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首个创新委:“轻装”干创新

2020-08-19 09:23:57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陈抒怡

  原标题:连续三年聚焦“创新名城”主题的南京成立了“科技创新领域的发改委”

  长三角首个创新委:“轻装”干创新

  8月10日上午,南京市委创新委办公新址正式揭牌。一周后,记者在办公新址看到,揭牌仪式上留下的大红花依然挂在“南京市委创新委员会”的牌子上,鲜艳簇新。

  成立创新委,可以算是南京市委的一大创新。这让南京成为继深圳、广州之后,国内第三个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的城市。深圳、广州的科技创新委是原先科技部门的加强版,而南京市委创新委却是横空出世的一个新机构。

  其实,创新委的成立要从三年前说起。2017年底,南京开始实施121战略,即建设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这一战略直接拉开了南京建设创新名城的序幕。从2018年开始,南京连续三年将新年“第一会”和市委“一号文件”同时聚焦于“创新名城”这个主题,期冀让“创新”成为南京最鲜明的城市气质、最显著的城市标识。

  “创新委相当于科技创新领域的发改委。”南京市委创新委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贾尚斌介绍说,通过成立创新委,南京市的创新名城建设正从1.0版本向2.0版本深入推进。目前,南京各个区都设立了区一级的创新委。

  “90后”占1/3

  “就是相关负责人。”贾尚斌向记者这样介绍他的职务。这不是他故意模糊职务,而是因为创新委办公室的很多人员岗位还没有最终定下来。

  今年41岁的贾尚斌在南京市科技局工作近20年,曾任规划处处长。职业转折点出现在2019年10月,当时,他被抽调进南京市“两落地一融合”推进办公室,参与南京市委“一号文”撰写和南京创新周的筹备工作。市委创新委成立之后,他又被调入创新委办公室。

  贾尚斌所在的创新委办公室隶属南京市委创新委,具体负责市委创新委的日常工作,重点开展全市创新工作的体制机制研究、顶层规划设计、政策制定统筹、重大事项协调、督查考核评估等方面工作。

  和贾尚斌差不多时间被抽调进“两落地一融合”推进办公室的还有来自南京市科技局的姚群。姚群是一名“80后”,大学毕业后进入市人社局外国专家局,负责人才工作,因为机构改革,几年前他转入南京市科技局工作,之后被借调至南京市委创新委,至今仍处于借调状态。

  两年半前,“90后”曹吉利从江宁高新区科技创新局被抽调至“两落地一融合”推进办公室,接下去一段时间,他还将以借调人员的身份在创新委办公室工作。

  经批复,创新委办公室设有综合协调处、规划和政策处、督查推进处等3个处室,共有15个行政编制。但目前,在创新委办公室,处于借调状态的办公人员并不在少数。

  “我们这里总共20个人左右,大部分是‘80后’‘90后’,其中‘90后’占到1/3。”贾尚斌介绍说,创新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一部分是编办批复的进编人员,一部分是各板块部门的抽调人员。他认为,这样开放式的用人机制比较灵活。“抽调人员可以在创新委办公室锻炼一两年,回去后就能成为各部门创新方面的骨干,同时再轮换一批新的工作人员。”

  “轻装上阵,我们的重心就是干业务。”贾尚斌说,一方面创新委办公室要推进创新名城建设,另一方面也要作为干部培养的摇篮。

  “眼界宽、压力大”

  在南京市委创新委办公室采访时,记者听到办公人员反复提到的一句话就是:“眼界宽、压力大。”

  曹吉利此前在江宁高新区负责人才工作,但在过去的两年半时间,他先后参与了“生根出访”“硅巷”“伙伴园区”等多个专题项目。在调研中,他发现南京的高校院所拥有一些闲置的空间,也有意愿整合开发利用,但囿于体制、机制的问题,只能将这些空间搁置。而一些高新园区也有意愿与高校院所合作,但苦于没有门路。

  2019年1月2日,南京市委一号文件《关于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提升创新首位度的若干政策措施》发布,提出打造城市“硅巷”,发展“硅巷”经济,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载体活力。截至目前,南京“硅巷”科创载体面积已达60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数字经济、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文创产业4条主导产业链。曹吉利参与其中,经历了“硅巷”经济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

  “这边的工作绝对不比基层轻松。”曹吉利说,一个项目从接手到拿出行动方案往往只给出两三个月的时间,经常需要“5+2”“白加黑”。

  姚群记得,为筹办今年的南京创新周,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都是常事。创新周开幕式结束后,贾尚斌有一种“感动到想流泪的感觉”。“非常震撼,因为除了付出了很多以外,我也感受到,这些活动已经打破了原来政府的很多传统观念。”贾尚斌说。

  “创新的工作要创新干。”创新委办公室里,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说。在他的背后,一张宣传告示上写着南京建设创新名城的第一步目标:“到2020年,与深圳的差距明显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