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绿大小矿坑 再现草原美景——内蒙古打响“治癣”之战

2022-07-21 07:55:52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于长洪 侯维轶 王靖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持续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总结出了一整套“既要复绿,更要‘富’绿”的矿山环境治理模式,不论是绿色矿山数量,还是质量,都位居全国前列,有力推动了煤炭产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向好。但在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中,绿色矿山建设缺乏修复治理国家标准、后续资金不足、联合监管机制不健全等瓶颈显现,亟待关注解决。

  矿山变青山 矿区变景区

  又到一年草绿时,行进在内蒙古草原深处,矿坑治理、矿区成景的巨变夺人眼目:有的小矿坑回填覆绿,与草原融合得天衣无缝;有的露天矿边开采边修复,与草原河湖和谐共生;治理完成的绿色矿山,甚至成为美景的一部分。

  曾几何时,矿坑是内蒙古人的“心病”。数以千计的大小矿坑扯开一道道扎眼的口子,大草原像得了“斑秃”“牛皮癣”一样黑一片黄一片。农牧民对家园忧心忡忡,游客本想感受一番《敕勒歌》中的美景,结果“风吹草低现煤坑”,有人失望地将歌词改为“美丽的草原我的痛”。

  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近年内蒙古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响生态治理战。盛夏七月,走进神华北电胜利能源有限公司胜利一号露天矿,两湾碧水如蓝色哈达,萦绕着三座青山,草木葳蕤,花香氤氲。如果不是看到横跨东西的封闭式输煤皮带,很难发现这里其实是一座矿山。这座位于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国家级绿色矿山,仅2021年就投入近1亿元修复生态,相当于每生产1吨煤投入近4元生态修复成本。

  在其中一座50多米高的青山上,微喷滴灌设施覆盖四周,细密的水雾浇灌着坡面上的柠条和苜蓿。神华北电胜利能源有限公司复垦绿化部经理尚志自豪地说:“这三座青山,是三座排土场绿化而来;两湾碧水,是煤矿疏干水回收利用而来。通过微喷装置,实现了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大大提升了矿区生态建设水平,矿山绿化基本实现了自维持状态。”近些年,公司投入5亿多元持续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生态环境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生态好不好,小动物们会用脚投票。”他说,矿区现在经常可以看到狐狸、兔子等动物。

  近年来,内蒙古各盟市大大小小的矿山环境治理次第展开,宜草则草,宜林则林,结合科学种养提高植被覆盖率,草原上的块块“斑秃”逐渐变回片片“绿毯”。有的地区还创新思路方法,矿山变青山,矿区变景区。

  位于乌兰浩特市的天骄天骏生态旅游度假区坐落于几个废弃的矿坑中,当地充分利用矿坑地形地貌特点,通过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打造了天骏廊桥、花谷清泉和格桑花海等景点。景区负责人赵鹏军说:“经过3年治理,矿区变成71万平方米的花田,盛开时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花。”

  截至今年6月初,内蒙古已建成绿色矿山360家,其中包含47家国家级绿色矿山。草原颜值的提升,使得八方游客更感心旷神怡。

  扎紧制度“笼子” 草原不能因矿失色

  内蒙古自然资源厅厅长赵大勇介绍,为保护好自然生态,内蒙古2017年印发了全国首个以省级政府名义实施的绿色矿山建设方案,全区绿色矿山建设驶入快车道。2020年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矿山环境治理实施方案》,明确全面治理各类矿山环境问题。2021年施行的《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首次将绿色矿山建设纳入条例,绿色矿山建设的法治体系、制度标准日趋完善。目前,内蒙古明确实施区域矿山生态修复、露天矿山集中开采区联排联治,禁止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矿产资源进行开发。

  草原上的各大煤矿和非煤矿山纷纷行动起来,一系列的规定和制度正在扎紧绿色发展制度“笼子”。在锡林郭勒盟,当地出台《绿色矿山示范项目建设指导》《矿山植被恢复治理技术导则》等制度措施,大力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在霍林郭勒市,当地制发《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整改工作方案》,将33座矿山全部纳入整治范畴,组织党政干部包“山头”,定期督促推进,目前全市所有达到治理条件的矿山已全部复绿。

  “内蒙古的绿色矿山建设,不仅追求有‘面子’,还要有‘里子’,更要有‘脑子’,智能化、信息化是绿色矿山的‘内核’,我们的目标是以绿色矿山建设来推动矿企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赵大勇举例,位于呼伦贝尔市的国家能源集团雁宝能源3座生产矿山,持续优化露天矿采场设计,做到了生产、破碎、运输全过程清洁,该企业还打造国内首个极寒工况“5G+”无人驾驶矿用自卸卡车编组项目,向自动化、数字、智慧、无人矿山方向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各类生产矿山投入约百亿元,完成环境治理面积约712平方公里。同时,内蒙古实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加强绿色矿山动态监管,确保矿山修复成果可持续,今年以来更是将142家矿山企业剔除出绿色矿山名录,实现“绿则兴,不绿则退”。

  对不少企业来说,绿色矿山建设如同一场“绿色革命”,需要把绿色矿业理念根植于心。这几天,内蒙古能源发电投资集团锡林郭勒胜利矿业有限公司经理赵志岗提交完材料,满心期待新一批自治区级绿色矿山结果公示。从2020年因生态状况不佳被中央环保督察组要求整改,到完成复垦绿化并建成防尘煤棚、全封闭式输煤皮带和出煤仓、汽车快速装车系统,过去的“西三坑”由里到外实现绿色转变。

  “绿色矿山建设是一次发展理念的洗礼,提醒企业必须将绿色矿业理念贯穿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闯出一条矿山变青山、矿区变景区、生态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赵志岗深有感触地说。

  巩固修复成果等仍需加力

  内蒙古近些年的绿色矿山建设成果有目共睹,矿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但在内蒙古的绿色矿山实践中,也发现当前绿色矿山建设在后续推进以及巩固修复成果等方面仍存瓶颈,亟待解决。

  锡林郭勒盟的一位干部坦言,当前,绿色矿山建设仅有倡导性标准,缺乏国家强制标准,导致地方政府有时对不严格履行绿色矿山建设任务的矿企“很无奈”“很无力”。记者调查发现,一些部门在工作中不得不想方设法推动企业的绿色矿山建设。一些基层干部呼吁,加快建立绿色矿山国家强制性标准,矿企“不达标,不生产”,用刚性约束倒逼矿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

  “光有强制性标准不够,还要有资金支撑。”多家煤企负责人称,目前煤炭价格高,煤企尚有资金进行矿山修复。由于矿山修复“边开采边治理”特性,未来煤炭市场一旦低迷,恐矿山修复出现断续问题。基层干部和煤企负责人建议,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在煤炭生产销售过程中,由受益方对生态受损方进行补偿,改变单独依靠产煤地区治理矿山环境的局面。锡林郭勒盟自然资源局局长张学军建议,可倡导矿企依据营销收入按一定比例“预存”矿山生态修复资金,以保障后续矿山环境治理顺利推进。

  完善制度、保障资金的同时,监管也需跟得上。基层干部呼吁,进一步明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矿山生态修复的实行方式与监管责任,完善各部门监管协调协作机制,有序有力科学高效地推进矿山环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