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朋微:“芯计”大象无形

2016-08-12 11:54:10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走进新三板公司”调研报道组

  芯朋微高管向“走进新三板公司”调研人员介绍,公司正在为无人机开发设计功效更高的电源管理芯片 记者 徐汇 摄

  “我一直想弄明白你们芯片设计公司究竟是干什么的,可惜至今也搞不懂。”调研人员面对芯朋微多名高管,直言不讳。

  芯朋微董事长张立新苦笑了一下回应道:“我们一直想让大家知道我们是干啥的,就是不晓得怎么表述。”他拿起桌上的手机晃了晃接着说:“以前手机充电至少要5到10个小时,现在充电几分钟就可以通话数小时,为什么?因为充电器的电源管理芯片功效提升了,我们公司就是提升芯片功效的设计者。”

  确实,藏于电子设备里的芯片本身就已经够隐秘晦涩了,更何况藏于这芯片背后的设计公司。近日,全国股转公司联合上海证券报主办的“走进新三板公司”大型调研活动调研组来到了江苏无锡,实地探访这家设计“大象无形”产品的新三板明星企业。

  在张立新眼里,专注于电源管理芯片设计的芯朋微很像时下热门的“暖男”——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可能会用到它设计的芯片产品,可它却没法像美的、飞利浦、华为、联想、小米一样家喻户晓。不过,对于资本市场,张立新又希望芯朋微能够以稳步增长的业绩给投资人带来持续的温暖。

  可喜的是,芯朋微拥有美国专利的智能功率电源管理芯片已开创了国内数个第一,相继在智能家电、智能电表、智能工业制造等领域“润物细无声”。8月10日,公司披露了靓丽的半年报,期内公司实现盈利1120万,同比增长97%。除在智能家电市场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外、新市场开拓已取得明显成效,在标准电源市场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双剑合璧

  在壁垒分明的芯片产业链上,芯片设计是最上游的一环,利润率非常高,该环节以前几乎均被国外公司垄断。芯朋微之所以能在电源芯片设计这细分领域做得风生水起,与其大有来头的创业团队密不可分。

  2005年,被称为“中国首家纯设计代工企业”的上海智芯科技遭遇人事动荡,公司元老级VP如赵一尘、张立新等九位高管先后离开,一度成为科技行业舆论焦点。

  时至今日,已是芯朋微董事长的张立新提及往事,字里行间依然透露出些许遗憾:“公司被外资收购后,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就离开了。当时拿着钱,我们想还是开一家自己的公司吧。”

  2005年底,张立新率先创业,两年内六个原智芯科技高管、东南大学校友再次齐聚芯朋微,开始一段新历程。

  创业总是九死一生。十年后的今天,草创期的艰难已经无从寻觅,而张立新更愿意分享今日成就。数据显示,芯朋微营业收入连续十年稳步增长,总资产增长超过100倍。在公司的主战场——生活家电电源管理芯片中,芯朋微市场份额超过50%,美的、飞利浦、苏泊尔、九阳等都是公司在家电领域的稳定客户,“新晋玩家”小米亦是公司的重要客户之一。

  与系统级芯片相比,电源管理芯片的门槛并不高。在张立新看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技术实力和贴心服务。据介绍,公司有五大核心技术,即半导体高压器件及工艺技术、高低压集成设计技术、高功率密度封装技术、器件级可靠性分析技术和功率系统及应用技术。

  五大技术背后则是一系列专利、荣誉背书:目前公司拥有71项已授权或受理的国际和中国专利,69项已授权的IC版图保护登记;同时公司还承担着国家科研项目,如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核高基专项、重大装备及工艺专项等。“在高低压工艺器件上,我们是国内顶级的公司。”张立新自豪地向调研人员介绍。

  除了技术之外,张立新认为,公司通过十年如一日的细致服务,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设计,增强黏性,亦是公司的独特魅力所在。

  说到服务,张立新特地讲了芯朋微与某国际知名芯片设计公司之间竞争的故事。芯朋微开始接触美的时,后者主要用上述某国际芯片设计公司的芯片。对于某国际芯片设计公司来说,美的并不是它的核心客户,因此其提供的只是标准化产品,“你爱用不用”。“我们进去后,可是把美的当贵客一样伺候,24小时随时响应,它一个电话过来,我们的总经理、副总就打‘飞的’过去了。”几年下来,双赢的效果已经非常明显。比如原来某国际芯片设计公司的产品上机失效率大约是200ppm(即100万个产品里面200个有问题),而芯朋微可以做到50ppm,实际正常控制在20ppm以下,即100万个里面只有20个出问题。“这都是慢慢磨出来的效率。”张立新表示。

  “技术+服务”双剑合璧,为公司硬生生“挖出”一条护城河。诚如张立新所说:“我们通过不断的更新,已经实现了个性化设计,由我们来定义产品。现在其他公司包括国际大公司再想进来,那它必须借鉴我们的产品设计。”

  “门槛并不代表一切。几个人的公司就可以拼装个山寨手机,但也有苹果、华为这样优秀的企业。目前国内多数的模拟集成电路公司还是停留在简单的仿制上,真正能开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方案、电路架构、器件结构乃至工艺、封装的设计公司并不多见,只有这类公司才能依靠技术创新,不断地发展壮大,最终成为行业的龙头。”参与调研的券商机构如此表示。

  资本助力

  在拼脑力的芯片设计领域脱颖而出的芯朋微挂牌新三板后,颇受追捧,它不仅是2014年新三板首批做市企业,而且挂牌之后陆续实施了两轮定增,分别融资1680万元和4690万元。“这些资金对我们开拓新业务增添了底气。”张立新说。

  挂牌新三板前,芯朋微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家电市场,已经成为该细分领域龙头。然而,轻资产公司很难在银行取得贷款,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了公司扩张。2014年8月,拿到第一轮定增资金后,公司利用积蓄已久的技术优势,调整产品结构,开始大幅进入标准电源市场。“所谓标准电源,就是诸如手机充电器,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中兴、联想、小米等知名手机品牌供应商体系,华为体系也指日可待。”芯朋微高管如此表示。

  据公司资料,芯朋微标准电源业务板块2015年全年增长超过170%,现已成为公司第二大产品业务。最新披露的2016年半年报显示,盈利同比翻倍的背后就有标准电源业务的重要贡献。

  一年后,芯朋微发起第二次定增。据其主办券商上海证券介绍,彼时正值2015年股市大波动之后,新三板市场投资热情一落千丈。然而基于对公司发展的信心,第二轮定增依然获得投资者追捧,公司成功融资4690万元。

  有了资本底气后,芯朋微开始勾勒更大的蓝图,为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做铺垫。利用募集到的资金,公司全力研发功率电源模块IPM,瞄准电动车、变频电机驱动等领域。据张立新介绍,基于公司已拥有的美国专利SmartMOS及多模控制技术等核心专利,公司开发出新一代高压智能数字电源集成电路产品系列,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江苏省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该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智能家电、智能电表、网路通信、智能手机、安防等领域,市场潜力超过50亿元。目前,公司在国内率先开发成功并量产了单芯片700V、200V、100V高低压集成开关电源产品,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和国家重点新产品认定。

  2016年,芯朋微的董事会成员正在思忖着第三轮定增计划。公司希望通过定增去收购上下游关联企业,以快速扩充产品线、或增加市场渠道。“集成电路领域这两年的并购重组可谓风起云涌,这既有国家政策扶持因素在推动,也反映了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在向中国转移这一大趋势,我们也想借助新三板平台抓住这一产业转移商机。”张立新如此说。

  进阶思路

  不过,与A股公司相比,新三板公司并购才刚刚起步,缺乏流动性的新三板市场所能提供的资本助力远远不如A股市场。“谈了十多家,谈完了人家就自己挂牌新三板了。”张立新对此颇为郁闷。

  纵然困难不少,但并购还是“非做不可”。张立新坚信,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芯朋微仍然需要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不断扩张新领土。

  根据赛迪顾问数据,中国电源管理IC市场2015年需求约580亿元,5年内年复合增长率大约在8.4%左右,到2020年中国电源管理IC市场规模约为860亿元。与此同时,中国电源IC设计业规模庞大,尚未出现明显的龙头,A股市场中如上海贝岭、中颖电子等也只是部分产业涉及电源IC设计。

  按照张立新的看法,目前国内尚未出现与芯朋微针锋相对的竞争者,对标的国外公司如TI(德州仪器)、ADI等,其重心正不断向中高端产品线转移。时下全球模拟芯片市场大致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欧美公司,占据中高端市场;第二梯队则占据中端市场;第三梯队为正在崛起的国内公司,占据了中低端市场,也是市场份额最大的一块。由于国内公司的迅速崛起,逼迫第二梯队的企业只能积极地向中高端市场转移。这一过程已经逐渐完成,未来国产芯片将不再是简单的“进口替代”,而是“升级换代”。所以说,无论从国内还是全球看,国产电源管理芯片的龙头已经遇上“风云”了。

  值得关注的是,在IPM模块研发这条长跑道中,作为公司阶段性成果的HVIC产品已经在无人机、电动车、智能家电等领域开始推广,并实现销售。在调研中,一台落地风扇吸引了众人目光。通过改进电源管理芯片模块,在插头拔下来的情况下,这台高约1米的落地风扇仍然可以正常转动。“这样的风扇,停电后都可以使用。”工程师向记者表示:“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家电市场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更重要的是,芯朋微能够定义产品,我们通过预判市场发展趋势,领先于市场进行芯片设计, 从而推动产品的更新换代。”

  此外,实验室里的无人机产品也吸引了众人目光。“我们不会生产无人机,但无人机的续航功能需要我们设计功效更高的电源管理芯片来提升,这个市场才刚刚开始。”公司高管如此表示。

  《道德经》形容道的境界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从小家电到标准电源,再到无人机和电动车及充电桩,芯朋微的“芯计”步步无形,但无形之中却紧扣智能化时代发展步伐。

  (参加本次调研的记者包括:全泽源、李小兵、郭成林、祁豆豆、吴柳雯,本文主笔吴柳雯,编辑全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