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瑞期货:宏观及基本面持续改善,铜价仍处上行通道
自铜价在3月中旬触底以来,一直呈企稳回升态势,在过去两个月间强势反弹。由于宏观面及供需基本面的持续改善,预计铜价仍处上行通道,后期继续走强的概率大。
宏观氛围转暖,助力铜价上涨
从四月中旬以来,中国政府对经济增长的底线思维逐步强化,稳增长信号逐步释放。伴随一系列“微刺激”政策的陆续公布,政府的维稳意图日渐明晰。一方面,决策层多次表明不会为了支持经济增长而推出大规模的短期刺激措施,但 另一方面,政府已经正在逐步加强“微刺激”政策的力度。
从加大对铁路、棚户区改造等基建投资的融资支持到放宽投资项目和经营活动的审批要求和限制,从扩大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到央行针对增加农村金融支持的“定向降准”,从大型能源项目的建设加快到加快保障房建设资金拨付速度,“微刺激”系列政策层出不穷,印证了中央稳经济增长的底线思维。此外,决策层已开始推进多个区域发展规划,并公布了对民营资本开放更多行业的计划。这些,均在向市场清晰的传递出积极的信号,中国宏观经济在系列刺激政策的推动下有望企稳回升,整体宏观经济氛围的转暖将助力铜价上涨。
短期消费处旺季,长期消费有潜力
短期来看,当前中国铜需求正处旺季,旺季效应继续提振精铜消费,中国铜消费的主要下游行业的用铜强度均出现增长。电力行业方面,受益于国网投资额的增长,电线电缆订单情况转好,开工率出现回升。汽车用铜方面,伴随近年来汽车配件国产化、以及汽车生产线转移进国内,汽车行业的用铜量出现增长;而且今年汽车产销形势喜人,预示汽车行业铜消费有望继续走强。制冷行业对铜的消费热度亦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订单水平在旺季提振下继续回升。此外,当前处于装修旺季,装修用的饰品、五金配件以及家用电器的用铜均在增长,提振相关铜加工企业的订单水平及开工率。因此,短期铜价受益于旺季提振效应十分明显,继续上涨的动力充足。
中长期来看,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继续推进将促进铜消费的持续增长。发达国家经验表明,金属消费与工业化密切相关。在前工业化阶段,生产率水平低,金属消费量也较少;在工业化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制造业开始兴起,从而带动了工业化的发展,金属消费量随之逐渐增加;在后工业阶段,随着GDP的进一步增加,金属消费量开始回落。我国目前毫无疑问仍处在工业化进程中,这从人均GDP和城镇化率水平可以看出,分析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发现,工业化完成时人均GDP会达到2万美元的水平。目前,我国人均GDP刚超过6767美元,人均用铜量约6千克,预计2015—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万美元大关,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仍将使我国保持着对铜的旺盛需求。
此外,伴随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的铜消费结构也将会出现转变,多个领域将因此存在巨大的用铜潜力。参考美国及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建筑用铜势必会超越电力,成为未来的第一用铜大户;而电力用铜则会在未来更换时存在巨大潜力;而随着海洋、能源、石化等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未来用铜也不可限量。
综合而言,短期来看的旺季效应与长期来看的增长潜力均将促进中国铜消费的持续增长,这将是推动铜价上行的绵绵动力。
铜供应增长的干扰因素多
短期来看,铜供给受到了各种干扰因素的压制。首先是国内冶炼厂检修对供给的拖累。据相关信息显示,大冶有色在2013年年底开始检修直到2014年2月份结束,涉及产能40万吨,铜陵金昌冶炼厂2014年3月份开始检修,直到3月底结束检修,涉及产能18万吨,富春江2014年4月开始检修,2014年5月结束,涉及产能16万吨,铜陵金冠铜业2014年5月开始检修,到2014年5月中旬结束,涉及产能40万吨,年初以来国内冶炼厂检修总共涉及产能114万吨,冶炼厂检修导致国内精铜供给受到一定影响。
其次是今年废杂铜供给受到比价倒挂影响。废杂铜一直是铜供给的重要来源,但今年以来比价倒挂导致废杂铜进口量受到较大影响,数据显示,3月废杂铜进口量仅30.35万吨,同比下滑12.7%,1-3月进口量累计下滑15.2%。
天气原因亦将使得铜供给受到影响,近期厄尔尼诺天气导致镍价飞涨,据研究,厄尔尼诺天气亦将使得铜供给受到影响,这是因为厄尔尼诺期间全球最大铜生产国智利和秘鲁将会出现大量降雨,洪水将会使涉及的矿区减产,同时,同样出产铜的印尼则因为厄尔尼诺天气将出现干旱,干旱天气一方面使得选矿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使得运输受到影响,从而最终也将影响印尼的铜生产。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些短期的因素,包括:近期韩国LS-Nikko铜业因事故将关闭至少两周,将影响至少25万吨的产能;赞比亚是非洲最大的铜生产国,近期因铁路工人工资问题而举行罢工,导致赞比亚铜出口中断。这些因素也对短期铜供给产生影响。
从中长期来看,铜的供给面临诸多干扰因素。首先,当前相对低迷的铜价对铜供给的影响将逐步显露,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成本。根据Wood Mackenzie对全球近260个铜矿山的统计,目前全球铜矿山的现金成本C1(含副产品抵扣)90%分位线约为5800美元/吨,95%分位线约为6150美元/吨。如果不考虑副产品抵扣,90%分位线和95%分位线分别为6365美元/吨和6880美元/吨。另外,如果进一步考虑TCRC成本,并扣减掉副产品收益,上述铜矿炼成精铜的成本将分别是6320美元/吨和6670美元/吨。这意味着如果铜价低于6670美元/吨,将有5%的铜矿产能处于现金亏损状态,而如果铜价低于6320美元/吨,将有10%产能陷入现金亏损。假定这部分产能的利用水平从目前行业平均水平的80%下降至50%,以2014年1489万吨的产量计,将分别影响铜矿产量为22.34万吨和44.67万吨,而Wood Mackenzie对2014年全球铜矿供应增量的预估为87.1万吨,这意味着目前铜市供需平衡很容易因为价格的波动而改变。巴克莱资本在2013年下半年的一份报告指出,铜价下跌以及资本支出成本增加,将令矿产商削减资本支出,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后的铜矿产出将会缩减。例如:必和必拓首席执行官麦安哲宣布其2014财年资本支出及勘探费用支出将压缩25%,降至160亿,且2015年资本支出仍会继续减少。显然,当前的价格水平已经开始对铜矿生产商未来的资本支出计划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也意味着,未来几年铜矿供应将会面临再次收缩的风险。
其次,冶炼产能也是影响未来铜供给的一个关键因素。2014年铜供应增加主要表现为铜精矿产量提升。2013年新投产的铜矿项目将进一步达产,同时包括秘鲁Toromocho、Constancia等大型矿山投产将导致矿量进一步增加。但是,全球铜冶炼能力增量远低于矿山产量增量。在中国,仅有金川防城港、新疆五鑫、豫光金铅等少数几个新项目二三季度开始投产;老冶炼厂扩产能力也比较有限,仅有云铜、中条山、白银、铜陵双闪等几个项目有一定数量提升。经各家中国冶炼厂统计,2014年中国仅仅能够增加约60万吨精炼铜产量。全球除中国外仅有非洲几个项目有少量增产,合计全球2014年精炼铜产量较2013年仅仅增加70万吨。因此,表面看起来全球铜精矿产量增加较多,但由于冶炼瓶颈得不到解决,新增加的矿山产量无法如数转化成精炼铜供应。
综上,早先时间市场对铜供应加速增长的预期或许过于乐观,实际上不论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精铜供应均面临许多干扰因素,供给的增速或低于市场预期,这将令铜市的供需平衡往紧缺的一侧倾斜,从而利多铜价继续上涨。
从供需平衡来看,2013年全球精铜短缺六十万吨,2014年全球精铜产量增加七十万吨,而2014年全球铜消费比2013年预计增加七十五万吨左右,因此2014年全球精铜仍短缺六十万吨左右。
总体而言,受底线思维支撑与系列“微刺激”政策提振,宏观面开始转暖,铜价获得上行助力。需求方面,消费旺季效应的继续释放与中长期中国铜消费持续增长的潜力均利多铜价;供给方面,短期与中长期的铜供应均面临诸多干扰因素,铜供应增长的持续力存疑,此亦将助涨铜价。因此,宏观面与供需基本面的改善表明铜价仍处上行通道,后期继续走高的概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