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市场被看好 上半年我国中高端船厂持续发力

2023-07-25 07:59: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文嫣

  7月21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沪东中华”)自主研发的包括三舱便捷型174000立方米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在内的三款绿色船型分获五大国际船级社原则性认可(AiP)证书,标志着沪东中华的造船工艺水平再上新台阶。

  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获悉,上半年我国造船业几项主要指标继续维持全球第一,中高端船型占比持续提升,LNG等能源运输船和汽车运输船等特种船型的需求较好。

  船厂持续发力能源运输船

  此次,沪东中华自主研发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中国首型98000立方米液氨运输船、重载型16000TEU (标准箱)甲醇动力集装箱船,以及与GTT公司联合研发的全球最新理念的三舱便捷型174000立方米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等三款绿色船型分获挪威船级社(DNV)、美国船级社(ABS)、英国劳氏船级社(LR)、法国船级社(BV)和中国船级社(CCS)等五大国际船级社颁发的AiP证书。

  其中,三舱便捷型174000立方米大型LNG运输船,是沪东中华继G5型LNG运输船之后推出的加强版的优配设计型运输船,其设计概念走在国际最前沿,有望成为下一个市场“爆款”。

  沪东中华研发的液氨运输船这次也获得了相关船级社的证书。该船型是同尺度船型中首款舱容达到98000立方米的“小霸王”,也为全球海事界提供了兼容品种多、载货能力强、安全可靠性高的液氨储运方案。

  沪东中华相关负责人对记者透露,沪东中华拥有二十多年深耕低温气体储运装备的专业经验。同时船厂针对近年国际市场对高端能源运输船的需求激增、国际集运市场逐步恢复正常等情况提前研判,及时调整了相应的生产、经营战略。目前,船厂新接订单、手持订单以及生产节奏均呈良好态势,正朝着2023年“18200”(完工18艘,营收200亿元)的年度目标全力冲刺。

  特种气体、汽车运输船订单大增

  见微知著,沪东中华是我国造船业由大变强的一个缩影。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数据,1月至6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9.6%、72.6%和53.2%,以修正总吨计分别占47.3%、67.2%和46.8%,均位居世界第一。

  此外,造船产业集中度保持在较高水平,造船完工量排名前10家企业占全国67.9%;新接订单量排名前10家企业占全国61.3%;手持订单量排名前10家企业占全国62.0%。

  根据中国船舶集团下属的上海三大船厂——江南造船、沪东中华和外高桥造船总结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交付和接单船只中,中高端船型占比达到了90%以上。

  在上半年三家船厂交付的29艘船中,特种气体运输领域的船型存在感极强。有江南造船建造的特种气体运输领域的高技术精品船型——22000立方米乙烯运输船,以及被誉为“未来船型”的40000立方米中型全冷式液化气船(MGC),也有沪东中华建造的全球最大浅水航道LNG运输船和174000立方米大型LNG运输船等品牌船型,还有外高桥造船建造的世界独创的Fast4Ward“通用型”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

  在三大船厂上半年承接的63艘新船订单中,特种气体船占比达42%,其中有大型LNG运输船、超大型乙烷运输船(VLEC)、超大型液化气运输船(VLGC)等,创历史新高。

  此外,随着我国新能源车热销海外市场,汽车运输船(PCTC)的需求也在加大,63艘新船订单中,9000车级PCTC就达到了3艘。

  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透露,该院仅去年新接PCTC设计订单就达47艘。中国船舶集团下属广船国际则是全球手持PCTC建造订单最多的造船企业,截至今年一季度,该船厂手持双燃料PCTC订单高达25艘。

  国内造船业竞争力升级

  国际航运咨询机构克拉克森近期发布研究报告表示,未来十年将有1.6万亿美元的新造船投资需求,平均每年新造船订单以数量计将达2140艘。

  节能环保船型及燃料转换推动的船队更新需求将是未来新船订单的主要驱动力,以总吨计约占整个预测期内新船订单的63%,而余下37%的新船订单需求受贸易增长推动。高附加值船以及环保技术升级将成为新船订单的重要支撑。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按照上一轮新船订单高峰以及船舶15至20年寿命估算,预计2023年至2026年将迎来新一轮新船订单高峰。

  浙商证券最新研报认为,与上一轮周期相比,造船业供给端大幅出清,造船产能持续向中韩两国头部企业转移,尾部产能显著出清,集中度提升。中国占全球造船业份额从上一轮周期约15%提升至本轮周期约50%,且行业不断向头部集中,近十年排名前十的造船企业订单量全球占比从40%提升至70%左右。由于行业扩产周期长、难度大,预测造船龙头公司2023年至2027年业绩确定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