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糖尿病原创新药17年 仁会生物营收实现“零”的突破

2017-09-20 10:00: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盛景荃

  在新三板市场,仁会生物备受关注,也颇受争议。这家市值一度高达80亿元的挂牌公司,16年来主营业务收入一直为零。不少机构投资者对仁会生物极度青睐,疯抢其定增份额。但也有一些机构对此直呼“看不懂”:“一家连主营业务收入都没有、长期亏损的公司,为何会有这么高的市值?”

  对于仁会生物而言,2017年是一个转折年。公司主打产品谊生泰——中国糖尿病领域的第一个原创新药(除中药外),在市场的满满期待中终于结束了长达17年的研发期,在今年2月份进入销售阶段,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656万元。这一步跨越,不仅打破了资本市场长期以来对仁会生物的怀疑和猜忌,而且意味着公司从一家纯粹研发型的企业,转变为研发加销售一体化的企业。

  日前,全国股转系统和上海证券报联合开展的2017“新三板万里行”大型调研活动的调研团队来到仁会生物,探究这家新三板“明星企业”17年来如何坚守在长期被外资垄断的糖尿病创新药研发领域。

  “智能”降血糖的原创新药

  谊生泰系仁会生物的主要产品,通用名“贝那鲁肽注射液”,是仁会生物自主开发的用于2型糖尿病的国家一类治疗用生物制品。谊生泰是首个由中国企业开发上市的GLP-1类药物,且为全球首个全人源结构的GLP-1类药物。

  “GLP-1类药物是一类非常‘智能’的药,其作用机理比较特别,对糖尿病的治疗理念有非常重要的革新,就是不单纯地改善患者的血糖指标,而是促进肌体健康,使患者能更长期地受益。”仁会生物总经理左亚军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专业的术语。

  研究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体重每增加1千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会升高3%至6%;而体重每降低1千克,2型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平均可延长3至4个月。临床研究表明,GLP-1类药物在帮助患者减低体重方面优势明显,其疗效优于其他糖尿病治疗药物。

  十七载艰难的研发创新路

  2017年,仁会生物迎来了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8月24日,仁会生物在股转系统官网披露了2017年半年报。该报告首页的“公司半年度大事”中,第一行字便是“2017年2月,公司贝那鲁肽注射液实现第一笔销售”。

  2016年12月29日,仁会生物开始进行贝那鲁肽注射液的商业化生产,2017年2月10日实现第一笔销售。截至2017年6月30日,贝那鲁肽注射液已在国内29个省区市实现销售。上半年,贝那鲁肽注射液实现销售收入656万元。

  谊生泰终于实现销售收入,距离该项目立项之日,仁会生物已为之奋斗了17年。无论是研发、生产、审批、销售,一味新药的创新之路可谓荆棘密布。

  2000年,谊生泰项目立项,上海华谊(集团)公司旗下上海华谊生物为该项目最初的研发载体机构。2012年12月24日,在谊生泰多年投入而无产出且产业化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华谊集团通过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将华谊生物100%的股权转让给上海仁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此次股权转让完成后,仁会生物(即华谊生物,股权转让后更名)控股股东由华谊集团变更为上海仁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桑会庆。彼时谊生泰的研发仍需大量投入,为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仁会生物踏上了进军资本市场之路。

  2014年8月11日,仁会生物挂牌新三板。在其公开转让说明书中,仁会生物并不讳言谊生泰未来所面临的“困境”:公司主要产品“谊生泰”仍未上市销售,公司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未来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新药证书、相关生产批文、GMP认证预计仍需要2年,在此期间“谊生泰”等糖尿病治疗药品市场可能发生变化,存在未来真实收入与目前预测收入不一致的风险。

  同时,公司也公开了当时谊生泰所面临的强手如林的竞争环境,包括施贵宝、阿斯利康、默克、GSK、诺和诺德、赛诺非-安万特和礼来等制药巨头纷纷介入该类药物的研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底,在全球范围内,进入临床研究的该类药物超过50种,处于非临床研究阶段的尚有30余种。

  “这类药的竞争对手基本都是全球实力强劲的大企业,我们这样一家小小的公司,似乎巨无霸们随意伸一个脚趾就能把我们踩死。”对于当时的竞争态势,左亚军直言不讳。

  目前,市场上与谊生泰类似的药物是全球糖尿病领域最大企业诺和诺德的利拉鲁肽。利拉鲁肽去年全球的单品种销售额达32亿美元左右。对此,仁会生物市场负责人认为:“GLP-1药物在国外上市较早,在全球糖尿病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10%,但在国内市场尚在起步阶段,市场份额不足2%,这预示GLP-1药物在中国市场的潜力很大。在目前阶段,我们要在更广的范围内体现出GLP-1类药物的临床优势,把市场做大,谊生泰也将由此获得较为理想的市场份额。”

  挂牌新三板的背后

  仁会生物挂牌之后,不到半年时间里,先后实施了4轮定增,融资金额近4亿元,公司市值一度接近80亿元,成为新三板医药企业市值第二大企业。

  表面上看,仁会生物尽享新三板的政策红利,但是公司相关高管表示,无论是挂牌还是融资,其实过程都非常艰难。

  “我们当时连销售额都没有,券商对于挂牌企业都有内控的要求,尽管从股转系统文件的字面意思上理解,我们是可以挂牌的,但是当时的确没有一家券商愿意帮我们做。”左亚军回忆道。

  通过与各方的深入沟通,公司获得了各方对生物医药这个行业发展模式的理解,仁会生物终于找到了中信建投作为挂牌保荐券商,并成功挂牌新三板。

  仁会生物董事长桑会庆被左亚军戏称为新三板的“死忠粉”。桑会庆认为,中国人不缺钱也不缺创业精神,但就是没有一个非常适宜的平台来支持大家去创业,中国真的需要新三板这样的平台。“仁会生物的资本化给大家探索了一个路径,探索一家战略型亏损的创新型公司从研发一直到生产销售的路径。”

  (参与本次调研人员:盛波、王晓峰、祁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