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调研 揭秘人参暴涨之谜

2013-10-22 07:43:38

  近期人参价格走高,相关上市公司炙手可热,潜藏在市场热情背后的却是多年来人参产业的争夺和较量。

  “世界人参看中国,中国人参看吉林。”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占全球人参产量70%-80%的人参大国,中国人参的产值却不到世界的4%,中国人参的出口价格与韩国相比更是相差9倍之巨。面对这种形势,中国最大人参产地吉林省从2010年开始,以限制每年新增林地面积为切口,掀起了一场“人参保卫战”,人参价格连年上涨,出口价格也是水涨船高,中国人参保卫战初战告捷。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人参产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难题,需要在有序种植、产业整合、附加值提高、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继续努力。

  供需失衡伤农 政府发起人参保卫战

  参农孙元宝是吉林省抚松县北岗镇西泉村人,他至今清楚记得,2010年9月下旬,水参(刚出土的鲜参)价格一下子涨到了50-60元/公斤,比2009年翻了整整一番。更令孙元宝意想不到的是,从此之后人参价格的上涨一发而不可收,至2011年,水参价格上涨到70-80元/公斤,去年更是一度摸到了120元/公斤的历史高位,至今没有任何偃旗息鼓的迹象。

  “今年的水参一公斤怎么也能卖个一百五六吧!”说这话时,孙元宝满面红润。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全国最大的人参交易集散地吉林省抚松县万良人参市场上了解到,目前因暴雨而被迫提前上市交易的“水毁参”价格已经突破了120元/公斤,同比上涨50%,而这一价格已相当于去年高峰期水参的价格。

  “到9月下旬起参后,水参价格肯定更高,高峰期估计能超过150元/公斤。”万良人参市场副总经理李晓东告诉记者。

  至于人参价格在近几年为什么坐上了火箭,孙元宝的回答很简单,“参地少了呗,人参不就少了,人参少了价格不就上去了。”

  孙元宝说的“参地少了”是指近年来吉林省限制了林地种参的审批面积。多年来长白山人参一直采用伐林种参的耕作方法,而在2010年,吉林省出台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振兴人参产业的意见》,将每年新批参地面积控制在1000公顷。

  这一政策的颁布预示着中国人参保卫战的打响。

  长久以来,我国人参产业发展处境尴尬,产量占全球的70%-80%,总产值却不到世界总产值的4%。以中韩两国为例,2010年上半年,中国人参价格尚未大幅上涨,我国人参的出口量为韩国高丽参的6倍,但出口额却只有韩国高丽参的70%,韩国高丽参出口价格为中国人参平均价格的9倍。

  抚松县人参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德富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韩国高丽参的价格曾一直落后于中国,但在文革时期慢慢实现了赶超,到20世纪90年代,韩国高丽参价格将中国人参价格远远甩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