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券商解析可穿戴设备领域投资机会
山西证券:可穿戴设备迎机遇发展期
事件概述:
近期,随着苹果、三星等消费电子巨头将陆续推出各自的拳头产品,对可穿戴智能电子产业链的拉动作用巨大。除外国电子巨头外,国内厂商也看好可穿戴设备,继盛大果壳电子后,深圳映趣科技将率先于8月8日在北京798正式发布inWatch智能腕表。映趣科技联合创始人李昂则认为,可穿戴设备代替手机不过是技术和时间的问题。
事件分析:
可穿戴电子的硬件变革带来产业链机会。谷歌、三星和苹果三大巨头可能都会在年底前发布可穿戴智能电子重量级产品,虽然可穿戴电子设备在军事和医疗上早有应用,但其实今年才可以算是可穿戴智能电子设备的元年。可穿戴电子是智能设备的大势所趋,三大巨头的新品发布肯定会引发大量的资本产业跟进,消费电子产品从可携带型向可穿戴型的演变刚刚开始,未来甚至向可嵌入型演变,投资机会非常丰富,我们看好可穿戴电子的硬件变革带来的产业链机会。
电子巨头纷纷涉足,各方看好可穿戴设备。继谷歌和苹果后,另一电子巨头索尼也将于八月底推出自己的智能手表。据悉,索尼这款新品已是索尼SmartWatch的第二代产品,其造型跟上一代基本一致,但这次索尼公司为其加入了NFC功能,能通过一触连接功能与Android手机完成配对,还可以配合蓝牙用手机处理来电、接听和回电等功能。也能查阅短信、邮件、日程和天气。海外巨头的集中发力,也促动了国内手机巨头的“跟随”。据悉,除了小米之外,华为也筹谋进入可穿戴设备领域。目前多家手机企业已将精力转向智能设备穿戴领域了。
技术逐步走向实用,平台商机显现。目前,“量化自我”、智能分析、语音识别、医疗追踪等多项可穿戴设备的新技术已逐步走向实用,虽然尚未真正得到商业化运作,但市场前景广阔。据了解,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前景被视为相当可观,调研公司Juniper预计,到2017年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将从今年的约1500万部增加到7000万部。在巨大的市场空间面前,一场新的平台大战也将出现,这种平台大战的发展路径将类似于智能手机。最终,平台上的各类应用程序将满足人们生活中的各项需求。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达预期的风险。
光大证券--电子行业:革命性的可穿戴设备,手表+眼镜替代智能手机【行业研究】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便携性维度价值未被充分挖掘
消费电子沿着智能性和便携性两个维度发展。在过去几年,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于智能性维度,即设备从功能型向智能型的演变;谷歌眼镜引发了市场对便携性维度的关注,我们认为,消费电子产品从可携带型向可穿戴型的演变刚刚开始,未来甚至向可嵌入型演变,投资机会非常丰富。
谷歌眼镜开创可穿戴设备先河
谷歌眼镜给硬件行业带来了重大变革和机遇,其对硬件的要求体现在四个方面:1)人机互动友好性(包括信息输入和输出);2)续航时间长;3)连接性;4)轻薄微型化。
智能手表将续写可穿戴设备辉煌
苹果、三星、谷歌等巨头的动向让我们坚信第三代智能手表功能将更为强大,有望与智能手机相当。媒体报道,苹果已经建立了一支100的团队来研制智能手表iWatch,已经开始试产,富士康已经收到了苹果的订单,并有望在年底面市。
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替代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三种智能设备各有优缺点:智能手机是最成熟产品,功能丰富,但屏幕较小,需要手持操作,约束了在驾车等场合的使用;智能眼镜输出画面大,视觉效果较好,但信息输入不方便,不适合复杂的操作;智能手表具有合适输入的触摸屏,操作比较方便,但屏幕太小,非常不适合人眼长时间关注。我们认为,智能眼镜和智能手表具有信息输入和输出优势互补的特点,两者的结合将兼具各自优势,并具有可穿戴设备的自然获得人体信息、解放双手的优点,非常有望替代智能手机,带来消费电子的革命性变化。
硬件变革大,眼镜侧重光学,手表注重体积
可穿戴设备的外在形态完全不同于智能手机等传统硬件产品。硬件方面的变革很大,智能眼镜侧重于光学方面的创新,智能手表是智能手机的缩小版,并加入更多传感器以读取人体脉搏等信息,部分厂商也可能在腕带处采用柔性化硬件设计。此外,智能眼镜+手表的硬件组合也需要两个产品之间频繁的信号互联,势必增加对无线模组的需求。我们认为,水晶光电、环旭电子、歌尔声学等公司将显著受益于可穿戴设备的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