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胶囊蕴藏大智慧 “高贵”科技能否平价消费?

2014-04-25 16:54:58 来源:新华社 作者:龚雯

  新华社上海4月25日专电题:小胶囊蕴藏大智慧 “高贵”科技能否平价消费?
  新华社记者龚雯、周蕊、周琳
  传统胃镜的不适感曾令很多人“谈镜色变”,现在,您只需吞服一颗小小的胶囊,其中的遥控内镜机器人就会在15分钟内精确无死角地完成胃部检查。问题是,高科技新贵能否真正“接地气”,让更多老百姓用得起?
  行动自如的高科技“胶囊”
  相比过去被动式通过人体消化道自动蠕动的胶囊内镜,由安翰光电技术(武汉)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创新的NaviCam遥控胶囊内镜机器人,虽然是一个很小的胶囊,却集成了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在独创的磁场精确控制技术的主动控制下,变得“有眼有脚”、“可停可走”。
  记者在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看到,受试者只需随水吞服一颗“胶囊”,经过15分钟左右,医生就可以完整地观察清楚受检者的胃部情况。在检查过程中还能听音乐并与医生轻松沟通,医生可从容、仔细、彻底地进行内镜诊疗操作,实时对受检者的情况提出建议。
  据胶囊内镜机器人总设计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介绍,医生可以遥控胶囊在体内的运动,通过磁场技术,精确控制胶囊在体内的角度和位置,在频闪光的照射下,拍摄并传送体内约5万张图片,了解是否存在病变及其部位,并传输到控制台上的电脑中。
  该“胶囊”之所以一亮相就备受关注,主要和当前我国高发的消化道疾病有关。第八届全国胃癌学术大会公布,近5年来我国每年新发胃癌40万例,发病率占全世界的42%左右。临床数据表明,胃癌能否有效治愈与胃癌的发现早晚关系极大。早期胃癌的术后5年存活率可达95%以上,几乎都能痊愈,而如果是中晚期发现,术后5年存活率不到20%。另外,如急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等也是常见病、多发病,影响和困扰着百姓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科主任刘希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戈之铮等多位专家认为,国内早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检出率较低,与国外差距明显。遥控胶囊内镜机器人无痛苦及高清晰度等特点,有望成为人们实现无症状筛查的利器之一。
  中国医疗器械“新贵”频冒头
  24日,在上交会“2014医疗产业政策国际高峰论坛”上,上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专员林森勇表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78万家,经营企业18万家,2013年销售规模达到2120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其中,生产企业利润率为22%,成为传统制造业中的佼佼者;零售企业利润率为26%,电商企业利润为2%-4%。
  另外,当年我国共向21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医疗器械,主要是诊疗设备、康复用品、医用耗材、医用敷料和口腔材料等。
  “虽然当前中国医疗器械大部分徘徊在中低档的行业格局未变,但与十年前相比,中国医疗器械已经从低质耗材趋向于具有高技术的产品,出口的也有不少。”美国先进医疗技术协会全球战略及分析执行副总裁拉尔夫·艾夫斯24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拉尔夫·艾夫斯还表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是世界上增速最快的,未来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随着百姓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加上中国政府对该行业的鼓励和支持,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有更多具有创新技术的医疗器械企业出现。
  上海市食药监局副局长衣承东表示,近年来由上海审批了不少二类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包括3F医疗的便携式体外心肺复苏机、道生的中医舌面脉问信息采集诊测系统、联影的数字化医用X射线摄影系统等,“据了解,某些创新产品一经上市都不需要做市场推广,采购订单都来不及做。”
  期待高科技走平民价
  记者从安翰光电了解到,遥控胶囊内镜机器人虽然已被纳入医保,并在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十余家医院临床应用,但是3700元左右的检查费用仍是摆在许多消费者面前的一道门槛。
  上海白领杨女士就在朋友圈里吐槽:“一次胃镜要3700元,太贵了!”另外,不少网友也感慨:虽然东西很好,可是也得照顾一下广大老百姓,毕竟这是和健康息息相关的,不像特斯拉可以只是富人们的‘玩具’。”
  安翰光电董事会秘书郇丹丹告诉记者,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的下降,会相应下调胶囊胃镜的费用,从而使更多消费者能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