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板块10大概念股价值解析
个股点评:
航空动力:维修业务增长较好,资产重组将大幅提升价值
类别:公司研究 机构: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鞠厚林 日期:2014-04-03
投资要
1.事件
公司于28日公布2013年报,全年实现收入79.27亿元,同比增长11.5%,归属净利润3.29亿元,同比增长133%。每股收益为0.30元,净资产收益率为7.61%。
2.我们的分析与判断(一)
发动机维修业务增长较好
公司主营业务三大板块中,航空发动机及衍生产品实现收入39.7亿元,增长3.23%;航空零部件出口转包实现收入14.5亿元,同比减少0.96%;非航空产品及贸易实现收入24亿元,增长42.70%。
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维修业务增长较好是航空发动机及衍生产品收入稳定增长的重要原因,由于维修业务毛利率高,因此有助于总体业务的毛利率提升。我们认为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公司的维修业务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航空零部件出口转包略有下降,主要原因在于便于经济放缓导致需求不旺。公司与GE 公司签订1.18亿美元订单,与法国斯奈克玛公司签订了3亿美元订单,可支持未来该项业务稳定增长。
非航空产品及贸易方面,公司加大开拓力度,扩大生产能力并大力培育新产品,2013年收入和新订单都有较大增长。根据公司规划和投入,预计未来这一板块仍将较快发展。
(二)未来增长有望加快,资产注入提升投资价值
公司于2013公告了收购沈阳黎明、贵州黎阳、株州南方等公司的发动机制造及维修资产,完成后将基本实现国内航空发动机整机资产的整体上市,对公司的业绩和战略地位都将带来明显的提升。
我们预计今年上半年公司完成上述资产整合,根据公司相关公告,重组完成后,对公司业绩将会有明显的增厚。
3.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航空动力如果完成资产收购,2014年和2015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5元和0.6元,市盈率为43倍和36倍。维持“推荐”评级。
公司主要催化剂是发动机领域重大资产整合及发动机专项的出台。点:
中国船舶:收购圣汇装备26%股份,发展能源业务
类别:公司研究 机构: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研究员:刘倩倩 日期:2013-12-13
事件描述:
2013年12月12日公司发布公告,全资子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收购张家港圣汇气体化工装备有限公司(圣汇装备)26%的股权;交易金额1.35亿元。此次交易尚需张家港市商务局审批同意。
点评:
1.圣汇装备为LNG储运和应用行业领先者。圣汇装备拥有LNG等低温气体装备的制造经验,在LNG为主的低温储运及应用设备领域是行业的领先者,产品应用于化工、石油、天然气、冶金、电站设备和船用等领域,客户主要分布在中石化、中石油、神华、中煤、中化、港华燃气、新奥集团、新疆广汇、庆华集团等大型集团公司。
2.船舶行业低谷,业绩温和复苏。公司主营船舶建造、配套和维修,是中船工业集团旗下大型船舶资产上市平台。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0亿元,同比下降34.6%;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530万元,同比下降97.2%;EPS为0.01元。其中第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6.21%,出现复苏迹象。
目前我国船舶工业处于低谷,1-10月份,全国造船完工348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5.4%;新接订单464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3%;10月底手持订单1178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比2012年底增加10.2%。虽然新接订单大幅增长,但是订单价格并没有恢复,我们认为公司船舶业务业绩将温和复苏,短期内不会爆发性增长。
3.圣汇装备促进公司中小型LNG船制造,利于LNG全产业链战略推进。收购圣汇装备两方面利好公司业务。
一方面:公司目前正积极探索进入LNG船等高附加值产品领域,LNG船的关键部件是LNG储罐和液货系统。
通过收购圣汇装备,有利于公司快速进入中小型LNG产品领域,形成中小型LNG的完整解决方案,并有望形成LNG运输设备、储存设备和终端设备全产业链发展,促使公司快速、高起点进入能源装备领域。
另一方面:鉴于“圣汇装备”的主要产品为石油化工和煤化工行业压力容器装备(该业务板块约占公司销售收入50%)以及陆用低温液体储运设备(该业务板块占公司销售收入约20%—25%),与中船集团旗下公司相关业务形成互补关系,有利于LNG全产业链战略的推进。
4.形成控制权将并表,业绩贡献有限。圣汇装备股东之一中国船舶(香港)航运租赁有限公司持股25%,属上海外高桥的一致行动人,因此收购完成后,上海外高桥将获得对圣汇装备的控制权,并对其财务并表。圣汇装备2012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43亿元,净利润4888.88万元,2013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5.92亿元,净利润1727.93万元。2012年收入占到收购前公司收入总额3.89%;按照公司14.78亿元股本,占26%的股份计算,2013年1-9月业绩对应公司的EPS为0.004元(2012年0.009元),对公司业绩贡献有限。
5.盈利预测与评级:我们预计2013-2015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02元、0.21元、0.72元,以最新收盘价计算,对应的动态市盈率分别为993倍、100倍和29倍,维持公司“中性”的投资评级。
6.风险提示:船舶行业复苏进度低于预期。
中航电子:主业稳定增长,2014年业绩可能下降
类别:公司研究 机构: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鞠厚林 日期:2014-04-03
1.事件
公司公布2013年报,公司全年实现收入59.98亿元,同比增长8.2%。归属净利润6.27亿元,同比增长4.12%。每股收益为0.356元,净资产收益率为10.38%。
2.我们的分析与判断
(一)主业保持稳定增长
2013年公司整体上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航空产品收入增长7%,非航空防务业务继续拓展,同比增长11%。公司完成了对航电领域相关企业的整合,包括青云仪表、东方仪表和苏州长风,进一步提高了盈利能力。 分产品看,飞行仪表增长最快,增速达89%以上,飞行告警系统收入增长69%,大气数据系统和传感器、敏感元件收入增速也超过30%。飞机航姿系统、座舱操控系统等收入下降较多,降幅为30%-40%的水平。 公司航电产品的毛利率同比下降2.6%,使得利润增长速度低于收入增速。
(二)2014年业绩可能下降
2014年公司销售收入增长将加快,公司销售计划为70.2亿元,同比增长17.1%。不过公司利润总额计划为6.54亿元,同比下降15%。公司预计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为:公司去年采取债务融资的方式收购航电企业,将增加今年的财务费用7970万元,公司还于2013年12月成立了商业创新中心,培育新项目,加快产业调整,预计该中心全年的研发和运营费用为10786万元。如果不考虑这两项费用,预计公司2014年利润将增长10%左右。
(三)未来持续整合航电系统优质资产
公司是中航工业航电系统公司的主要上市平台,预计未来随着国家关于研究所改制政策的落实,航电系统研究所的优质资产会尽快注入上市公司。由于待注入资产盈利能力强,如果注入,将对上市公司业绩有较大增厚。
3.投资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预计公司2014年每股收益为0.30元左右,动态市盈率为69倍,估值不具有优势。由于公司外延式增长预期较强,我们中长期维持“推荐”评级。短期股价可能面临波动。
中航飞机:飞机制造平台整合完成,发挥重组聚合效应
类别:公司研究 机构: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许维鸿 日期:2014-04-08
事件:
201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28,565万元,较上年度增加10.89%,实现营业利润39,238万元,较上年度增加74.73%,实现净利润36,697万元,较上年度增加39.59%,其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35,089万元,较上年度增加39.34%。按最新股本摊薄EPS0.13元。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送现金股利0.15元(含税)。
点评:
核心航空业务规模持续上升,利润增速明显提高:2013年是公司完成资产重组正式运营的第一年,在整合了西飞集团公司、陕飞集团公司、中航制动、中航起等四家公司航空业务相关资产后,公司对内以规范流程、高效运营为目的,充分发挥重组聚合效应,深入推进市场战略管理,通过内部资源整合、持续挖掘管理潜能,有效地提高了公司运营质量;对外加大产品市场营销力度,在军民用飞机、起落架和机轮刹车系统、国际转包产品、支柱民品等合同签订均有增长;在新产品研制方面,实现了多型号产品的立项;在国际合作项目方面强化专业分工,提升了行业内市场竞争力,实现了经济效益持续提升,尤其是在航空产品交付品种和数量较上年同期持续上升,导致航空产品收入和利润同比增加,致使利润增速明显提高。
持续打造大型军民运输机研制生产基地:公司致力于打造军民融合型的民用飞机、军用飞机两大产业体系,努力将公司建设成为国际化的国防现代化装备重要提供商、涡桨支线飞机主流制造商、运输类飞机机体结构件一级供应商、风险承包商及飞机起落架系统的重要供应商,努力建成大型军民运输机研制生产基地。未来公司将抓好重点飞机型号的研制工作,特别是大运、以及“运8”系列飞机的各种特殊机型的研制工作,持续改进、改型新舟系列飞机,参与大型客机项目研制,并做好蛟龙600、新舟700飞机的研发工作以及B-737方向舵产品及B-787起落架钩环产品的研发工作,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盈利预测及评级:预计公司2014-2015年EPS分别为0.17元、0.24元,对应2014年动态PE49.76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航空产品订单执行进度低于预期,非航产品市场竞争超预期,新型号试验和研发过程存在不确定性
大立科技:一季报扭亏,全年高成长
类别:公司研究 机构:广州广证恒生证券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研究员:王聪 日期:2014-04-02
事件:
3月27日晚大立科技发布2013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2.61亿元、3387万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95%、1.01%。EPS为0.17元。
同时发布2014第一季度业绩预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50万-150万,上年同期亏损350万元。
点评:
毛利率、费用率向上,均存改善空间。公司2013年营收利润平稳;核心产品红外热像仪毛利率提升3个点至54.2%。三费总体规模达11976万元,占营收比为45.8%(12年三费占比为39.1%);其中财务费用达1605万元;研发费用达2575万元,占营收比为9.85%。在2014年,随着公司非制冷探测器产能的提升,产品毛利率仍有提升空间;此外,随着增发募投资金的到位,财务费用将降低。2014一季度预计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约400-450万,业绩提速迹象明显。
专注红外热像仪,非制冷探测器优势凸显。公司发展战略是依据探测器核心优势,在红外热像仪领域确立领先优势。公司作为红外领域第一家上市公司,在红外领域客户、核心技术优势。此次现金增发拟募资4.4亿,募投项目分别为:红外热像仪建设项目、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募投项目的推进将确立公司在红外热像仪及探测器上的核心优势。
红外市场前景广阔,军民两块最大需求领域将启。红外技术广泛应用于成像、侦察、跟踪、制导、预警、对抗等领域;其中,军品主要应用在空军、海军的飞机、导弹、舰艇/车载、单兵系统(枪支瞄准、头盔夜视)领域,其中单兵系统是最大需求领域,预计市场规模超200亿元。民品市场目前主要应用于电力、消防等专业领域,需求最大的车载夜视在非制冷探测器国产化提速的驱动下,将进入培育推广阶段。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2014-2016年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为8315万元、14412万元和23527万元,EPS为0.36元、0.63元和1.03元,对应PE为51、29和18。公司作为军工小精尖品种,行业空间巨大,增发开启二次成长,上调评级至“强烈推荐”,目标价28.8元。
风险提示:红外军、民市场需求启动不如预期;募投项目进展不顺。
通达动力:天津子公司获930万政府补贴,对一季度业绩有积极影响
类别:公司研究 机构:东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研究员:应晓明 日期:2012-03-05
事件:
公司3月1日晚发布公告,全资子公司天津滨海通达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天津市张家窝镇政府“风力发电机定转子项目新型工业化发展资金”930万元,将作为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损益。
公司同日公告,公司取得一项发明专利(一种直驱风力发电机定子扇形片的加工方法)及四项实用新型专利,并获得相关专利证书。
上调2012年盈利预期0.03元:我们之前的估值模型中,假设公司2012年获政府补贴等营业外收入总计516万元;现按营业外收入总计930万元保守估算,上调公司2012年EPS至0.59元,对应当前股价的PE为24倍,维持“增持”评级。
中核科技:特种阀门势头良好,核电阀门有望恢复增长
类别:公司研究 机构:东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龚斯闻,潘喜峰 日期:2014-03-26
报告摘要:
公司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9.42亿元,同比增长15.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6428.25万元,同比增长6.27%;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75亿元;基本每股收益0.30元。
2013年核电阀门实现营收6405.57万元,同比下降23.15%,但高端产品占比呈逐步上升趋势,毛利率同比上升5.09个百分点至30.03%。目前公司在国内三代核电关键阀门研发制造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具备极高技术含量的主蒸汽隔离阀、AP1000爆破阀、CAP1400系列关键阀门等核心产品研发进展顺利,未来有望顺利实现三代核电关键阀门的国产化。用于核燃料提纯设备的核化工阀门,公司亦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13年实现营收1485.65万元,毛利率29.87%。
公司主要用于石油、石化、电力行业的特种阀门2013年实现营收6.83亿元,同比增长31.54%,毛利率28.14%,盈利能力较强。公司与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客户已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获取重点项目订单能力强,未来公司LNG 超高压阀门、管线阀门调节阀及海洋石油平台井口阀门等新高端产品将形成新的订单增长点。
其他业务方面,2013年水道阀门实现营收1.23亿元,同比增长8.61%,该业务基本稳定。铸锻件毛坯实现营收5077.63万元,同比增长61.32%,毛利率38.83%,对其他业务形成了良好业绩补充。
我们预计公司2014至2016年EPS 分别为0.34、0.40和0.45元。国家对于核电支持力度正持续提升,国内核电设备招标量将陆续增加,预计公司核电阀门有望恢复增长,后续一系列三代核电高端阀门产品颇具看点,公司石油、石化、电力行业特种阀门将维持良好势头,后续新产品将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公司估值偏高,维持中性评级,但中长期来看公司各项业务潜力较大,值得重点关注。
风险:(1)核电项目招标不及预期(2)新产品市场开发低于预期。
中国卫星年报点评:业绩平稳增长,配股完成助力公司加速成长
类别:公司研究 机构:中航证券有限公司 研究员:李军政 日期:2014-03-21
公司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 48.04亿元(+12.74%),净利润3.06亿元(+13.04%),每股收益0.28元,10派0.8元。
投资要点:
业绩增长趋于平稳,略低于预期。公司2013年业绩同比增长13.04%,相比12年增幅下滑逾3个百分点,但仍高于10年以来11.83%的平均增幅。我们认为业绩增长稳中有降主要源于卫星研制业务增长放缓。分业务看,作为卫星研制业务利润贡献主体的航天东方红卫星净利润同比增长约5%,低于12年24%的增幅;而航天恒星科技作为卫星应用业务的利润贡献主体净利润则同比增长48%,高于12年42%的增幅。
应收账款增幅较大,但仍在可控范围。公司应收账款年末数为 19.70亿元,比年初数增加78.85%,创有史以来新高,我们认为原因有二:首先,13年国内经济增速受到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制,政府财政支出同比增长仅10.09%,由于公司产品的特殊性,公司的客户多集中于政府和特定用户,现金兑付的减少致使应收账款大幅增加;其次,公司在卫星应用领域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毛利率逐年下滑,应收账款的增加或是公司主动营销策略的结果。即便是这样,高信用负债主体仍不足为虑,总体风险依然可控。
配股完成助力公司打造研产新平台、新能力。通过卫星应用系统集成平台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公司将建立起涵盖卫星遥感、通信、导航及综合应用领域的星地一体化方案设计、产品开发与集成测试支撑体系和客户服务保障体系,提升公司在卫星应用领域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CAST4000平台开发研制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将完成CAST4000平台原型样机以及典型载荷接口的测试验证,建成全周期协同设计环境以及卫星研制生产条件。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对基于CAST4000平台的单颗卫星总装、测试和试验,具备年出厂4-6颗该类小卫星的能力。
盈利预测与估值。公司作为卫星研制与应用领域的国家队,随着国家、特定行业对卫星需求的不断增大以及北斗导航等卫星应用业务的逐步放量,公司未来业绩增长可期。预计公司2014-16年EPS分别为0.32元、0.39元、0.45元,考虑到可比公司14年43.83倍PE均值以及公司强烈资产整合预期产生的估值溢价,公司14年的合理估值约为60倍,目标价19.2元,给予“持有”评级。
风险提示:北斗产业推进不达预期,募投项目研制进展不达标。
洪都航空:成飞集成不同资产注入方案对洪都航空的影响分析
类别:公司研究 机构: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邱世梁 日期:2014-01-03
一、事件:
12月30日晚成飞集成发布公告,因实际控制人中航工业筹划与成飞集成相关的重大事项,经公司申请,公司股票自2013年12月23日开市时起停牌。停牌后,公司及有关各方正在紧张、有序地积极推进相关重大事项,并已确定以成飞集成为主体,拟注入中航工业从事防务装备生产制造业务的相关资产,目前有关方案的详细筹划及论证正在推进中。
二、我们的分析和观点
根据公告,成飞集成拟注入中航工业从事防务装备生产制造业务的相关资产。由于成飞集成是中航工业防务平台“中航工业航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装备,前身是中航防务)”的两个资本运作平台之一,我们判断,此次注入的资产应为中航装备旗下相关资产。中航装备旗下有成飞集团、沈飞集团等十个成员单位;拥有洪都航空和成飞集成两个资本运作平台;公司按业务划分主要分航空军品、航空民品和非航空民品。首先我们先对中航装备旗下资产进行研究,再根据可能注入资产的几个方案进行分析其对洪都航空的影响。
(一)中航装备资料:
1、中航工业从事防务装备生产制造业务相关资产的平台为中航工业航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装备),成立于2011年。中航装备前身为中航防务,成立于2009年3月。中航装备是中航工业的主业板块,主要负责战斗机、教练机、无人机及导弹武器系统的预研、研发、实验、制造、销售、维修服务和国际合作,并从事中型喷气公务机和非航空民品业务等相关防务技术延伸产品的研制生产。目前中航装备管理10家单位,包括沈飞集团、成飞集团、洪都集团、中航贵飞四家飞机制造公司,沈飞所(601所)、成飞所(611所)和空空导弹研究院三家飞机导弹设计研究院所;吉航、长飞、天水三家飞机维修企业;拥有洪都航空和成飞集成两个资本运作平台。中航装备成立后,原中航防务分公司旗下的上海航空发动机公司被置出,新增一家中航贵飞公司(2011年成立,将中航通飞旗下贵航集团的教练机、无人机等业务整合后成立的公司,归为中航装备旗下)。 根据中航工业网站信息,中航装备2012年末资产总额750亿元、收入351亿元,利润9.4亿元,EVA5.7亿元。从收入构成上看,公司的防务产品收入占比约80%。
2、中航装备按照业务划分可分为三大业务板块:(1)航空军品板块:战斗机、教练机、无人机和导弹武器系统;(2)航空民品板块:大飞机结构件、民机转包等通用航空业务;(3)非航空民品板块:专用汽车、汽车结构件和锂动力电池。除了三家飞机维修公司、三家研究院所和中航贵飞以外,沈飞集团、成飞集团和洪都集团业务均涉及航空军品、航空民品和非航空民品。
3、中航装备在航空军品方面的规划是,做好现役航空武器装备生产交付的同时,以歼-10、歼-11、L-15、教-8、教-9和霹雳系列导弹等航空武器产品为重心、加快实现相关产品系列化发展,并重点研发新一代战斗机、无人机和导弹武器系统,同时以枭龙、L15、K8、雷电10A导弹等产品为重点拓展国际防务市场。航空民品方面将做好大飞机等结构件制造,加快开展中大型喷气公务机研发制造,提高民机转包生产能力,扩大通用飞机产业规模。在非航空民品方面,重点发展专用汽车、汽车结构件、锂动力电池等业务,使军民产业形成优势互补,良性发展的局面。
(二)几种可能注入方案的分析和影响:成飞集成是主营业务包括汽车模具、汽车零部件和锂电池系统等产品,是行业内公认的四大汽车覆盖件模具企业之一,是中国汽车覆盖件模具重点骨干企业。根据公告,成飞集成拟注入中航工业从事防务装备生产制造业务的相关资产。由于中航装备是中航工业从事防务装备生产的制造平台,那么中航装备旗下资产都有注入成飞集成的可能性。由于研究院所资产整合难度较大,估计此次注入院所资产的可能性不大。按业务分类,可能注入的包括航空军品、航空民品和非航空民品。
三、投资建议:市场普遍认为成飞集成将注入军品,且认为对洪都航空是大利空。我们认为对洪都航空的影响是中性。对于整机类企业,持续推出新机型的能力以及是否有采购量大的主力机型的型号的意义将大于一次性注入。此前我们推荐洪都航空主要是基于公司的现有及未来产品,洪都上市公司有自己的飞机设计所,这在中航系统是唯一厂所合一的上市公司,累计生产飞机超过5000架,具有强大的整机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强5、K8、L15、轻多、利剑、将来可能的四代教练机等就是例子。我们推荐的逻辑主要是其内生增长和核心竞争力,没有考虑任何资产注入预期。公司现有业务未来3年收入和利润复合增速超过50%,洪都集团层面教练机总装、导弹总装和无人机总装有注入上市公司的预期,持续推荐。
如果成飞集成注入的是民品,对洪都航空来说是利好。由于中航装备仅有两个资本运作平台,则洪都航空有可能成为防务资产整合的平台。将其洪都航空作为防务整合平台也将由有利于中航工业航空武器装备资产整合和长远发展。
成发科技:军品业务快速增长,未来受益政策扶持
类别:公司研究 机构: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刘杰,刘荣 日期:2013-08-20
事件:
公司2013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9.9%,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103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09%,扣非后同比增长144%,每股收益0.06元。
评论:
1、中航哈轴扭亏带动公司内贸军品业务收入快速增长
上半年公司三大业务板块中,内贸航空军品业务实现收入1.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2.4%,其中主要是由于公司下属子公司中航哈轴规模化效应逐渐显现,上半年实现利润总额1171万元,扭亏为盈,对公司利润总额增长贡献较大。目前公司仍有多个在研型号,未来随着这些产品的研制和技术转化,公司军品业务将获得持续增长。上半年外贸业务实现收入4.8亿元,同比微增0.6%;工业民品业务实现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5.8%。
2、毛利率提升同时期间费用率小幅下降使得公司净利润增速显著快于收入增速
公司上半年综合毛利率约23.2%,较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主要是受益于公司上半年军品业务毛利率显著提升,同比增长9.2个百分点,而外贸产品和工业民品毛利率水平则与去年同期基本相当。上半年公司期间费用率16.5%,同比小幅下降0.6个百分点。公司毛利率提升的同时费用率下降,也使得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增速显著快于收入增速。
3、航空发动机重大专项和空军战略转型为产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航空发动机一直是我国的战略短板,出于国家安全和战略需要,发展高性能发动机已经成为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国家对航空发动机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强,目前国家正在计划将航空发动机列入重大科技专项,并给予专项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公司作为航空发动机产业链上的关键零部件企业也将充分享受此次政策利好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此外,我国空军正在实施战略转型,而作为一支真正的战略空军,其战略投送能力的基础就是大型运输机,因此随着空军的战略转型,对大型发动机的需求也将显著增加。
4、投资建议
维持“审慎推荐-A”评级:预计公司2013-2015年EPS为0.27、0.33、0.41元。
主机业务领域,公司逐渐步入大型发动机生产领域,未来产品获得客户定型后将得到持续快速增长;零部件业务领域,公司建立了机匣、钣金、叶片、轴承等四个专业化制造平台,形成了技术、热表、装试等三个能力中心,初步掌握了国际先进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未来将逐步向产业链高端的单元体交付过渡。此外目前中航发动机板块正在进行资产重组,公司定位将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