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医械替代潮涌 迈瑞转攻高端、基层市场
在政策的驱动下,国产医疗器械替代进口品牌正在形成潮流,此举让外资叫苦不迭。本土品牌则借此机遇从原来的中端市场,转攻高端、基层市场,但仍需不短时日。
在刚结束的第76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秋季)博览会上,医疗器械龙头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迈瑞”),在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医学影像三个领域推出高端产品,并发布了针对基层市场的解决方案“春雨工程”。
迈瑞一早完成了产品出口到跨国开设子公司的转变,并登陆纽交所开展一系列并购扩张,逐步实现对高端市场的渗透。今年3月,迈瑞完成33亿美元私有化回国。
“目前迈瑞最大的市场在中端,预计三年后可实现高端超越中端。”迈瑞常务副总裁吴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此时正逢国内医疗器械国产化大潮。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起步晚、竞争力薄弱,长期以仿制和中低端产品为主。在2015年全球医疗器械企业前100强排名中,只有5家公司挤入榜单,进入前50名的只有迈瑞一家。
近几年,国内企业逐步攻克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壁垒。但国内CT、核磁共振等高端影像设备领域,以及尖端的高值医用耗材市场,仍旧被外资企业牢牢占据。
转攻高端、基层市场
迈瑞此次推出的产品包括检验产线的CAL8000太行血球流水线、超声产线的Resona6彩色超声和外科产线的3CMOS全高清腹腔镜系统,以及针对基层市场的春雨工程。
这意味着迈瑞将从中端市场转攻“两头”:高端和基层。
吴昊告诉记者:“目前迈瑞已到了攻占高端市场的阶段,这需要产品符合大医院需求、销售渠道完备、品牌接受度提高。”
迈瑞早已在国内外医疗器械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截至去年,其在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亚洲、中东及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子公司,在中国设有32家分公司,海外销售额占据一半有余。
但中国医疗器械高端市场长期被外资占据。迈瑞的主要手段是并购:自2008年以来,公司历经9次国内并购、3次跨境并购。
其中,2013年6月,迈瑞以1.05亿美元收购美国超声诊断企业Zonare,使其打入高端超声市场。此次推出的高端彩超正是这一并购的产物。
“并购主要是加强现有业务,补充渠道、品牌、技术、物流等领域的空缺。最大的挑战在于整合,我们的方式是把生产、研发转移到中国以降低成本,管理则以当地化为主,尤其是直销市场。”吴昊总结。
分享投资董事总经理赵洪告诉记者,本土医疗器械企业攻占高端市场的方式大致分两种,其一是并购。据统计,仅2015年医疗器械行业已披露的并购案例超过50笔,迈瑞、微创医疗等公司都曾通过并购涉入高端市场。但后期整合是一大考验。
另一种则是自主研发,如鱼跃医疗在德国设立子公司,引入当地研发创新、技术和管理人才。其优点是质量可控,但速度较慢,需要自建配套生产平台。
而相比高端市场与外资竞争,基层市场主要是中国企业之间的竞争。2009年以来,GPS(即通用电气、飞利浦和西门子)也将目光聚焦基层市场。
吴昊回忆:“中国企业比外资更懂得基层的需求。这几年迈瑞也加强基层投入,这是市场及政策推动的。”
国产替代大潮
十年前登陆纽交所的迈瑞决心回归。今年3月,其宣布完成33亿美元的私有化交易。
迈瑞总裁成明和此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资本市场监管的角度看,中外差距不大;但从政策层面讲,国内医疗器械迎来新一轮发展机会。”
国内高速增长的医疗器械市场,以及不断释放打造本土医疗器械巨头、国产器械替代进口等政策红利,无疑为本土企业注入一剂强心剂。
数据显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仅占医药市场总份额的14%,这一比例在全球是42%;全球医疗器械行业预计年增长4.1%,中国近六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0%。
一直以来,国内中高端诊疗装备90%以上为进口品牌占据,CT、MRI以及PET/CT等大型影像设备的进口比例高达95%,植介入体和人工器官等高值医疗耗材主要依赖进口。
为打破这一局面,国家卫计委、CFDA等多个国家部门颁布了利好政策,黑龙江、湖南、河北等多个省市也纷纷响应,先后出台文件明确提出优先采购和使用国产设备和医用耗材。此举也让外资叫苦不迭,质疑公平性。
“国产替代释放的市场份额足以培养一批国内龙头公司,但需要不短的时间。我们的监护仪和超声达到了一流水平,也实现了一定的替代,但不是所有产品都可与外资抗衡。外资品牌经历多年积累,不是短期内可以撼动的。”吴昊说。
最受关注的外资巨头是GPS。国家卫计委统计,目前国产医疗设备绝对数量占比并不低,甚至超过了80%,但多集中在了中低端。进口的医疗设备以不到20%的数量占比,赢得了90%的市场。其中GPS的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占据国内超过70%以上的市场份额。
而外资医用耗材巨头则长期在中国市场保持“大军压境”势头。在Qmed发布的2015年全球医疗器械企业百强排行榜中,主打医用耗材的强生和美敦力位列第一、第二,总收入分别达2584亿美元和2313亿美元。
“尖端医用耗材技术难度超过影像设备,”赵洪分析,“中外的差距跟很多方面关系,其一是技术,不光是整机的,很多核心零部件的技术问题都没解决。另外是配套,供应链、加工能力等,技术实现之后的批量化生产要考虑成本、交易量等,需要有一个生产体系来支持。”
不过,中国企业在细分领域反超、替代外资的苗头已然显现。
进入Qmed2015年全球医疗器械企业百强榜的中国企业有五家,分别是迈瑞(43名)、新华医疗(51名)、微创医疗(80)、乐普医疗(81)和鱼跃医疗(92)。
其中,迈瑞的监护仪在国内超过了GE,排名全国第二,血球分析仪同样占据第二的市场份额;超声则在国内排名第三,仅次于飞利浦和GE。另外,高端CT领域上海联影和东软医疗皆实现了研发突破,创业公司赛诺威盛也在上个月量产CT。而DR设备则基本实现了国产替代。
“进口替代的趋势使得接下来几年国内企业明显替代外资。外资企业还是走在前头,大多数在进行产业整合,国内还没发展到这一阶段。但在各个细分领域依旧是动态追赶和反超的过程。”赵洪说。
医用耗材领域,国内支架企业发展很快,如微创医疗、乐普医疗,进口支架国内市场份额占比从2009年的40%下滑到2015的不到35%。但在高端支架领域如生物可降解支架,依然是国外品牌占据市场主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