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秸秆串起扶贫“绿色产业链”

2020-03-07 08:07:4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梁敏 李苑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贫困户李春德在村里开办的秸秆造粒厂找到了工作。他盘算着,很快就可以赚到钱,给两个女儿买新衣裳了。

  土地早已上冻,李春德开着农用机械,将地里的水稻秸秆收集打包成捆,运送到附近幸福村的厂子。在那里,这些秸秆将被挤压加工成颗粒,运往大型工厂炭化后制成生物质炭基肥。

  李春德所在的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科右前旗,是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当地,脱贫攻坚已成为头号民生工程。

  近年来,随着三聚秸秆综合利用等产业扶贫项目的开展,当地越来越多的农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取之于田 秸秆变废为宝

  在科右前旗广袤的农田上,焚烧秸秆升腾而起的浓烟不再常见。映入眼帘的,是一车车玉米和水稻秸秆,被源源不断地送往散布在各村的秸秆造粒车间。

  运送秸秆的李春德说:“往年这些秸秆只能留在田里烧掉,令人头疼。现在可以卖给造粒厂,一亩地的秸秆能卖160块钱!”

  李春德家里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去年刚上大学,爱人常年生病无法劳作,家庭重担都落在了他一个人身上。但50岁的李春德仍干劲满满:“以前农闲时节也曾外出打零工,但赚得不多。去年我开始到厂子里工作,每月可以拿到三四千元工资,日子轻松不少。”

  李春德口中的“厂子”,是“爱放牧村级秸秆造粒扶贫车间”。这是三聚环保与其战略联盟企业爱放牧(兴安盟)生物质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爱放牧)合作建设的秸秆生物质综合利用项目。

  该项目通过与当地秸秆收储点及种粮大户合作,收集农作物秸秆,建设万吨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实现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循环利用。

  “秸秆制成的复合炭基肥,除了能够实现还田并增加农民收入,秸秆的收集、储存、运输、加工‘完整产业链’还可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社会效益显著。”三聚环保常务副总裁王宁生介绍。

  兴安盟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近750万吨,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及产业化的经济价值,对于兴安盟的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建设一条5万吨/年的秸秆炭化生产线,可消纳秸秆约6.5万吨,直接提供200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带动周边秸秆收集、运输、储存等产业发展,间接增加就业岗位400个。

  目前,兴安盟已建成扶贫造粒车间15处,覆盖80个嘎查村,辐射周边贫困户2000户。

  用之于田 打造绿色生态农业

  伴随机器的轰鸣声,秸秆被彻底粉碎,经过机器加工,变成了外观如胶囊大小、质地紧实的黄褐色颗粒。

  这些加工好的秸秆颗粒被出售给爱放牧,用作生产炭基肥、土壤改良剂、生物防虫剂等产品的原料。

  爱放牧集团经理王贵斌介绍,目前项目年处理农作物秸秆5万吨,每年可以生产5万吨炭基肥,叶面肥/液体肥3000吨,土壤改良剂6500吨。“生物质炭肥可以使农作物生产力提高约20%。施用炭基肥,农民每亩土地平均可以增收约200元,5万吨炭肥可覆盖125万亩土地,年增收可达2.5亿元。”王贵斌说。

  在爱放牧的厂区里,有一个温室大棚,西红柿、黄瓜、草莓、百香果等蔬菜瓜果长势喜人。

  “这里所有的蔬菜瓜果都是用炭基肥种出来的。”爱放牧的技术人员指着一排排西红柿说,“施用炭基肥的柿子茎蔓长得非常粗壮,结出的果实也很甜,一点儿农药都不用打,是绿色产品。”

  秸秆利用改变的不只是农业。科右前旗有关负责人介绍,秸秆炭化还田改土培肥项目在科右前旗落地,不仅有效促进了农作物增产和农民增收,还为推动解决当地秸秆焚烧问题和改善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项目给当地带来的变化,也得到了亚洲开发银行的高度认可。2019年6月,中国投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亚行项目向三聚环保提供1.5亿元贷款,支持其在内蒙古和辽宁开展秸秆生物质综合利用子项目。

  如今,三聚环保“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成套产业化技术”已在内蒙古科右前旗、安徽灵璧县、宁夏同心县等多个国家级贫困县落地。

  从农业废弃物,摇身一变成为农业再生资源——小秸秆看似不起眼,却正串起一条集资源节约、低碳环保、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于一体的“绿色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