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富:秸秆禁烧“堵不如疏” 治理还需科技创新

2016-03-07 12:24:41 来源:中国证券网 作者: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刘涛)由于秸秆焚烧是一些地区的雾霾源头之一,各级政府围绕秸秆禁烧下了不少功夫,旨在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禁烧秸秆效果仍不理想。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副总裁王金富提出,秸秆禁烧“堵不如疏”。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金富表示,首先要创新思维,秸秆治理要标本兼治,关键点在于增加农民的秸秆处理便利度和比较收益。由于秸秆利用方式没有同步升级,不仅耗时耗力、运输不便,直接还田的农机作业又得多花钱。因此,秸秆焚烧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不能只要农业的正面效益,而让农民完全承担秸秆禁烧或其他处理方式的成本。

  然而在现实中,秸秆的治理方式仍然是“以堵为主”,各地不断出台修订焚烧秸秆的“禁令”,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源还在于秸秆回收难、再利用效率低、回收成本高,没有真正找到处理的“通道”。

  另一方面,秸秆“疏”的成本太高。如果不扭转秸秆治理的方式、减少农民处理秸秆问题的麻烦程度,或者不降低秸秆利用的成本、增加处理秸秆的比较收益,秸秆焚烧这一老大难问题就不会得到根本解决。王金富说,模式创新方面,秸秆治理也要因地制宜,建立起多元化综合利用产业格局。

  王金富在调研中了解到,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是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式,在一些地方,该项技术的推广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有资料显示,个别地方推广了秸秆还田技术后,由于气候土壤、农作物种植农艺等原因,造成了秸秆在土壤中霉变,不仅无法给土壤增肥,有的农民反映在有些地区会增加病虫害,不利于下一季作物的生长,影响农民收益和粮食安全。

  因此,秸秆综合利用首先是要因地制宜。王金富代表认为,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各级农业部门、相关企业需要树立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思路,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处置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例如,在吉林省四平市,利用糖化发酵等工艺将回收的秸秆转化为猪、牛、羊等牲口饲料,不仅解决了秸秆利用的问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减少了牲畜的生产成本(每头猪的生产成本可降低300-400元),带来了多重经济效益。

  其次是形成产业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该模式推广的关键点,是秸秆转化饲料的技术。通过“营养草及其制备方法”这项发明专利,在秸秆转化过程中加入营养元素,可以将小麦、玉米、水稻秸秆转化为猪、牛、羊等牲口的饲料,具有营养价值高,牲口生长速度快的特点,同时代替粮食降低了牲口的生产成本。在发展食品加工产业的同时,上游产业链还可以带动秸秆捡拾打捆机、秸秆膨化机等农业装备产业,下游产业链可以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生态农业,形成规模化、产业化运营,推动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王金富代表建议,政策创新方面,要给予秸秆综合利用以政策和资金支持,变“禁”为“补”,把用于秸秆禁烧的基层治理经费转换为对农民不焚烧秸秆的补贴,同时设立针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产业升级的专项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