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昔日“煤城”重塑工业优势

2021-08-02 07:24:50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贾云鹏

  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山东省枣庄市,经过长期高强度开采和粗放式发展,煤炭资源濒临枯竭,2009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枣庄依托深厚“工业基因”,旗帜鲜明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优存量”改造提升煤电、建材等传统产业,“提增量”培育打造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转型之路越走越宽。

  发展多元产业 破解“一煤独大”

  从煤到电力增值2倍,到甲醇增值4倍,到醋酸增值10倍,到醋酸酯等可增值80倍。位于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的中峰化学有限公司,把这条价值链做到了高端。记者在这家企业看到,醋酐经过催化聚合变成了白色的棉絮状醋酸酯,可用于制作香烟过滤嘴和眼镜架。

  中峰化学是枣庄推进动能转换、重塑工业优势的缩影。作为我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枣庄有着140多年的工业文化,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民族股份制企业,发行了中国最早的工业股票。建市之初,依靠丰富煤炭资源,枣庄为支持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工业城市、能源基地的地位由此确立。

  由于过去长期严重依赖煤炭,与煤炭相关的主导产业曾占经济结构的八成以上,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一天三顿饭,两顿靠煤炭”是昔日真实写照。据枣庄市城市转型促进中心副主任刘纹学介绍,枣庄传统产业占比偏高、产业结构偏重等问题突出,且随着境内煤田资源濒临枯竭,枣庄煤矿、陶庄煤矿、田屯煤矿等一大批矿井相继关闭。

  枣庄将煤化工作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突破口,从煤焦化、煤气化两条路径同时突破,形成了十多条产业链、50多种产品,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煤气化、煤焦化、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链较为齐全的地区。今年上半年,煤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企业营业收入超219亿元,同比增长50.8%。

  枣庄发展多元产业支撑城市转型的思路愈加明确。今年3月份召开的“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行动动员大会,进一步强调打造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先进制造业和高质高效农业、新型商贸流通业、特色文旅康养业为主体的“6+3”现代产业体系。

  为此,枣庄设立100亿元的市级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集中突破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优势产业,初步改变了“一煤独大”的局面。以新能源下属的锂电产业为例,枣庄已拥有22家骨干企业,能生产200多个产品,形成了从正负极材料、锂电池隔膜、电解液到电芯、动力电池系统集成的相对完整产业链,正打造全国重要的锂电产业基地。

  聚焦智能制造 引领产业转型

  2020年,枣庄“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6.9%,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96家,高新技术企业22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9.1%,煤化工新材料、大数据、智能制造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名单。

  老工业基地转型成效虽明显,但枣庄意识到,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优、发展不快的问题还未根本扭转。去年,全市传统资源型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仍超65%,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仅占山东省的1.5%,仅有一家企业入选全省民营企业100强,工业百强企业仍没有突破。

  在三年攻坚行动中,枣庄要求依托深厚“工业基因”,推进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力争用三年时间,推动制造业产值突破3200亿元,全力打造‘京沪廊道智能制造高地’。”枣庄市委书记陈平说。

  枣庄开展了千项技改、千企提质工程,将技术改造设备奖补比例提高至10%,技改项目贷款贴息比例提高至50%,将“零增地”技改项目奖补比例提高至12%,引导企业转型智能制造。同时,招商引资新上项目向智能制造倾斜,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强链补链,打造更多“黑灯”工厂、无人车间、数字园区。

  创优营商环境 赋能“工业强市”

  枣庄市发改委主任史峰说,枣庄市将打造高端装备和高端化工2个千亿元级、新材料1个五百亿元级、新能源和新医药2个三百亿元级、新一代信息技术1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形成“2121产业雁阵”,通过“工业强市”实现转型发展。

  作为锂电产业“主战场”,枣庄高新区目前拥有锂电规上企业4家,去年总营收8.36亿元,正开工建设两个总投资过50亿元的锂电项目。“我们还积极推进天能动力电池、保利新10GWh锂电产业园、吉利HEV动力电池等项目签约落地,打造锂材料、锂电池、锂动力电池全产业链。”枣庄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广部说。

  枣庄还加快搭建“飞地”招商平台,在上海等重点地区建设产业促进中心,发挥异地孵化器作用,让更多项目“孵化在外地、转化在枣庄”。“这可以更好地满足投资商在大城市设立销售中心、研发中心、办公场所的需求,把生产基地设到枣庄来。”枣庄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商务局局长岳增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