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和科学家,哪个身份更重要?让女性顶尖科学家告诉你答案

2022-11-04 21:16:44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仲茜 邓贞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仲茜 邓贞)母亲和科学家,哪个角色更重要?

  11月3日晚间,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以下简称“顶科”)先导论坛中备受关注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顶尖女科学家们通过“她”论坛,分享个人的科学研究和成长故事,提出支持“她”力量发展的建议,也感召更多的“她”智慧,进入科学领域。

  “她”论坛现场

  她故事:女性进入科学界,需要更坚定、不放弃

  “人口之中一半都是女性,如果不挖掘女性群体的潜力,对科学界是一种浪费。”诺奖女性得主梅-布莱特•莫索尔这样说。

  世界需要科学,科学离不开女性。诺奖百年史上,只有4%的获奖者是女性。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科研人员女性占比达33%,中国科研领域女性占比近40%,约达4000万人。

  本届“她”论坛可谓星光璀璨。今年,“她”论坛首次迎来诺奖女性得主——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挪威科技大学系统神经科学冠名研究所创始主任、神经计算中心联合创始主任梅-布莱特•莫索尔,还有2021年沃尔夫医学奖得主、罗切斯特大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肿瘤学与儿科医学教授、冠名讲席教授琳妮•马奎特,2004年美国总统科学、数学和工程指导卓越奖得主、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杰出名誉教授兰诺•布鲁姆,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陈赛娟,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荣誉院士、复旦大学生殖与发育研究院院长黄荷凤,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等。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梅-布莱特•莫索尔教授线上发言

  “而女性想要进入科学界,我认为最重要是发挥榜样的力量。”莫索尔发表了题为“多样性对科学很重要”(Diversity is important for science)的演讲,分享了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那些事,以鼓励更多女性的加入。“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我很享受科学家和母亲这两个身份的互相融合。我的偶像是发现了人类海马体与记忆的关系、104岁还在工作的女科学家布伦达•米尔纳 (Brenda Milner)教授。”

  演讲中,莫索尔还播放了一段实验室拍摄的小视频,引发大家的共鸣。一只小老鼠为了带着食物返上高台,不断跳跃、失败、跳跃、失败、再次跃起……“如同处在科研困境中的我们”,莫索尔动情地说,“坚定、不放弃,我们应善用榜样的力量,收获信任,用我们的激情点燃心中的力量,驱动前行!”

  据悉,在2021年6月11日发布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与时间赛跑,实现更智能化的发展》中明确指出,女性在科研和创业中受到的关注和支持更少。在工业4.0时代的诸多领域,女性研究人员以及担任技术和管理领导职位的女性仍是少数。“面对现状,人们更应该采取措施,弥合性别鸿沟、凝聚两性力量,推动世界发展和科技进步进入更加平等、包容、多元、可持续的轨道。”莫索尔呼吁说。

  她声音:改变教学实践,留住女性人才

  2021年沃尔夫医学奖得主琳妮•马奎特教授把STEM领域女性逐渐流失的现象,描述为一根“不断漏水的管道”。她风趣地说,有一些数据是可以勾勒出这根“水管”的。总体而言女性诺奖获得者比例偏低,世界各国女性院士的比例偏低,女性在全球科研人员中占比仅33%,而在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这个数字只有22%,美国大学的STEM专业有一半女生毕业就转行……“要扭转这种趋势,有很多事情需要做。”马奎特认为,“为了留住女性人才,我们必须做出改变,改变我们的教学实践。”

  2021年沃尔夫医学奖得主琳妮•马奎特教授线上发言

  2004年美国总统科学、数学和工程指导卓越奖得主兰诺•布鲁姆教授是一位坚决的行动派。在她的努力推动下,她任教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女生比例已经提升到了50%。而推动更多女性从童年开始进入STEM领域的工作,兰诺•布鲁姆教授已经坚持了超过四十年。此次参加“她”论坛,兰诺教授从科学家变身艺术家,委托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将她的两部纪录影片《数学与科学的联系:教育今天的年轻女性》(又名《回到未来》)和《科学中的四位女性》在国内分享。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B站官方账号受托对影片进行了独家分享。

  “她”论坛交流过程中

  本次“她”论坛“潜伏”的男性科学家——2018年菲尔兹奖得主、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授兼FIM数学研究所主任阿莱西奥•菲加利(Alessio FIGALLI)首次参会并提出建议,STEM领域要为女性提供更加稳定的环境,包括放宽女性从事相关工作的年龄限制,以及鼓励男性拥有产假的机会,以支持男性更多参与到家庭责任之中,从而给女性更多稳定支持。

  她力量:中国不断提升科学领域“她”含量

  世界需要科学,科学离不开女性。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科技工作委员会、上海市妇女联合会的领导嘉宾也纷纷致辞,表达对女性参与科技工作的支持和鼓励。

  “令人欣喜的是,近20年间,中国从事科研工作的女性占比,从20年前的29%上升到40%左右,达4000万人,中国女科学家的增长速度也引人瞩目。”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分享说,目前,在中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女性项目课题负责人约有6000人,旅行项目骨干比例占到27%。

  与此同时,中国女性参与科技发展的空间也日益广阔。“女性在科技领域中虽然还存在总体数量不足、顶尖女科学家稀缺等问题,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女性参与科技发展的空间正在日益扩展。”罗晖讲述道,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就有很多女性,其中有一位33岁的刘巾杰担任文昌航天发射场的一号指挥员,即第一位女性“金手指”,她接连按下了问天实验仓和梦天实验仓的点火按钮。刘巾杰曾说过,“我特别爱哭,但很难被打倒”,“我不坚强,但很坚韧”。罗晖“我想,这就是新时代科技女性的真实写照和独特魅力,勇于接受挑战,敢于突破自我。”

  据悉,在中国科协设有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致力于为女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营造良好环境。“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是中国科协所属的214个全国协会之一,致力于为女科技工作者的成长和发挥作用优化政策环境。”罗晖通过论坛发出倡议,要树立榜样力量,鼓舞年轻她群体;激发创新力量,支撑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汇聚信任力量,推动开放合作,不断提升科学领域的“她”力量。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马列坚介绍,上海市妇联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服务女性科技人才在参与科技决策咨询、投身浦东引领区建设、提升科研学术活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创设生育友好型环境等方面的12条措施,为女性科技人才更好地成长发展、激发创新活力,搭建平台、提供切实的服务。

  她报告:《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画像》首次发布

  在本届论坛上,第一份以性别视角解读中国科研生态的研究报告——《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画像》(以下简称《报告》)首次发布,该报告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全球领先的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共建的科研评价实验室撰写。

  《报告》分析了超过16万名中国科研人员在2005年至2019年间的科研产出,对中国女性科学家的现状进行了精准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科研领域的性别差异逐步改善,女性科研人员在科研参与度、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进步;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国科研人员的性别差异都在逐步弱化。爱思唯尔全球学术和政府市场总裁朱迪•维尔斯(Judy Verses)表示,期待看到更多优秀的中国女性加入到科研行列,并在研究工作中承担重要角色,最大化挖掘“她力量”的无限价值。

  《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画像》在“她”论坛上首次发布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秘书长于利成表示:“作为报告的全球首发平台,我们不但希望给大家分享这些洞见,更想要倡导构建一种包容、多元的创新生态,加强科研人员群体的性别平衡和多样性,鼓励让更多女性科研工作者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学传播和应用等环节中发挥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