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科学家创业投资生态道阻且长

2022-11-21 07:43:3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马婷婷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虽然一项技术从实验室到工业化量产,道阻且长,会遇到很多关卡。但随着产业界、资本界对前沿科技领域重视程度的与日俱增,三者间的联系愈发紧密,科学家与创业者的边界也一再模糊。

  近日,智峪生科CEO王晟博士,凭借在生物信息技术与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成就,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2021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其技术团队推出的生物计算平台“峪云ZCloud”,已帮助50多家生物科技企业及学术机构完成了50多万个蛋白与核酸结构的预测。智峪生科也在成立一年内,接连拿到了由鼎晖投资和朗煜投资领投的天使轮,以及高瓴创投领投的Pre-A两轮融资。

  除了直接的股权投资外,VC/PE机构还以多种方式,参与到早期科技领域的探索和先进技术的发现中。近日,红杉中国捐赠的科学大奖,就颁发了“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和“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了美国计算机科学与统计学家迈克尔·I·乔丹和德国生物化学家迪尔克·格尔利希。

  在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双重加持下,中国的科技创业也被进一步激活,科学家的角色也由此变得更加多元。作为政府平台,昌发展股份副总经理谢思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在‘十四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与此同时,在资本市场上,无论是科创板还是北交所的推出,也都为科技创新类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从我们自身的基金布局来看,当前,在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能源科技、智能制造等这些核心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最为活跃,科学家创业正如火如荼。”

  不是所有科学家都适合创业

  科学家创业并不是新生现象,他们在科学前瞻性方面的优势不言自明。但一家企业的成功,除了技术以外,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谢思瑾对此强调,“站在投资人的角度,在技术以外,项目还要同时配备有优秀的团队和有前景的商业化应用场景,以及创业者本身要有对未来更高的战略发展眼光,这样对投资机构来说,可能才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

  谢思瑾也观察到科学家创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科学家一般更专注于科研,对于工艺化的结合关注并不紧密,对后续的市场需求也不够敏感。这中间其实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很多人往往认为最好的技术就一定具备最大的应用潜力,但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从实验室到工艺化,以及最后的产业化,这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科学家们普遍并不擅长后面的两个阶段。

  同时,企业经营十分复杂,会涉及到诸如组织管理、股权架构设计、人才激励、市场营销,以及未来发展战略等一系列的经营管理事务,不可能每位科学家都同时具备所有能力,擅长所有工作。

  当然,这在今天的资本市场,早都已经不是难题。对于有商业化前景的创业项目,投资人往往可以包揽起团队搭建、资源对接,甚至是厂房建设、政策申报、后期融资等所有工作,科学家只需专注于自身研究即可。相应地,具备投前孵化和投后赋能的投资人也更容易受到优秀创业者的青睐。

  谢思瑾还谈到,“为了更好地服务被投企业,昌发展还推出了‘技术经理人’机制,持续跟踪解决科学家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我们还成立了产业加速器这样的服务平台,为创业者链接更多的产业资源。”

  “一项新技术在实验室中诞生只是开始,距离真正变成产品乃至于商品,为产业和实体社会服务,还有很远的距离。”谢思瑾坦言,“从概念验证到商业化,每个环节的突破都离不开科学家的参与。”

  除了独立创业外,很多时候,科学家还可以以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场景中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实现研究的落地。比如科学家可以通过专利授权许可或转让的方式,与企业进行合作,还有很多大型企业为了保持技术领先,会设立产业研究院,并引入科学家来开展课题合作,有些科学家还可以直接加入企业,成为企业中的核心科研带头人或者首席科学家等等。

  “配套体系和核心环节”仍需完善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随着产业端和资本端的不断加码,我国的科研环境也得到很大改善,不仅已有多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陆续获批成立,很多全球化企业也纷纷在中国布局研发中心。

  作为科研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清华、北大、中科院等高校和各大科研院所也开始通过股权投资基金的形式,支持科研成果的商业转化。

  今年7月,北航宣布设立北航科技创新母基金,基金规模1亿元,用于支持北航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校友创新创业事业。2021年12月,上海交大也成立了一只10亿元规模的母基金,来支持交大背景的种子期、成长型科创企业发展。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不完全统计,清华大学目前通过自有和合作等形式,共设立了包括水木清华、春风基金等16只股权投资基金,中科院的母基金管理规模则超过了6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专注于科技领域投资的政府母基金与市场化VC/PE,也都在加紧与高校的合作。某CVC的投资人对记者表示,这种合作方式,一方面科研机构是天然的项目库,机构可以紧跟研究热点和学科带头人,在第一时间追踪到优质项目,另一方面,具有产业资源整合能力的机构,现在也更愿意投一些早期项目,这样的项目产业合作和后续融资都具有更大的空间。

  虽然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行业生态正在逐步完善,科学家创业的土壤日渐肥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也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在一些配套体系和核心环节,差距还十分明显。谢思瑾提出,“例如在概念验证这个阶段,国内的基金体系仍较为欠缺,北京市今年刚刚成立了首都医疗科技成果转化公益基金会,就是为了匹配这类需求。同时,在资金支持方面,除了股权投资,像知识产权贷款等债权融资方面,也需要国内金融机构进一步的产品创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