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大力发展养老金专营机构

2017-05-12 10:54:20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王诚诚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王诚诚)“未来几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期,我们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全社会都应该抓紧做好应对老龄化的准备。”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今日在上海举办的“第8届富国论坛”上表示。

  胡晓义表示,目前我国养老金资产共75000亿左右,占GDP10%,虽然相比过去实现了较快增长,但仍不足以应对老龄化高峰期的挑战。相比来看,美国养老金资产21万亿美元,是GDP的1.5倍,且构成了长期资产的投资的绝大多数来源。在此方面,中国的发展空间还非常大。

  据介绍,目前我国通过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等方式管理养老金资产,解决了很多问题,但也存在各种政策、体制、监管等多方面的矛盾与问题。

  他建议,第一,要大力发展养老金专营机构,突破分营的局面,重新建立体系框架,将居民存款引向长期的养老金产品,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 第二,理顺监管体制,实施综合监管。有条件时,可以设立专门的养老金监管机构,有利于养老金长期发展。

  全文

  主题:制度推进中的养老金投资
  时间:2017年5月12日9:30
  地点:新华联索菲特大酒店(分论坛一)

  胡晓义:谢谢主持人,各位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富国论坛邀请我做此次演讲。我所在的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也是十几年来致力于包括养老保险、养老金投资在内的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的学术研究,也很希望跟各界合作,共同推进中国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今天我想围绕这样一个话题——规范发展养老金管理的专营机构,完善养老保险基金公司的监管体制,介绍一些情况和我的一些想法。
  基本的背景相信大家都很了解,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到去年底,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了2亿3千万人,老龄化率占总人口的比重是19.7%,而其中65岁以上的人口也超过了1亿5千万人,占比是10.8%。十几年来,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速度非常快,在世界各国的同等阶段的发展史上也是非常快的一个进程。
  而未来十几年,我们国家将进入到老龄化的高峰期,我们将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而面对这样一个发展背景和前景,我们需要在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各个方面,抓紧做好应对老龄化高峰期的准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一个命题,这个命题叫做“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个概念不一定为大家所熟知,但我认为这非常新颖、很有远见、也是非常有穿透力的,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命题。

  现在我们为养老所做的资金准备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分成这么几块,第一块叫做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这个现在的累计基金结余超过了4万亿元;第二块是企业年金或者叫第二制度,其中企业年金去年底累计的规模是11000亿元,而刚刚开始的职业年金到去年底累计的是900亿元,也就是说整个不到12000亿元;第三块就是作为战略储备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到去年底超过了2万亿。将这几项合计,现在养老金资产的比较明确的资金准备大概有75000亿左右。这个规模大不大?跟过去比的话,发展应该说非常迅速。在2010年的时候,我们这几部分相加只有两万多亿,大概占当时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四点几,现在大概占去年GDP的10%左右,所以说发展还是很快的,但实际上规模还是很小的,不足以应对老龄化高峰期的这样一种挑战的。
  那么如何继续增强应对老龄化高峰期的准备?过往的十多年,我们主要靠外生的变量,不断扩大覆盖面,不断增加交费的人群,这是非常必要的。现在已经覆盖到8亿7千多万人了。这个制度的发展和有效性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再往以后看,仅仅靠这种外生变量不断的扩大覆盖面,不断的增加交费人群,实际上可拓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了,也就是说靠人来生钱的这个途径是越来越窄了。当然我们还有空间,现在还有大量的自由职业人群,有各种的创业人群,还需要留意未来十几年会有重大结构变化,除了老龄化这个人口结构变化,还有一个同等重要的就是城镇化:把农村人口逐步转化为城镇人口,这个实际上也是我们外在的资源。
  但是仅仅靠这些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我们的目光更多的要投向内生的变量,就是怎么让钱来生钱,也就是通过资金的投资运营来实现保值和增值,而在我们已经确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投资运营显然必须是实行市场化。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的监督,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这也是增强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性,应对老龄化高峰期挑战的必要措施,这个方向是我们经过艰苦的实践后探索出来的,应该长期坚持的方向。
  以上是我想介绍的一个基本背景,在养老金投资方面,我们具体面临一些什么情况?我给分享一些我所理解的情况。
  就是说,养老金市场化投资运营现在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共识,没有重大的不同意见,但是在实践当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和问题,有的甚至比较突出和尖锐。现在的养老金资产的投资,实际上有四种方式,这个大家都了解,第一种方式就是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这个应该说在市场的投资是迈出第一步的,最先试水的,2000年国务院决定建立全国社保基金,由国务特设机构来投资,这笔资金主要功能是进行战略性储备。实际上这个全国社保基金,是具有养老金专营的性质和特点,就是由一家特设机构来管理,这个机构不涉足于其他机构的投资,虽然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但实际上主要就是用于养老方面的,因此是具有一个专营的性质,而且专注于长期投资,把安全性放在首位。我记得历史上只有一次动用过,就是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有很多工伤的人员,四川本身有点调动不开了,后来国务院决定从这里面调出了6.5个亿给四川作为工伤保险的应急资金。
  这个特点很鲜明,这就是为什么中央在做出了地方基本养老保险结余基金进行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的决策之后,后来国务院决定暂时委托全国社保理事会来做基本养老保险投资运营的一个根源。因为十几年来做的就是很专注、很稳健,然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也暂时委托他来投资运营。但这不是说这事没有问题,没有矛盾。社保基金理事会它的身份属性其实是非常特殊的一个机构,在国务院系统里面也是非常特殊,并不是一家纯粹的市场化机构(从我们的行政体制内部来讲还是叫做政府级的行政单位)、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管理机构,因为它也有一些直接的投资决策,同时它本身也还按国务院的规定接受人社部和财政部的监管。所以国务院决定社保理事会投资运营基本养老保险的结余基金并不是一个终极的决定,而是说暂时委托它来管。那终极的决定模式是什么?这方面还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什么说他不是没有矛盾和问题的。既然这个终极的模式还没有定,那么在地方和社保理事会就养老金结余资金投资的谈判当中就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比如说多长期限,你社保理事会受托多长时间都不明确,那地方怎么能给你做长期的协议?这是一个问题,但是如果你不做长期的协议,我怎么去更广泛的选择投资项目?你都集中于短期的回报,这个并不是养老金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这里边是有矛盾和冲突的,所以尽早确定方向对养老金投资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种方式就是企业年金,大家都知道从上世纪90年代企业年金就开始建立,到2006年起开始转型,上海经历的特别明显,由行政部门直接的管理后来转为市场化了,而规则是由人社部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共同制定来实施监管的,指导相关的企业,委托银行、信托、证券、基金、保险等机构进行管理。到2014年回报率在7.8%多一点,接近8%,总体还是比较可观的,应该说企业年金由行政化管理转化市场化运营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但是也存在着问题。
  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各个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采取兼营的方式,既开展原来的业务,同时又兼营又承担着企业年金的受托或者投资管理,即为心有旁鹜、不能专注于养老金投资运营管理;第二个就是管理体制分散,人社部负责制定企业年金管理和政策,对年金市场进行监管,而三会按照各自的行业监管职能和规则对机构和人员进行监管,这样一套复杂的系统使得监管成本高、协调难度大,市场机构也颇感掣肘多、效率低,这是我们所听到的一些市场机构的反映。
  第三种方式即商业保险这样一个投资管理方式。过去几年经过人社部门同意,五家保险公司在内部设立养老保险公司,这当然也是基金应对老龄化的挑战的一些动作,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个问题就是说这些养老保险公司的业务局限于开发和经营养老保险的产品,而不是养老金全领域、全链条的投资和管理。为什么?因为它一旦超出了保险这个口径,马上就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监管体制,就是你脚伸到别人那里去了,别人怎么监管你?实际上前一段发生了保险业的一些问题,跟这个有很多的类似性,所以只能局限在养老保险的产品开发和经营上,它没法打开路子。第二个矛盾就是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或者叫做第三支柱的优惠政策迟迟不能出台,其中我认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如果对养老保险这种保险产品实施了某种优惠政策的话,那么其他的金融产品,如果是为养老做准备的,是不是一视同仁地给予优惠支持政策呢?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所以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引起其他业内的一种反弹或攀比,所以这是一个矛盾。由于有这种局限,实际上养老保险的发展也并不是很理想。再一个问题就是说就算这个养老保险公司打的是养老保险的旗号,但实际上也不得不兼容其他的商业保险,它也不是专注于养老保险的,为什么?它如果专注于养老保险产品,它的市场不会大,没法生存下去,只好兼容其他的产品,这三点矛盾说明什么?说明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很突出的矛盾,这是我说的第三种形态。
  第四种形态就是说养老金专营机构。这个只有一个案例,就是2015年国务院批准的保险公司引入社保基金理事会作为战略投资者,并且部分同意引入境外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业务范围涵盖了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都在规定的范围内。我认为这样一个决策代表养老金投资管理的一个发展方向,当然它也引起了一些问题,比如由于这个某某基金的主发起人是某某银行,所以大家都认为它是一个所谓银行系的银行背景起家的养老金的专营公司,因为它在监管上银监会发挥了很主要的作用。所谓保险系、所谓证券系的公司都会很自然地提出这样的诉求,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建立这样的养老基金专营公司?其实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在实践上我们经验不足。
  而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如果我们要是分业建设这样所谓的养老金专营公司,一定是新瓶装旧瓶,一定是穿新鞋走老路,还是一个分散、破碎的一个投资监管体系,如果拘泥于这样一个银行保险证券三大业态,由三会个别机构,容易引起权力纷争,特别是我们设想中的养老金专营的管理公司是属于新的一类金融机构,它的发展趋势理应是股权的多元化,股东来自金融行业的不同领域,甚至是非金融行业的资金,而它的投资管理范围也必定不限于单一的领域,而是横跨多领域。所以它和其他的金融机构必然有明显的区别,超越了现有的法律法规和金融行业单一监管的范围,由某一个金融批设机构和实施监管也缺乏实际的依据,也难以操纵,所以说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针对刚才讲的这些情况,实际上我的观点就是两句话,一个就是大力发展养老金的专营公司,第二个就是理顺监管体制、实施综合监管。所谓大力发展养老金的专营公司,就是突破现在分业经营局限,重新构建体系构架,比如说刚才我讲的养老准备资金,实际上在市场上社会层面是有基础的,就是十几万亿的居民储蓄存款,问题是我们的行为还不够积极,怎么把这样一些居民储蓄给引导上长期的养老金投资方面,遍地可见的都是短期的诱惑性非常强的一种理财设计,而对长期稳健的投资产品设计并不够。
  你可以开发出很多产品,但是哪些是养老产品?没有标准就没办法。我们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养老金的专营公司把各种有益于、有利于养老长期准备的那些金融产品给它做出清晰的标准,如专营公司来投资运营,然后再给予优惠政策。
  刚才我讲到整个养老金的准备资产是7万多亿人民币,美国是约21万亿美元,是超过美国现有国民生产总值的,大概1.5倍左右,而我们现在只有10%。美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还没我们这么高,它的移民政策还很宽松。所以我们觉得相比起来我们发展的空间非常大。有人预测,我们要达到一般的国家养老金的准备水平,我们还有40万亿的养老金市场空间。
  而美国21万亿的资产几乎构成了全美长期资本投资的全部来源,它长期资本投资的市场基本都被养老金占领了,所以我觉得这也应该成为我们未来长期的发展目标,特别是在资本市场短期形势猖獗的情况下,更应该有充足的准备。所以抓紧研究制定养老金专营公司的办法,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管理规范,有序推动养老金专营机构的发展,还有就是理顺监管体制实施综合监管。
  养老金投资的管理,涉及到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有相应的重大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继续实施单纯的监管已经难以为继,所以建议实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为主,各金融行业监管部门参与的这样一种协同监管体制。今后有条件,可以设立专门的养老基金投资监管机构,这作为一个未来的设想和方向。这样的话才可能保持养老金投资产品区别其他金融投资产品有明显不同特点,有利于养老金投资的长期稳定发展,也才更有利于应对老龄化高峰期的挑战,造福于我们的人民。我讲的这些观点供大家参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