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斌:不必过渡的悲观,同样我们也不能盲目的乐观

2014-12-05 10:32:49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刘伟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刘伟)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夏斌在2014年第10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上表示,对当前经济不必过度悲观,不要盲目乐观。

  前期经济的超级繁荣确实在银行内部积累了一些问题和风险,但银行体系已经有所准备。到今年季度末,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5%,相当于13%左右,还有近250%左右的拨备覆盖率,2.9%的贷款波动率。银行已经准备了不良贷款翻番增长的消化能力。

  中国持有近4亿美元的外汇储备,30万亿的人民币优质国有净资产,中石化、中石油等。这是防范中国经济大振荡的财力保证。这正是美国危机以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政府对中国政府所羡慕不己的调控资源。

  从今年以来,我们已经慢慢的体会和看到,改革速度在加快。我们在逐步的释放改革红利,在推动当期增长中间,又在边际上,或者在增量上已经抑制和削弱了产生泡沫和不良资产的制度因素。大家看到改革在产生红利,当然比较慢,这需要一个过程。改革可以看到规范远期行为,规范远期行为抑制了像过去产生泡沫的制度因素慢慢消失。比如说某些个别的地方政府乱集资的现象,国务院加强监管,规范地方债务。

  中国政府对当前经济中的系统性风险是心中有数的,是居安思危的。而且也在悄悄开始逐步化解风险的行动,地方政府债务最明显,包括产能过剩、重组都在慢慢的做。

  其实看一看历史,一个国家会不会养成重大的经济危机或是经济崩盘,它的最大风险是什么?往往不是其他的某一个点上的具体问题,而是首先来自于政府对风险丧失信心,我国和人家不一样,这次不一样,美国著名的学者认为美国危机说明这次不一样。持有这样侥幸判断和认识,最典型的、最眼前的是2007年的美国政府,现在美联储是耶伦行长。格林斯潘在2005年时的一些言论,认为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可能能够持续下去,他们错误认为,当时的世界经济不平衡是可以持续下去的,美国经济问题不大,所以从2001年开始到2004年,这几年间连续13次降息,从6%点多一路下降,降了13次,降到2014年的1%点多。

  一而再再而三的降息产生了百年一遇的大危机,美国政府认为这次不一样,不会产生问题,到现在为止除了一些经济学家之外,美国的主流经济学家、官方不认为这场危机的根源是美国推行了错误的货币政策,到现在美国也不认为。美国有良知的经济学家认为是因为美国推行的错误的货币政策养成了这次的大危机。

  就这个例子而言,中国眼前不必悲观,理由是中国政府从美国危机以来,对自己的系统性风险从来没有麻痹大意,一直在强调如何防止局部性、系统性风险的爆发,包括眼前对三期叠加的判断,速度要下来、风险要消化,三期叠加的判断,包括全面的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传递全面深化改革,大家都知道不改革死路一条。我们是居安思危的,我们是认识到我们的问题存在,而这个恰恰是中国经济不必过渡悲观最基础性因素。远比不良贷款、拨备率提高几个点重要得多。

  同时,我们也不能盲目的乐观。

  一是我们现在有些人分析宏观形势,往往只是究其于GDP增长多半个百分点,少半个百分点,就业和物价提高,看不到经济增速在连续上升时期,比如说2003年以后到2008年中国经济一路上升,从2003年非典之前增长7%、8%,2003年已经上升到14%点几,和持续的下行时期,2011年我们不停往下走,不停的时期增长半个点,减少半个点意义完全不一样。

  2009年以来,我们投放这么多的货币供应量,有可能对现在的经济不产生影响?那是不可能的。我测算了一下,说2009年到2013年的五年内我们的货币供应高达63万亿,超过了1949年到2008年59年的47万亿的货币供应量,这么多的货币供应量在哪里?分布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中,铺开了数以万亿计的投资,形成了企业与企业之间复杂的债务链,有些还在投资中,还没有到项目回报期。

  当美国危机以后这个过程长期的国际萎缩,中国增长速度在下调,市场规模在缩减,自然销售收入和利润减少,销售收入、利润减少就还不了银行的本金、还不了银行的利息。按照市场原理,应该有些企业破产倒闭。同时,只要有些企业破产倒闭就会引起银行对同类项目企业新的贷款,或是同类企业对同类项目的投资开始减少,其结果是全社会贷款规模收缩。经过企业上下游的连续债权、债务链的发酵、传染,有可能带来债务紧缩,实现经济的内生收缩,产生企业新一轮的危机。

  8月份的一些数据已经表明了很多可喜的现象,我们的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速变化并不大,我们的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一下子跌到了2009年初以来的一个月的最低点,达到6.9%,所以大家感到日子都不好过。今天经济下行时,如果看不到曾经的超级繁荣和货币超量发行对今天的影响,看不到经济增速过快下行时在曾经高杠杆下形成的企业债务链的断裂风险,以及没有做好防范风险的一系列政治准备,还是像过去一样进行宏观风险,风险轨迹仅仅关注当前GDP的增长和就业,与物价简单的弹性比例关系,是非常危险的。从当前经济社会稳定出发,如果我们聚焦在经济增速讨论,讨论的落脚点应该是什么?关注的重点除了由于就业引起的社会风险之外,不是其他,恰恰我们要聚精会神,全面关注如何防止一系列的债权债务链断裂的蔓延,这是当务之急,这是大局。多年来积累的一些问题,当速度下行以后问题就水露石出,该破产、该倒闭,大量的倒闭破产会引起什么问题?这又是我们要关注的。

  二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当前实体经济面没有表现出严重的振荡,或是大批企业倒闭破产的危机现象,恰恰是和当前的现象背后一系列非正常的经济行为相关,是在掩盖或者是拖延着问题的解决。比如说高利贷,比如说庞氏融资,包括个别地方政府庞氏融资。比如说用贷款来交税,比如说偿债和交换中以物易物。比如说一批僵尸企业还是存在,农村小金融互联互保的救助,一倒一大批,原来互连互保是帮助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拖下水了。又比如对于地方政府的隐形担保,这些现象在掩盖该发生的事没有发生,不要盲目乐观。

  三是到现在为止,中国经济在增速下行过程中。我们之所以可以保持经济较为稳定的态势,恰恰不是政府在盲目乐观,恰恰不是政府在任其市场发展,而是有所作为,居安思危,是考虑到了三期叠加的因素,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爆发的思维下瞻前顾后、统筹考虑、主动出击,一面深化改革,抓紧在方方面面改革,但是有些改革眼前是出不了效果的,有些改革眼前是不能一下子把增速往下推的,但是还要改,体现出方向。一边在深化改革,一边在货币调控,投资、房地产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干预政策,如果没有政府一定的政策干预,中国经济中更大的问题早已经出现了。

  不必过渡的悲观,同样我们也不能盲目的乐观,我们的正确态度应该是谨慎乐观。从趋势看,我们应该充满乐观,但是这种乐观是建立在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和政府采取恰当的调控技术的基础上。这是我对2014年的形势分析,我相信这种分析同样能分析2015年,明显的经济同样是谨慎乐观,要一边抓紧改革,一边采取措施进行适当的干预保证经济适度稳定、健康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