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集团:民族工业探路“一带一路”

2017-05-10 07:54:4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1982年,中集集团首台20英尺干货集装箱于深圳蛇口的集装箱工厂正式下线。如今站在蛇口港客运站对面的办公室,董事会秘书于玉群告诉到访的上证报记者,正是身后的这片土地见证着中集的最初发展,不过,工厂很快就将被拆除。

  从深圳机场通往蛇口的路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矗立了廿几载。这句标语一度被视作第一声春雷,让中国的民族工业迎来自己的新时代。而中集也成为招商局在蛇口投资的第一家中欧合资企业。

  伴随中国经济迎来转型升级,新的挑战与机遇汹涌而至。从单一的集装箱出发,中集的业务已经拓展至能源化工及空港设备等多元领域,足迹遍布“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多个国家,成为民族工业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探路者。

  集装箱全生命周期的转型

  深圳市蛇口工业区港湾大道2号,中集集团的陈列馆内有着各式模型,位于最上层的是一个黄色集装箱。中集集团公共事务部总经理马天飞告诉上证报记者,该集团最早便是从集装箱出发,如今已经布局全生命周期,从道路运输、能源化工,再到海洋工程及空港设备等。记者看到了立体停车库、登机廊桥、物流自动化仓储分拣系统等各式产品模型。

  1982年,中集首台20英尺干货集装箱于深圳蛇口的集装箱工厂正式下线。1996年,中集产销量达到199000标准箱,第一次赶超韩国现代精工和韩国进道,成为全球最大的干货集装箱制造商。在此之后的二十多年间,中集一直是全球集装箱行业的领先者,市场份额持续提升,行业地位不断巩固。中集集团的集装箱已经连续22年稳居全球第一,是全球唯一能够提供全系列300多种类型集装箱产品的企业,其全球市场份额超过50%。

  不过,伴随全球经济由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结构调整期,中集这样的企业也迎来转型的课题。

  中集集团证券事务代表王心九说,中国过去靠大量出口到需求旺盛的欧美地区以攫取贸易顺差的发展模式面临挑战,出口制造业产能过剩,迫切需要开拓新市场。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全球经济、金融、贸易、政治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中国迫切需要通过“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引领,推动沿线国家的资源和市场与国内充分整合,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今,作为转型的代表,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立足能源、化工、食品装备行业,在德国、荷兰等国家拥有 22个制造基地和国际领先的研发中心,形成了中欧互动、分布合理、互为支持的产业格局。深水半潜式平台、自升式平台和其他高端海工特种船舶则始终站在国际海洋工程市场中参与全球竞争。而旅客登机桥产品已遍布全球200多个民航机场。中集模块化建筑则可以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保障房、基建工程在内项目的配套营地房、小型医院等模块化建筑需求。

  这是中集积极参与到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姿态,王心九说,中集将拥抱历史机遇,借势完成各项业务新兴市场的布局及长远发展。

  探路产业链集体出海

  2010年8月27日傍晚,中集完成并交付了其建造的首座潜水式海上钻井平台COSLPIONEER。不过,这一平台仍属欧美国家设计。

  到了今年2月,中集旗下山东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命名交付。该平台作业水深和钻井深度上都冲破了世界纪录,中集也成为中国建造半潜式钻井平台企业的第一梯队成员。

  类似的突破还有很多。中集扬州通利特别研发了45英尺的超宽特种冷藏箱,发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渝新欧、蓉欧快铁等铁路大动脉的热门产品。

  这些集装箱从成都、重庆、上海等地的欧亚大陆桥火车站点办理商检清关等手续后出发,途经新疆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最终到达波兰,有的还将继续开往德国等欧洲国家进行货物集散,为推动“一带一路”商业贸易发挥重要作用。

  王心九说,“一带一路”倡议的“政府营销”模式将带动大型装备企业实现走出去 ,而中集海工产品也有望进入这一国家清单,作为总包型企业,将会作为龙头之一,带动一批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集体出海。

  而今年一季度,中集集装箱业务营收实现约53亿,同比增长148.79%,其中普通干货箱销量超过29万TEU,同比大增265.78%。2012至2016年,中集道路运输车辆业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1575万美元。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1279万美元。

  多式联运创造“一带一路”企业新脉络

  这些都是中集与“一带一路”倡议密切相关的故事。于玉群说,在这一倡议下,中国产品有望朝着沿线国家拓展,企业也能够把一部分生产能力进行转移,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需要基础设施及能源方面的建设。

  这种拓展,也谱写着中集在“一带一路”上发展的新脉络。据悉,在物流服务业务方面,中集已经打通欧亚大路桥,建立公铁联运物流网络平台,完善国际物流体系。围绕基建工程、海洋工程、能源化工、电力工程,跟随国家重点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工程项目进出口运输,并通过合资、合作、分包或自建等多样化方式,在中亚、中东、非洲等沿线国家和地区探索战略布点。

  在拓展过程中,运输链开始贯穿海洋与陆地,催生出结合铁路、公路和水路多种运输形式的集装箱多式联运模式。

  去年3月,中集多式联运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开启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物流模式的变革,以铁路为核心,围绕“上装备、开班列、进场站、搭平台”的发展战略,满足未来中国市场的多式联运需求。中集旗下的中世运已经多次承接了境内外大型物流服务项目,包括中石油中缅天然气管道项目、坦桑尼亚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及俄罗斯钻机和修井机运输项目等。

  在中集集团CEO兼总裁麦伯良看来,集装箱最大的成功在于其产品的标准化以及由此建立的一整套运输体系。随着标准化概念在全球物流系统的逐渐深入,世界在悄然间被彻底改变了。无论货物的体积、形状差异有多大,最终都被装载进集装箱里。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为集装箱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集装箱化也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就在这个月的5号,机身曾由中集通华进行陆地远距离运输的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机场成功首飞,民族工业迎来腾飞。秉持着“推动者”、“探险者”和“创新者”的姿态,中集也正在将这种精神贯入“一带一路”愿景的方方面面。

  (参与调研人员:王宙洁、宋薇萍、颜剑、闵卫国。郎振、雷中校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