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佩克+”达成历史性减产协议 原油价格战硝烟未散

2020-04-14 07:59:3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汤翠玲

  北京时间13日凌晨,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宣布达成最终的减产协议:时间跨度长达两年,首阶段每日减产规模为970万桶,创欧佩克成立以来最大减产规模。

  在业内看来,虽然这份减产协议并不能有效提振油价,但仍能延迟全球油库的填满时间,一定程度上利好原油市场。目前来看,原油价格战担忧仍未消散,减产协议的执行力度也有待观察,国际油价能否上涨将取决于疫情结束时间。

  原油价格战仍未结束

  根据欧佩克发表的声明,“欧佩克+”自2020年5月1日起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首轮减产,减产规模为每日970万桶;7月至年底将每日减产770万桶;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将每日减产580万桶。其中,沙特和俄罗斯两国的减产以每日1100万桶为基准,而其他国家的减产则以各自2018年10月的产量为基准。

  减产协议的达成一度让投资者认为此轮原油价格战已经结束。但在13日,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宣布,将5月销往亚洲的阿拉伯轻质油官方售价设定为较阿曼、迪拜均价每桶贴水7.3美元;将5月销往欧洲西北部的阿拉伯轻质油官方售价设定为较洲际交易所(ICE)布伦特原油期货每桶贴水10.25美元;将5月销往美国的阿拉伯轻质油官方售价设定为较美国含硫原油指数(ASCI)贴水0.75美元。

  “主要产油国在恶劣环境下被迫合作以稳定原油市场,但部分国家通过下调官价贴水竞争市场份额的举动依旧存在,意味着原油价格战并未结束。”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市场所油品市场研究室主任仇玄告诉上证报。

  外汇交易商CMC Markets的市场分析师任震鸣也持相似观点。他表示,减产协议令沙特的原油市场份额受损,因此沙特大幅贴水抢占欧洲和亚洲市场,这一行为可能会引起俄罗斯以及其他“欧佩克+”成员国的效仿,原油市场平衡将会被打破。

  短期油价仍将在低位徘徊

  业内普遍认为,在需求疲弱以及减产幅度不及预期共同作用下,减产协议难改油价颓势。

  在仇玄看来,受疫情影响,全球原油需求减少了近2000万桶,现有减产幅度并不能改变原油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另外,从新协议减产基数的设定与各国一季度原油生产数据来看,新减产协议相比3月8日减产谈判破裂前实际上仅减产约600余万桶。因此,虽然主动原油价格战结束,但并不意味着油价将会上涨。

  瑞银预计,纽约及伦敦两大国际油价在6月末将保持在每桶20美元左右,随着疫情影响褪去及经济复苏,下半年油价将回升至每桶40美元或以上。

  “如果供应端不再做进一步调整的话,油价短期内仍将取决于需求端,而需求端的核心则取决于疫情进展。在全球疫情出现拐点之前,国际油价很难取得大的突破,较大可能处于低位徘徊状态。”仇玄说。

  13日,国际油价走势震荡,开盘大涨近8%后,盘中涨幅不断缩窄并一度转跌。截至北京时间21时35分,纽交所5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涨幅为2.72%,报每桶23.39美元;6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涨幅为0.29%,报每桶31.57美元。

  减产协议执行力度值得关注

  虽然减产协议并未有效提振油价,但对原油市场仍有一定积极意义。

  仇玄分析称,减产协议将延缓全球原油库存填满时间,如果在这段争取的时间内,全球原油需求能够明显恢复,将能避免全球原油库存填满带来的原油现货价值被迫归零情况的出现。

  不过,减产协议敲定之后,各方的减产执行力度以及随后的油价回升问题依然值得关注。

  “产油国的减产决心令人存疑,他们没有选择立即减产而是约定从5月1日开始执行减产协议,这里固然有船期限制,但也说明各方并不想牺牲自己的利益。另外,协议的达成过程也不是很顺利,具体的执行力度还需观望。”仇玄认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董秀成告诉上证报,从历史来看,欧佩克这一官方组织在减产执行力度方面的公信力本身较低,再加上监督机制的缺失以及“欧佩克+”这一非正式组织的机制本身先天性不足,市场其实对减产协议的执行力度持怀疑态度。

  此前,“欧佩克+”达成的初步协议是从5月开始每日减产1000万桶,但因墨西哥称自己只能每日减产10万桶,不及“欧佩克+”每日减产40万桶的预期。

  美国方面称,要帮助墨西哥承担其余的减产额度。在仇玄看来,美国方面很有可能是以被动减产的方式帮助墨西哥承担减产额度,因低油价已经迫使美国很多页岩油企业减产,产量下滑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