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打造长三角绿色发展引领区——湖州市副市长项乐民访谈录

2020-10-30 14:36:11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刘冬赋 宋薇萍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刘冬赋 宋薇萍)“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这是元代诗人戴表元对浙江湖州人居环境的赞誉,也是今日湖州生态的真实写照。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今天的湖州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下,正全市域、全方位探索实践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打造长三角区域绿色发展引领区。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这是湖州的新口号。不久前,湖州市副市长项乐民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对湖州践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相关举措进行了全面解读。

  上海证券报:今年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湖州诞生15年。目前,湖州正奋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市域样板。请问在这个过程中,湖州有哪些突破和可分享的经验?

  项乐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湖州的经验是: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生态经济化意味着不但要保护好绿水青山,还要让绿水青山变成发展和致富的资源。经济生态化则意味着制造业必须是绿色的,这是绿色发展的要求,也是彰显湖州绿色底色的最基本要求。

  15年来,湖州持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实现从“卖石头”“卖风景”到“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华丽转身。过去15年,湖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16.7%、17.7%。

  在很多领域,我们已经把叶子变成“票子”,这就是生态经济化的一个生动写照。比如,在莫干山的裸心谷,一张床位年税收达14万元,高过国内很多五星级宾馆。

  我建议生态资源集聚的地方,一定要研究如何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通道问题。在这方面,湖州始终牢固树立“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一时增长”的理念,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创造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比如,我们坚持立法、标准、制度“三位一体”,先后出台美丽乡村建设条例等地方性法规7部;发布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标准87项,其中10项上升为国家标准,成为全国唯一的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

  为了实现经济生态化,我们在产业规划阶段就设置了明确的绿色门槛,对存量进行绿色改造,对增量设置门槛。截至目前,湖州市二星级以上绿色工厂达28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覆盖率超过80%。

  当前,湖州正着力谋划布局大智造、大旅游、大科创、大金融、大健康等产业。

  作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湖州很好地借助了金融力量来推动绿色发展。

  比如,湖州市政府在2017年就出台了“绿色金融25条”政策,每年投入财政资金10亿元,专项支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同时,建立差别化的绿色贷款贴息机制,按照“深绿”“中绿”“浅绿”等级,分别给予基准利率12%、9%、6%的贷款贴息,“非绿”企业不予贴息,目前累计贴息1870.93万元。

  去年11月,湖州首笔绿色银团贷款成功发放,广发银行湖州分行携手建设银行湖州分行,为美欣达集团的绿色项目提供4.5亿元贷款,打通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上海证券报:我们注意到,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浙北再崛起”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方面,湖州的优势是什么?实现路径又是怎样规划的?

  项乐民:湖州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是上海、杭州、南京三大都市圈的共同腹地。当前湖州就是要充分利用好这3个大城市的共同辐射,实现从长三角地理中心向发展高地的华丽蝶变,推动浙北加速崛起。

  从湖州的发展基础与优势来看,生态是湖州最大的特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湖州最靓的名片。近年来,湖州努力护好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在绿色发展方面具备先发优势。

  同时,湖州文化底蕴深厚,城乡发展均衡,营商综合成本较低,建设空间潜力大,具备良好的后发优势。随着商合杭、沪苏湖高铁相继建成通车,湖州又将叠加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

  在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中,湖州虽然经济总量不大,但却是个很有爆发力的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我们加速赶超的重大机遇。浙北要崛起,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叠加优势,抢抓重大机遇,在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寻找新的变量,寻找新的城市机遇。

  我们把湖州这块5820平方公里的土地,分工分布为“一湾极化、两廊牵引、多区联动、全域美丽”。

  “一湾极化”,就是依托拥有65公里太湖黄金岸线的湾区,打造长三角区域发展重要的增长极、浙北高端产业的集聚地。接下来,现代化的CBD将在长东片区拔地而起,这里将勾勒出一条太湖比较美的天际线。太湖龙之梦这个拥有2.8万间客房的超级文旅项目,有望成为长三角娱乐中心。南太湖新区作为浙江五大新区之一,瞄准的是绿色智能制造,打造一个高能级开放的智造平台。

  “两廊牵引”,就是以沪苏湖高铁为横轴,通过商合杭高铁往安徽延伸,这一带要打造沪苏湖绿色智造创新廊道。以宁杭高铁为纵轴,就是南京和杭州之间,我们要打造宁湖杭生态科技创新廊道。我们将以创新谷、科学城、枢纽站、智造园等新空间为载体,推动中高端要素到湖州高密度、高浓度集聚。

  “多区联动”,就是发挥万亩千亿大平台的作用,把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产业做起来。

  “全域美丽”,就是充分彰显湖州“滨湖、山林、水乡”交相辉映的韵味,全市域打造美丽繁华新江南,建设长三角中心花园。

  上海证券报:做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大文章,主要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就湖州而言,现在是如何推进的?怎样做到更好地聚焦?

  项乐民: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湖州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如推进格局初步形成,区域合作多向发力,产业合作加快推进,要素互融成效明显,空间互联加快突破,民生互惠释放红利。

  截至目前,湖州先后与长三角各市(区)及有关单位签订20余项区域一体化合作战略协议,初步构建了以接轨上海为龙头、以融入杭宁为支撑、以联通苏南为补充、以辐射皖赣为拓展,多向发力、纵横推进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布局。

  产业合作方面,湖州紧紧抓住浙江全省大湾区建设契机,高起点建设南太湖新区,今年浙江省大湾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新区22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746.7亿元。

  同时,湖州依托11个万亩千亿大平台,高水平打造沪湖绿色智造廊道。出台《湖州市重大项目攻坚及招商引才新政》(“湖九条”),充分发挥湖州驻上海全球招商中心作用,去年以来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76个。

  空间互联方面,湖州发挥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优势,开展“五年百项千亿”交通大会战,着力打造长三角城市群的综合枢纽。目前,沪苏湖铁路开工,商合杭铁路已通车,湖杭铁路、杭德城际、湖杭高速、苏台高速等项目前期加快推进,杭州绕城西复线、宁杭高速改扩建工程加快建设,长三角水乡古镇旅游线等6条铁路纳入长三角交通一体化规划。

  接下来,在聚焦重点领域上,湖州围绕产业协同配套、生态联保共治、设施互联互通、城乡融合互促、创新协同联动、开放互利共赢、服务合作共享、市场统一开放等八大领域,推动一批合作事项实施。

  聚焦重点区域方面,湖州东向全面接轨上海,加快集聚上海科技、人才、信息、金融等高端资源;南向深度融入杭州,深化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产业协作等合作;北向紧密协作苏南,加快推进环太湖融合发展;西向深化联动皖南,建设成为上海辐射带动中部地区的战略节点城市。

  聚焦重大项目上,湖州加快推进今年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明确实施的涉及湖州市的50个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谋划好“十四五”重大项目储备,推进湖州市长三角一体化标志性工程加快行动和进度。

  聚焦重大平台方面,湖州重点推进长三角产业合作区、长三角绿色智造联动发展南浔—青浦合作园、湖嘉一体化先行区和沪杭一体化先行区跨区域合作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区域合作载体,探索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合作机制,深化全方位合作。

  上海证券报:对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湖州将城市之间的关系形象地形容为从“邻里关系”升级为“队友关系”、“异地关系”升级为“同城关系”。请问:湖州是怎样阐释这些关系的?

  项乐民:这是一个变革与创新的时代,特别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加速推进,城市发展迎来了全新格局。

  一是从区域关系看,在传统的区域格局下,各城市是地缘相邻相近的邻里关系。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各个城市就要组队、抱团共同发展,这是一种队友关系。

  二是从时空关系看,“异地关系”逐渐升级为“同城关系”。如今,沪苏湖高铁已开工建设。这条铁路建成以后,湖州到上海只要30分钟,而此前建成的宁杭高铁已经使湖州到杭州只要20分钟、到南京只要40分钟。商合杭高铁已通车,湖州到合肥只要1个小时多一点。湖州将同时享有几个同城化都市圈的红利。

  长三角一市三省41座城市中,只有少数城市是处于十字高铁的枢纽位置,湖州即将成为其中之一。“轨道上的长三角”“轨道上的湖州”正在加速呈现。

  人在长三角的话,“才饮巢湖水,又食东海鱼”成为现实。对企业家来说,这就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现实图景。

  上海证券报:构建长三角统一市场是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途径。请问湖州在探索市场要素流动等方面会如何推进?尤其在“标准地”改革方面,湖州已走在全国前列,能否分享一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项乐民: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题中之义。

  湖州市着力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服务环境大提升,推动区域要素市场、市场体系对接,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大市场。

  具体举措包括: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创新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推进市场体系一体化等。

  其中,为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湖州统筹打好土地资源改革组合拳,探索开展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异地交易试点。拓展“绿贷通”银企对接服务平台功能,增强绿色金融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在“标准地”改革方面,湖州市率先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做法。同时,我们还推动“标准地”向非工业领域拓展延伸,在浙江省内率先探索推行农业“标准地”模式,率先启动商业服务业“标准地”改革试点,成为浙江省唯一实现“标准地”三次产业全覆盖的地市。主要举措包括:

  一是以投入产出标准定准入。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湖州在浙江省新增工业项目“标准地”指导性指标基础上,自我加压,提出亩均税收30万元以上、亩均固定资产投资强度400万元以上和亩均产值500万元以上的“345”项目准入指导标准。全方位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有效倒逼企业和产业主动提档升级。

  二是以绿色能耗标准定准绳。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倡导绿色发展,湖州市再次加码,确立了新建项目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不高于0.45吨标准煤的能耗标准,以及万元GDP化学需氧量小于2千克、万元GDP二氧化硫小于2.5千克的环保标准。多维度设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准则,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

  三是以“亩均论英雄”优产出。有效衔接“标准地”项目达产复核与“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制度,在南浔试点将实施“标准地”项目的企业同步纳入亩均评价,对亩均效益不同的企业在用能、水价、土地使用、排污、融资支持、财政支持等方面均实施差别化政策供给,倒逼用地质量提升。

  上海证券报:今年来,湖州在资本市场也非常活跃,新增了不少上市公司。未来湖州如何借力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为湖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为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赋能?

  项乐民:资本市场注册制试点改革实行以来,湖州市精准谋划,主动出击,积极抢抓政策机遇,着力推进科创企业快速申报,取得明显成效。

  上半年,湖州市新增上市公司3家(其中科创板2家,创业板1家),在浙江省排名第三,其中新增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在浙江省排名第一。

  未来,湖州将紧紧抓住资本市场改革新机遇,积极支持和推进企业到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融资,做大做强企业,助推湖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抢抓改革机遇,积极主动对接资本市场。要紧紧抓住国家设立科创板和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改革机遇,认真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凤凰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上市公司倍增计划,建立完善支持企业上市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制度,全方位、多渠道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促进湖州市更多优质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目前我们支持企业上市在政策力度上非常大,市区两级对于上市企业给予奖励金额最高达1700万元。

  二是鼓励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和再融资,促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和鼓励湖州市上市公司围绕产业链积极开展并购重组,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做优,推动全市产业整合优化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积极为湖州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资本支撑。充分发挥股权投资在聚集社会资本、完善中小微企业治理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利用太湖绿色金融小镇等平台,招引优质、知名私募基金落地,另一方面要打造一站式股权融资平台——“绿融通”,通过“相亲模式”,推动企业足不出户与浙江省内外投资机构开展股权融资对接。

  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湖州市加强了与上交所的合作,去年我们举办了“科技创新未来”中国资本年会暨湖州资本峰会,湖州市政府与上交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去年下半年,湖州市委书记马晓晖带队专门赴上交所学习考察,并与上交所签订了共建资本促进中心框架协议。9月1日,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湖州基地揭牌。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湖州全域被纳入上海1+10同城化都市圈、1+7大都市圈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城市。这些为湖州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接下来,我们将紧紧抓住科创板发展的重要机遇,推动更多的企业到科创板上市。

  上海证券报:对于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您有什么建议?

  项乐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我认为首先要推动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各个地方都要有更高的站位,推动互联互通向一个更高层级、更高水平方向发展。

  其次,希望更高层面能加快推动基础性公共政策的一体化。比如医保、社保异地结算能否扩容,上海的医疗资源能否考虑与其他城市共享。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就是一体化的最大一个红利,有利于推动长三角人员流动,助力我们引进人才。

  产业一体化方面,我希望各方能在现有产业地图基础上,更加科学、合理地布局。长三角城市之间应加强产业链之间的合作。

  围绕科创资源的共享,我认为共享力度还要加大。我们这里科创要素缺乏,科研人才、科研机构都比较稀缺,科研经费也不多,但我们的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一些新兴产业的培育,都离不开科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