药专家学者等80余人在线参会,就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进行交流探讨,全球共有4.5万人在线观看会议直播。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仝小林等中医药专家在主题发言中的中医药“抗疫”内容,引发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

  中医药抗疫“武昌实践”

  “中医药第一时间的介入,对整个疫情的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仝小林,在会上分享了中医药抗疫的“武昌实践”——即面对新发、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中医药参与社区防护的一种创新模式,在疫苗和特效药没有出现时,先抓住核心病机以中医定性,再以通治方治疗并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减,使疫情防控关口前移至社区。

  “面对大量患者,靠中医医生一个个诊脉开方,是不现实的。特殊时期,应该先让每一个患者都吃上通治方中药,阻断疾病向重症发展。”仝小林表示。

  据介绍,从2月3日,武昌区针对新冠肺炎轻症、普通型、疑似病人和居家隔离的发热病人,大面积发放通治中药颗粒。九州通药业煎了27000袋中药,在社区内大范围免费发药,康缘药业紧急赶制颗粒剂,4.2万人份14天的药量,一个多月的时间,武汉抗疫方发了70多万副,惠及武汉5万多人。绝大多数的病人主要发热症状在三天之内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消失,而退热时间平均只有1.7天。

  在“武昌模式”的基础上,仝小林进一步分享了中医药“抗疫”的三项科研成果。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病情无一加重,重型/危重型患者病亡风险降低八成多,康复患者症状改善复阳率低。

  轻症患者病情无一加重。第一项研究是在武昌社区开展的新冠肺炎轻症患者使用寒湿疫方(武汉抗疫方)干预。该研究由仝小林团队、武昌区政府、湖北省中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刘保延团队、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建平团队等共同完成。他们以武昌区隔离点居家治疗的确诊新冠肺炎患者为目标人群,以服用寒湿疫方的患者为暴露组,未服用任何该药(包括汤药、配方颗粒)的患者为非暴露组,对两组患者的转重率进行对照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最终进入分析的共有721例,寒湿疫方组430例,对照组291例。主要的结局指标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率:寒湿疫方组为0例(0.0%),对照组为19例(6.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重型/危重型患者病亡风险降低八成多。该研究是在重症定点医院开展的研究,由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合作完成。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所有住院新冠肺炎病例1476例,其中,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662例(中药汤剂组484例,非中药汤剂组178例),分析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病亡风险。结果显示,共病亡71例,其中中药汤剂组病亡15例;未用中药汤剂组病亡56例。统计分析表明,中药汤剂组的病亡风险下降了87.7%,与未用中药汤剂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患者出院后症状改善复阳率低。该研究在武汉康复驿站开展,由湖北省中医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合作完成。新冠肺炎痊愈患者追踪观察时发现,少数治愈患者复查核酸检测结果复阳,引发了人们担忧。他们对武汉6个康复驿站观察的治愈出院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分析,所有观察人员平均隔离观察时间约为10天。共观察有420名出院人员。其中,325人接受中药综合干预,包括恢复期颗粒、八段锦、穴位贴敷灸、足浴等。95人未接受任何干预。结果显示:经中医综合干预后,观察人员的咳嗽、胸闷气短以及乏力、心悸、失眠、出汗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中医综合干预组的复阳率为2.8%(9/325);对照组复阳率为15.8%(15/95)。两组复阳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当然,这一结论,还仅限于我们所观察的几个康复驿站,还不能简单以此来推论武汉、湖北乃至全国的情况。”仝小林说。

  助力海外疫情防控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闫希军表示,新冠肺炎是关乎全球人民生命健康的一场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流行之广、伤害之大是我们从未见过的,希望通过这次全球疫情防控关键时刻召开的学术交流会,有助于大家转变思想,统一认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技术方法临床经验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新冠病毒肺炎重症和危重症病人的死亡率,是与会专家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美国专家安德鲁·舒伯称,新冠可能是严重的呼吸困难,急性呼吸困难窘迫综合症以及后遗症,是新冠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原因。特别是呼吸机要保持液体平衡,一旦脱离休克,目前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来治疗相应的情况,包括血氧情况和心肌动力等等。

  与会专家表示,中药在一些病理环节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例如稳定患者的血氧水平、控制炎症反应与抗生素产生协同作用。

  天士力国际基因网络药物创新中心疾病网络构建总监胡蕴慧指出,一些控制炎症和潜在辅助提高血氧饱和度的药物,相关副作用大大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实际使用,比如有的会加重患者肺损伤,有的具有潜在导致患者发生心率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基于这种情况,复方丹参滴丸可能会给患者们提供一个更优的选择。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表明,复方丹参滴丸能够有效发挥抗炎、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优化心肌能量代谢等一系列功能,以上信息均证明复方丹参滴丸具有辅助提高血氧饱和度的潜在功效。

  天士力研究院国际研发中心总监张晓滨也表示,复方丹参滴丸能够有效发挥抗炎、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优化心肌能量代谢等一系列功能。美国加州纳入120余例受试者,结果显示出和上述国内临床试验相同的疗效,复方丹参滴丸可以显著提高血氧的饱和度。同时,在受试者在高原期间血压和心率的增长,在服用复方丹参滴丸之后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降低。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麻杏石甘汤能抑制肺微血管渗出、肺间质水肿,改善血管的含氧量。”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学系主任、终身教授韩晶岩,则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介绍了麻杏石甘汤对肺间质水肿,注射用益气复脉对休克脱症改善作用的机理。他表示,中医有补气固摄理论依据,相关中药使用得当,能从根本上解决肺水肿问题。

  患者愈后恢复也是与会专家感兴趣的话题。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康复联盟主席古藤博纳教授表示,想了解病人愈后健康状况如何,是否有能力进行身体锻炼?

  “对于患者康复训练,主要是改善呼吸功能障碍、活动能力的下降、食欲的下降以及心理的功能障碍。”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夏文广表示,坚持中西医结合,通过非药物的方法,火罐、针灸、刮痧、食疗、心理治疗等等,可以帮助病人提高生活能力。

  建立中医药交流平台

  在此次新冠肺炎阻击战中,以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一批中医药,被证明具有显著疗效,引发了海外的极大关注。据媒体报道,纽约已出现中药脱销现象。

  那么,中药在抗击疫情中的表现,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中医药“出海”?对此,与会专家既抱有热切期望,也保持了一份冷静。
  樊太平教授表示,在欧洲,作为药品“三药”可能目前还用不了,但作为方剂的“三方”是可以用的。但在欧洲,草药饮片和颗粒等都比较缺乏,希望国内药企如天士力等,能协调把饮片、颗粒等抗疫的“弹药”运到欧洲。

  荷兰植物治疗协会理事王梅表示,欧洲非常关注中药疗效,但中药如要进入欧洲市场,必须符合欧洲药典要求。目前,很多中药是以营养补充剂形式进入欧洲市场的。

  当被问及欧美民众对中药接受度如何时,世界临床研究公司总裁Peterb Benton表示,药品来源国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有临床数据与证据。只要药物通过临床实验,就能被市场接受。

  中医药“出海”,自身同样面临问题。夏文广表示,我国还缺乏传染病中医诊疗的交流平台、研究平台以及数据库信息等。

  天士力控股集团执行主席闫凯境表示,最近,在中华中医药学会支持下,天士力联合相关单位发起组建了“聚智国际中医药共享平台”,目的就是利用互联网“云中医”系统,打造一个国际化中医药学术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将中医药诊疗技术和临床经验,分享给世界各国。针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天士力专门设立了国际学术协作平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领衔,在防治新冠肺炎积累丰富经验的九位专家已经进入了这个平台的专家库,利用这个平台长期开展中西医融合的学术交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进行诊疗案例分享。此次举办的国际视频会议,就是国际学术协作平台的具体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