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科学家论坛上,诺奖得主或将解答人类最关心的十大问题

2019-10-25 10:09:38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

  反应材料的使用周期如何?惯性约束能够达到多大效能?各国之间在安全使用核能上,都有哪些突破和进展?这或许都值得我们和诺奖得主们交流思考的。

  十月底,70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将齐聚滴水湖,出席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45位诺贝尔奖得主和几十位沃尔夫奖、拉斯克奖、图灵奖、麦克阿瑟奖、菲尔兹奖等奖项得主,将围绕“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近日,2019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揭晓,这些关乎人类发展话题,或将在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中得到解答。

  1、如何预防并阻断新发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

  青蒿素问世以来,已陆续挽救了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命,特别是在疟疾横行的非洲,青蒿素联合疗法已经取代奎宁成了必备药物。其发明者屠呦呦也一举荣获诺贝尔奖。

  当我们为这一骄傲喝彩的同时,创新药研发作为传染病的问题解答关键要素之一,逐渐进入我们视野。明确重要病毒性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原学、感染及免疫学分子机理,为感染性疾病防治提供新理论和新靶标,并据此研发特异性疫苗和治疗药物,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世界顶尖科学家创新药研发与转化医学峰会上,我们看到了相关议题,届时,诺贝尔奖得主、拉斯克奖得主、中国两院院士科学家、青年科学家等将为我们进行探讨和解答。

  2、社会变迁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哪些影响?

  全球化加剧、科技和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变化的社会环境究竟将对人造成哪些影响?在收获美好的同时,我们的身心问题也有待我们人类自己寻找解决方案。在人口流动快速的大都市,你能否找到自己的所在?这或许是每个想要找到安身之所的青年,在寻求安全感时,不断探索的。

  爱德华·莫索尔因“发现了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他和梅·布莱特·莫索尔以及约翰·奥基夫共同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梅·布莱特·莫索尔(左)和爱德华·莫索尔(右)

  爱德华·莫索尔专注于大脑皮质中的神经网络计算,特别是海马-内嗅系统中空间和记忆的动态表征。他对大脑空间位置和空间记忆进行了研究,最令人瞩目贡献是在内嗅皮质中发现了网格细胞,从而确认内嗅皮层作为大脑网络的枢纽使我们能够确认自己的方位。他发现了内嗅微回路中的各种功能细胞类型在自我定位中的作用,回路输出如何被海马体中的记忆网络使用,以及在海马记忆储存的早期阶段如何将情景记忆彼此分开。

  3、能否对未来人类疾病做出准确而全面的预测?

  扁鹊医人,贵在能察“疾在腠理”。人对人类疾病的预测和观察,一直以来都是中外医学界共同探讨的问题。随着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诸如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中风、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人数迅速上升。如何利用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出其内在的重要信息,对隐患的疾病做出预测诊断,从而让病患得以预防或提前医治,具有重大的意义。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人工智能算力算法峰会上,人工智能与生物智能的跨界融合将成为一体内容。届时,诺贝尔奖得主、图灵奖得主及菲尔兹奖得主将隆重登台。中国两院院士科学家、青年科学家也将参与讨论。

  4、哪些新技术可用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和预后监测?

  HPV一针难求。当人们谈癌色变,我们在害怕的到底是什么?是没有对抗它的武器?还是罹患疾病带来的痛苦?由于肿瘤晚期的治愈率极低,人们希望能够在肿瘤发病的早期对病情进行诊断和加以抑制,并在癌变组织转移之前去除或杀死其中的肿瘤细胞治愈病症。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哪些新技术、新方法可应用于癌症早期检测和预后监测,是人们持续关注的热点。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教授是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病毒学教授。因发现了导致宫颈癌的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他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豪森教授具体研究领域是肿瘤病毒,1976年,他提出了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在宫颈癌病因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假说;他与合作者一起于1983年4月在宫颈癌中确定了HPV16和HPV18病毒。这项研究直接为2006面世的宫颈癌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他还发现了引起生殖器疣(HPV6)的病毒和一种与最近发现的人类Merkel细胞多瘤病毒近亲的猴嗜淋巴性多瘤病毒,以及用Epstein-Barr病毒使细胞永生化并诱导使用佛波醇酯的病毒。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5、人类如何在安全的地球界限内继续发展?

  《流浪地球》火了,也带火了人们对于安全生存边界的新思考。“地球界限”是指人类能够在地球上“安全生存”的边界值,九个边界分别为:酸性海洋、臭氧消耗、淡水、生物多样性、氮磷循环、土地利用、气候变化、化学污染、气溶胶超载。目前为止人类已经突破了四个边界的极限,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如何控制人类的行为,采取科学的解决方案,保证人类在这九个边界的极限范围内安全地生存发展,是目前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本次论坛的分论坛莫比乌斯论坛上,70位WLA会员科学家聚焦讨论科学未来和人类极限,展望20年后的世界科技型态、并探求那些将影响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的核心话题。

  6、如何有效解决跨界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

  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低收的国家,为了发展经济,不得不利用自己的资源,以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为代价,为高收入和发达国家生产消费品,同时,高收入和发达国家也有意识地将高污染的项目转到中低收入国家生产。这种行为产生了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如何利用科学技术降低污染,从而解决这种跨界污染,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污染的治理,既有赖于生物力量的参与,也借助于化学魔法来实现。当交大的教授走进云南,和当地的农民一起调整当地的农业结构,让被污染的洱海重新开满只能在高水质河流生长的海菜花。我们或许要思考,跨界治理污染,可能是一个综合命题。

  7、如何实现对废水和污水的完全净化处理?

  据联合国统计,全球80%人为产生的废水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情况下流回自然环境,使得全球数十亿人面临着饮用废水带来各种疾病的风险。目前的废水处理方式成本高,效率低,不能有效应对处理大量废水的情况。迫切需要研究新的科学治理方法,一方面从源头治理排放的废水,另一方面利用人工湿地和模块化处理系统进行污染预防。

  新化学的未来,能否为我们找到合适的净化处理剂。诺贝尔奖得主、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和沃尔夫奖得主将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碳氢键与新化学峰会作出解答。

  8、可控核聚变能否解决人类未来能源问题?

  当切尔诺贝利事件所在地成为新兴旅游景点,人们内心隐藏的,或还有对“索多玛之罪”的原生恐惧和好奇。当安全和争议来临,如何安全使用核能,使其在可控的条件下持续为人类能源危机作出贡献,似乎成为了关键。

  凝聚着多代人对裂变模型的探索,核能逐渐作为人类重要的清洁来源之一。聚变作为人类的探索点,其控制尚未找到透彻研究。在发达国家应对挑战时,中国能够产生出可以控制聚变反应的装置吗?这或许有待有勇气和志气的科学家和工程家来作出解答。

  反应材料的使用周期如何?惯性约束能够达到多大效能?各国之间在安全使用核能上,都有哪些突破和进展?这或许都值得我们和诺奖得主们交流思考的。

  9、怎样高效转化和存储新能源?

  人类的能源之争尚且还在社会学中留下探索空间。而当人们也已发掘了可用能源后,如何高效转化和存储能源,将是考验人类能否具有使用智慧的问题。现役器件的性能仍然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廉价、稳定新能源存储和利用的需求,研发更高效的新能源转换和存储器件是新能源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戴宏杰,美籍华人,纳米材料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他于2006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詹姆斯·C·麦高第新材料奖。戴宏杰教授的研究小组一直在研究如何连接化学,物理学,材料和生物医学来开发在电子,能量储存,纳米医学等方面都有用的先进纳米材料。最近的研究成果包括近红外第二窗口中的生物系统的荧光成像,超灵敏诊断测定,快速充电、廉价的铝电池以及将水分解为氧气和氢燃料的经济节能的电催化剂。

  戴宏杰

  10、大城市如何实现能源-水-食物供给的平衡和平等?

  快速发展的大城市,对能源、水和食物有着巨大的需求。如何安全、稳定、平衡地满足大城市对能源、水和食物的需要,保证城市居民的健康、舒适的生活,是目前大城市化急剧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值得深入研究。

  人类的社会的资源分配问题,其实也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学问题。从宏观的视角,我们或许能看到资源的流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沃尔夫农业奖得主以及中国两院院士科学家、青年科学家齐聚世界顶尖科学家科技金融峰会,我们或许能找到资源分配和农业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