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找到海洋文明的传承
蒙蒙细雨中,他在远处朝我们挥了挥手,没有打伞。
跟随他穿过一段古色古香的走廊,园林般的格局让我们看清这是一座黄瓦青墙的仿古宫殿式建筑。又走了几格水泥台阶,来到一间小小的办公室。
环顾四周,一张小小的桌子,一个沙发,旁边是一个堆满各种书籍的柜子,空调略显陈旧。“这里比较简陋,”他笑了笑说。
这是上证报“一带一路”调研报道团此行在广东省的最后一站。在珠海市博物馆,我们遇见研究员肖一亭。
他招呼我们喝茶,一边抱来一个笔记本电脑,里面藏着的是几十张资料图,一时间,我们的记忆开始在历史与当下穿行。
海洋文明的珠海传承
“珠海人有一句话,叫做因海而生,向海而兴”,与肖一亭的谈话,从海洋开始。
细看地图,珠海为百余个海岛所环绕,海岸线、岛岸线绵延700多公里,“这让珠海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和区域优势,以及源远流长的海洋文化历史积淀。”1956年出生的肖一亭,已近花甲之年,但说起珠海,依旧带有激情。
翻看他笔记本电脑中的文件,我们看到各种从海洋中打捞上来的文物。“这是石锚,有18.5公斤重。”“这是一副宝镜湾岩画,5米长,2米9高,它是先人在一个花岗岩上用石头凿出来的,当时还没有铁器。”
在这幅岩画上,我们看到了船舶、海水和起舞的人们。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珠海。这里的建市时间虽然只有30年光景,但神秘的宝镜湾岩画和诸多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的沙丘遗址,却在体现数千年来传承的海洋文明。
自古以来,海洋便孕育着人类,它开放而又包容。大航海时代,西方人从文明的角落变为世界的主宰。他们穿行在大小水上通衢,进行商贸活动,这也塑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
但在肖一亭看来,当国外将海洋文化更多地解读为商业文明时,中国的海洋文明也体现在与渔为伴的渔业文化上:早在先秦时期,珠海一带就拥有了极为发达的渔业经济。考古资料显示,距今6000多年前,珠海这块土地上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并且已经出现捕鱼高手,拥有可以在近海上活动的渔船、掌握水上停船技术。
香山故镇濠潭遗址、淇澳岛牛婆澳遗址、平沙棠下环遗址、南屏镇洪湾小钧遗址等便是反应着海洋文化的最好佐证。在珠海的海岛沙湾处发现的许多汉代陶器残片,尤其是在外伶仃岛石涌湾发现的一件肩部竖刻隶书“朱师所治”四字的陶罐,表明当时珠海社会经济和文化有了很大的进步。
肖一亭说,这是一种十分有趣、有特点、长期不为人们所熟识,而又引人入胜的人类文化现象。这也是大自然的造化,体现了先民则地而居的生存智慧和创造力。千百年来,我们的先民就开始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海洋用丰富的资源哺育着、用巨风恶浪历练着我们的祖先。先民们在认识海洋、依靠海洋、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创造着自己的生活,形成了开放进取、兼容并包、勤劳笃实,敢于冒险的海洋文化特质。
回望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海洋文化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早期,海洋文化以渔业文化为特点;唐宋以后,表现为香山文化。而南宋绍兴年间珠海的山场地区恰恰是香山县的政治中心,因为盐业的经济发达盛极一时。
2008年春天,珠海提出“以港立市”,这是珠海经济特区建立二十几年来,首次把发展港口经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使珠海所沿袭的海上丝绸之路精神有了新的传承框架。
打造葡语地区贸易平台
沿着一段长有青苔的石质台阶,肖一亭带着我们来到博物馆二楼的一个展馆,这里正在展出海上丝绸之路精品文物历史物证。
我们看到了最早的英文书籍《英语集全》以及容闳的《西学东渐记》。肖一亭介绍称,近代以来由于毗邻港澳的地方优势,珠海涌现出一批著名的风云人物:历史上共出现过26位进士,而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第一个留英学生黄宽、第一个留日学生唐宝锷,均为珠海人。
这和珠海毗邻香港及澳门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唐宋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较往昔更加频繁,尤其是唐代广州市舶使的设置,使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由北方的河西走廊逐渐转移到南方和东南沿海。
而珠海地处海上交通要冲,秦汉以降,一直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走廊。汉唐以后,珠海成为广州与中东、非洲、欧洲国家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必由之路。
珠海与澳门两地,原本是同城,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朝廷设立香山县,珠海和澳门同属于其管辖范围。明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司,与外国进行贡舶贸易,划定香山南部的浪白澳(今南水)为外商船停泊和贸易的港口。
到了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人以“舟触风涛缝裂,水湿贡物,愿借地晒物”为由进入澳门,逐渐建立了居留地。葡人于是在这里大兴土木,建造房屋,移植文化,使澳门成为一个中西合璧的城镇。
珠海和澳门由此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和社会革新的重要发源地。
我们在横琴新区为这种融合的文化找到进一步的佐证。从横琴片区眺望,可以看到莲花大桥将澳门和珠海连接在了一起。两岸的高楼鳞次栉比。这里的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说,这里的楼盘已经有不少澳门人入住。“我们横琴这里的口岸24小时通关,多方便!”
依托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挂牌,横琴片区作为其中深化与澳门合作的最重要平台,正在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珠海市横琴新区区委副书记叶真向我们描绘横琴的未来:要与澳门合力打造葡语国家贸易平台。这一计划依托的是三大路线:第一,通过巴西发展跟南美拉美地区的经贸关系;第二,通过葡萄牙发展与欧洲的经贸关系;第三,通过安哥拉发展与非洲的经贸关系。
如今,两岸的经贸合作比比皆是: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已有110个意向项目,24家已正式入驻商业孵化中心。澳门电子金融产业贸易促进会、澳门国际银行相继进驻横琴。投资百亿的澳门银河娱乐体育休闲度假项目已正式落地。 而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开业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二期工程企鹅酒店等顺利开业。
扬弃与超越间抒写未来
肖一亭并非珠海本地人,而来自江西萍乡,年轻时在北京大学研读考古,目前则致力于南中国海早期海洋文化研究。在他身上,巧合地拥有了某种澳门早期移民开放而又友好的特质。
他介绍称,在珠海这块土地上,曾经三次尝试建立经济特区。第一次经济特区建设是1909年至1912的“香洲开埠”。当时的珠海地区,正受澳门葡萄牙新的领土扩张侵扰,中葡澳门勘界谈判在紧张进行之中。清廷试行“新政”,鼓励华侨和港澳实业界人士回国投资。
香洲开埠以轰轰烈烈开头,以一场大火而基本告终,虽然前后只经历两三年时间,但其影响却很是深远:香洲的名字沿用于今,香洲成为珠海经济特区的主城区,香埠路上保存的百年前的建筑,更具有象征意义。
第二次经济特区建设是1929年至1934年的中山模范县建设。1929年2月8日国民政府第十九次国务会议确定中山县为全国模范县,直属国民政府管辖。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唐家湾开辟一个可停靠5000至2万吨轮船的南方巨大良港——“中山港”,实施中山港无税口岸规划、筹建中山港区及其配套设施。
第三次经济特区建设是1980年开始,目前正在进行,并已经取得巨大进展、显示出辉煌前景。
在三次变革中,港口开放和金融配套始终是重要组成部分。
珠海市交通运输局、珠海市港口管理局信息物流科科长周伟波便告诉我们,目前,珠海市已和巴基斯坦的瓜达尔市,确立了两地友好城市和友好港口的关系。珠海港力争在此前合作的基础上,与瓜达尔港结成姊妹港,共同推进两港全方位合作,成为广东连接南亚和中亚的重要桥梁。
而珠海港控股集团参与开发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合作项目已上报,正待国家发改委批复。接下来,珠海港还拟在瓜达尔港自贸区建设“珠海—瓜达尔跨境经济合作区”,并逐步导入产业。 珠海港未来将充分挖掘贵州黔南于“一带一路”中的地缘优势,打造黔南国际陆港,并延伸珠海港物流腹地。
中国人民银行珠海市中心支行行长谭志洪则介绍称,自从横琴新区成立以来,着力推出了多项金融创新,其中包括银联多币卡、跨境人民币业务、个人本外币的兑换等。根据最近新颁布的广东自贸区总体方案的内容来看,横琴自贸区的金融创新将包括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推动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金融创新、推动投资贸易的便利化以及建立健全自贸区金融风险的防控体系。
从古老渔村传说到现代都市圈同城化热闻,其间的嬗变、扬弃与超越,既有令人欣喜的物质传承,也难免会有叫人扼腕的历史遗忘。
公元1279年,一场震铄古今的庞大海战,在珠海、澳门之间的洋面十字门打响。云水翻腾,山河变色。战争的结果,是丞相陆秀夫背负幼帝,蹈海赴死,南宋覆灭,江山易主。
不过,朝代的更替并不意味着血脉的断绝。无论是在澳门还是珠海,鼎分三派、各立字序的赵氏都顽强地在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且尽皆成为当地望族。
那一年,船过外伶仃洋,“宋末三杰”之一的文天祥问押解他的元兵要来纸笔,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荡气回肠的七律。
今天的珠海,已经不见当年的战觞,车厢上印着国际马拉松大会、WTA超级精英赛的广告,澳门大学坐落在横琴新区,充满活力,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贸易之景也似乎重现。
而当我们带着历史的记忆走出博物馆,在一张概念图上,看到了一座离岛。“那是野狸岛”,即将建成的是珠海大剧院,如今它的大贝壳钢结构已经顺利封顶,带着“珠生于贝,贝生于海”的意境,它将在2016年元旦迎来首场演出。
肖一亭告诉我们,珠海博物馆也即将搬走,新馆已经建成。此刻,绵绵细雨已经告别珠海的天空。他在厚厚的云层下挥手和我们告别,我们站在博物馆外的汉白玉桥上再一次回望这座建筑,低矮的房屋好像一直能够延伸到海天一色的边际,那里船来船往,依旧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