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进博会为支点 发挥扩大进口战略效应

2018-11-08 07:41: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魏浩

  从历史上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的发展路径和经验来看,通过扩大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发展也是常用的战略手段。从国际贸易理论来看,即使是贸易保护理论,也高度重视进口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主动扩大进口,是国家政府根据国情实际变化做出的战略决策。扩大进口贸易是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的一种手段,是整合世界各国生产要素资源的一种手段,是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建设贸易强国的一种手段。

  □魏 浩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2018年11月5日到10日在上海举行,共有82个国家、3个国际组织设立71个国家展台,来自130多个国家的3000多家企业签约参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践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主动扩大进口”的重大举措。

  中国进口在全球的地位日益提升

  联合国的数据统计表明,在1979年至2017年期间,中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例,从1979年的0.93%上升到2017年的11.59%。其中,自从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例开始快速增加。自从2012年以来,中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例都保持在10%以上。中国进口总额在世界的排名从1979年的第23位上升到2017年的第2位。在1979年至1999年期间,中国进口总额在世界的排名一直徘徊在第10位至23位之间;从2000年开始,中国进口在世界的排名持续上升,2009年超越德国上升到世界第二位,之后中国进口在世界的排名一直保持在第二的位置,仅次于美国。

  中国进口带来的国内外经济效应

  中国进口的国内消费者福利效应

  进口贸易通过影响国内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格进而影响国内消费者的福利。一方面,通过进口国内没有的新产品、高质量产品,增加消费者可购买产品的种类数量,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倾向,进而影响国内商品的销售价格。另一方面,通过进口新产品或者先进的机器设备等,影响国内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程度和生产成本,进而影响商品的销售价格。进口贸易如果引起商品销售价格水平下降,也就意味着消费者福利获得了增加。测算结果表明:在2000年至2015年期间,中国消费者每年可以从进口贸易中获得大约492亿元的福利,16年间总计约7874亿元。

  中国进口的国内企业发展效应

  进口贸易既可以通过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促进企业的技术升级和生产率提升,通过进口高质量的中间产品提高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又可以通过进口大量最终消费品改变国内市场竞争格局。

  对于中国来说,通过进口贸易整合全球资源服务国内企业发展、倒逼国内企业转型升级是扩大进口的战略目标之一。针对进口竞争对中国国内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进口竞争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之间存在“U型”关系。目前,进口竞争显著抑制了国内高生产率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显著促进了国内低生产率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提升。进口竞争对高生产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产生抑制作用的部分原因在于,企业所面临的进口竞争还未经过“U”型曲线的拐点。也就是说,由于进口竞争不足,导致促进高生产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倒逼机制没有发挥作用。

  中国进口的进口来源国经济发展效应

  中国进口就是进口来源国对中国的出口。中国进口增加,一方面从生产规模效应来看,会带动进口来源国的生产规模增加,进而有利于进口来源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另一方面,从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角度来看,在进口来源国内部,向中国出口产品的企业由于获得了大量的利润,如果进行大量的研发投入或技术升级,生产率就会大幅度提升,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将提高其在国内市场的份额,进而导致部分生产率低下的企业破产或被兼并。这不仅会导致行业内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还将带来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进而提高这个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会大幅度提高进口来源国相关行业的出口规模,从而进一步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规模的上升。

  在2001年至2015年期间,从对中国出口额占进口来源国出口总额比例的变动情况来看,在考察的128个国家中,仅有10个国家的比例下降,其余118个国家的比例均为上升。从比例上升最大的十个国家来看,这些国家的比例上升幅度在13.94%至39.22 %之间。2018年前三季度,我国商品进口来源地分布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进口值在100亿元以上的有70个,比2017年同期增加5个。

  扩大进口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以主动开放促进国内改革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目前我国的国情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绝对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大为下降,与部分国家相比,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面对“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中国国内必须进行改革,但是,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的障碍和阻力比较大。因此,通过主动扩大进口,引入进口竞争,从而促进国内改革,是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以主动开放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

  从历史上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的发展路径和经验来看,通过扩大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发展也是常用的战略手段。从国际贸易理论来看,即使是贸易保护理论,也高度重视进口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重商主义是经典的贸易保护理论,晚期的重商主义对待进口的态度发生明显的变化,明确提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仅要发展出口贸易,也要发展进口贸易,进口贸易也是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也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在这样的经济发展新阶段,改变以往过度依赖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高度重视进口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作用,主动扩大进口,是国家根据国情实际变化做出的战略决策。对于进口贸易的作用,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扩大进口贸易,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而是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的一种手段,是整合世界各国生产要素资源的一种手段,是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建设贸易强国的一种手段。

  以主动开放兑现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是中国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之一。共享发展,不仅指我国人民共享国家经济发展成果,也指贸易伙伴国共享我国经济发展成果。中国始终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主动地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十分重视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颁布了一系列扩大进口的政策和指导意见之后,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主动扩大进口贸易的具体实践,通过进口博览会这个新平台,将中国和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的贸易伙伴国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中国的贸易伙伴国通过对中国出口分享“中国市场”,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便车”,从而实现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共同发展。长期以来,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化,并致力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通过建设国际进口博览会这个新平台,积极扩大进口规模,通过进口贸易这个中介,明确告知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的贸易伙伴国,中国的发展机遇将同世界各国共享。

  以主动开放换取发展空间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分工日益细化,逐渐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转变产品内分工,产品的价值链被不断分解。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充分利用并整合不同国家的优势要素,把不同的生产工序放在最合适的生产国,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按照同一产业或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或工序进行分工。这种新型国际分工形式也被称为全球价值链分工,其实质是“要素分工”,即各国以本国的要素优势融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实现生产的国际化。以往,一个产品的生产往往是由一个国家单独完成,现在产品的“国籍”日益多元化、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产品是由很多国家共同完成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经济发展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顺应国际分工最新发展的潮流,紧扣全球价值链分工、要素分工的本质特征,把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继续融入国际分工。由于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融入国际分工的态度应该更加地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就是国家政府积极主动融入国际分工的具体实践。扩大进口能有效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形象、化解国际不良舆论、塑造有利国际经济环境,从而稳定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进而为经济的转型升级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积极扩大进口的政策取向

  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既是实施积极扩大进口战略的具体实践,也是积极扩大进口的新平台。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各国企业近距离了解中国市场需求、与中国企业面对面洽谈的新平台,为世界各国共享中国市场搭建了公共平台,也为全球国际贸易发展和世界各国展示国家形象提供了一个新的国际公共平台。

  为了配合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下一步应该为扩大进口贸易做好各项制度安排。首先,扩大进口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项新的长期战略,为了配合扩大进口贸易战略,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认真研究各项关税政策、非关税政策,在对大量企业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调整相关产品的进口关税税率,降低进口非关税壁垒。其次,为了鼓励企业扩大高技术类产品的进口,应该对金融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最后,内陆沿边地区应切实推进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国际大通道和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提高进口贸易便利化程度,使其成为中国扩大进口贸易的支撑点。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