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20”再次试飞的战略意义
2013年12月,中国大型军用运输机“运-20”第2架样机成功试飞。尽管不像“歼-10”、“歼-15”、“歼-20”以及“歼-31”成功试飞那样引人注目,然而其战略意义却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按照国际标准,中国的“运-20”是属于典型的大型军用运输机。该机型的出现具有战略意义,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高军事能力。
“运-20”在军事上意义重大。一是提高了中国空军的远程战略投送能力。现代战争中空运已成为战略和战术投送的主要手段,其对安全保障的要求相对较低,而反应速度和机动的空间距离是传统运输工具无法比拟的。现代大型军用运输机大都具备了强劲的发动机和良好的空气动力特性,其巡航速度一般可达800-900千米/小时,是陆上运输速度的15倍,海上运输速度的25倍,因此可以说是这三种运输手段中最快捷的。现代大型运输机的航程已达数千甚至上万千米,基本可实现跨洲际部署,经空中加油后,可实施全球性运输。所以,军用运输机尤其是大型军用运输机的装备数量、技术水平和运载效能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备“战略空军”能力的重要标志。大型军用运输机由于速度快、运载能力大、航程远,因而可以快速空运兵员、作战装备与军用物资到达指定地点,对作战部队实施快速部署或补充,以尽快形成对敌方的最大战略威慑。当威慑力量起作用时,甚至可以免动兵戈,而当这种部署不能震慑敌对势力时,这支威慑力量就可以迅速投入战斗。由于高技术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大量应用,装备、弹药、油料和其他物资等消耗量异常大,如果不能提供及时的补给和更替,很可能会对战争的结局产生致命影响,这也依赖大型军用运输机来实现。大型军用运输机由于持续航程远,因此在战时可以把执行特种作战任务的成建制部队投放到特定区域,有时甚至连同人和装备同时投送,极大地提高了战争的突然性和有效性。而且在越来越多的抗震救灾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中,大批的大型军用飞机在人员转移、救灾物资运送、救援人员和装备的运输等方面大显身手。
二是可以作为多种特殊类型飞机的平台。比如大型陆基反潜巡逻机、空中加油机、电子战飞机、空中预警机、战场联合观测飞机等等。以往中国这类特殊用途飞机的平台都是依靠进口或者是中小型运输机甚至是轰炸机进行改装,要么受制于人,要么性能不佳,改装潜力小。而大型军用运输机“运-20”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这几乎补齐了中国军队的所有短板,使其电子战能力、反潜能力、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等大幅度提升。
其次,促进产业升级。
纵观工业革命以来大国崛起的历史,大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在某种程度上是超级机器研制能力的较量,大国崛起的重要标志就是超级机器研制能力的崛起。同样,超级机器研制能力的衰退也是大国实力和地位衰落的标志。从苏联到俄罗斯的兴衰就是一例。大型军用运输机的研制将促进国家的超级机器研制能力。由于航空产业链条长,航空科技具有极大的关联和扩散功能,所以实施大型军用运输机项目,将有力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将有力促进材料、冶金、石油化工、橡胶、机械制造、仪表、电子等相关产业的升级,进而对这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有利的促进作用。据称,航空工业涉及现有工业项目的70%以上,而大型军用运输机的研制涉及的工业门类更多,其产生的效应更加明显。
再次,提高航空工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科技水平。
大型军用运输机是个符合木桶原理的系统工程,必须以众多门类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为基础,研制大型军用运输机,能够带动流体力学、固体力学、计算数学、化学、热物理、信息科学和冶金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同时还能够推动新材料、现代制造、先进动力、电子信息、自动控制、计算机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大型飞机的制造技术明显有别于一般机械制造技术,在航空制造技术中也有其特点。根据产品的种类不同,大飞机制造的关键技术可以分为机体制造技术、发动机制造技术和机载设备制造技术等三大类。机体制造的关键技术包括大型结构件制造技术、整体壁板喷丸成型技术、装配连接技术、钣金件制造技术、复合材料结构制造技术等。大型结构件制造技术是大型飞机制造中难度最大的技术,其中,结构件的制坯技术、超塑性成型、高速数控加工,以及化学铣削和先进焊接是大尺寸结构件制造的关键;喷丸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球形弹丸撞击板坯表面,使其形状发生改变,目前,喷丸成型过程已经实现计算机程序控制。发动机制造技术包括精密制坯技术、特种加工技术、计算机柔性制造、先进焊接技术、表面处理技术等。精密制坯又称近净成形,包括如下几种:叶片定向凝固和单晶精密铸造、精密锻造、粉末冶金热等静压制坯精密辊轧等。特种加工技术是指以高能束为代表的特种加工技术,包括激光加工、电子束加工、离子束加工、电解加工等。机载设备制造技术主要是为满足航空电子设备迅速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包括微电子技术、超精密加工技术、微型制造技术、微机电系统制造技术等。上述技术的发展产生的溢出效应将会促进整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
最后,提高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国家战略能力。
“国家战略能力”是《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提出的重要命题,该命题对于中国的国家战略研究的提升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扬弃了以往“综合国力”概念的模糊性,将国家客体的矛盾性及建立在其上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重要因素注入“国力”概念,使静态的国力和动态的国家目标之间、静态的国家资源和动态的国家管理层运用这种资源的能力之间有了必然的逻辑联系,并将后者视为问题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综上所述,大型军用运输机的研制和生产提高了中国的军事能力,基本补齐了中国的军事短板;促进了中国的产业升级,使之向着高端的方向发展;加速了中国航空工业技术的发展,并涉及现有大部分的工业部门。上述防务、产业和科技方面的重大进步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使得中国在达成国家战略目标方面可以选择的手段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国家战略能力得到了增强。
总之,大型军用运输机“运-20”的问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以该型机为代表的中国航空工业的进步举世瞩目,中国人志在蓝天的精神由此得到体现。回首历史,巴玉藻、王助、冯如等中华航空先驱得知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大型军用运输机翱翔蓝天的好消息,亦当含笑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