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集科技王淑敏:中国花木兰半导体“造材”

2019-08-07 07:53:4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邵好

  安集科技12英寸芯片自动抛光机台

  安集科技董事长、总经理 王淑敏

  与王淑敏交谈是愉快的,稍快的语速夹杂着爽朗的笑声,甚至用手比划着讲解化学原理。可聊得越久,你越发明白在半导体领域创业的不易与奋进——2000年后,当互联网都已找对方向,诸如半导体材料这样的核心领域,中国依然“一穷二白”。而当十多年转瞬即逝,科创板锣声响起,安集科技这样的企业已能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

  “安集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一同成长,很幸运遇到了信任我们的投资方、客户、合作伙伴,更有国家重大专项的及时强有力的支持!过去15年,我们并肩作战,实现了中国化学机械抛光液零的突破。”与记者一起回忆过往,安集科技董事长、总经理王淑敏总是提到“感恩”,“半导体材料是个门槛极高的领域,安集能迈进来,是信任。”

  如今,安集科技已不再是蹒跚起步的初创企业,而是备受关注的首批科创板公司,人们记住的不仅是“688019”和高高的股价,还有公司扎实的研发能力和务实的做事态度。当记者问起初心,王淑敏一字一句地说出了15年前那份创业计划书上的第一段文字——致力于成为以知识产权为本,创新驱动,值得信赖的全球半导体材料合作伙伴,“我们不曾有任何改变,未来也一样。”

  切入高端 半导体材料领域起步创业

  1988年,一位中国姑娘出现在美国旧金山国际机场,看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她心里有些犯怵,从这里到飞往休斯敦的航站楼还有1公里多,要不就找个行李车吧?可看到1美元的标价,她舍不得,摸着兜里仅有的拿着入学通知书到中国银行换来的45美元,足足站了5分钟,她一咬牙,颤颤巍巍地拖着行李箱,头也不回地向前走。

  这就是王淑敏,南开大学攻读硕士后,她申请到了美国名校莱斯大学,出国攻读化学博士。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切对王淑敏都是新奇的,“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她笑称。可花花世界并未激起她太多涟漪,反而是一件小事让她记忆深刻,并影响了她后来的重大决定。

  那时,大部分美国人不了解中国,认为中国非常贫穷。一位美国同学很诚恳地问王淑敏:“你们中国人吃海草(海带的英文为seaweed,是海、草两个英文单词的组合),是因为太穷了吃不起饭吗?”

  这种提问令王淑敏哭笑不得,虽不能板起面孔反驳,毕竟那时的中国还不够强大,在美国同学那里,这是友好而关心的提问,但内心激起了很不是滋味的涟漪。

  在这种环境下,王淑敏更加勤奋地读书,她要证明中国人不比其他国家的人差。从莱斯大学毕业后,她加入了IBM,后来又踏入半导体材料领域,担任嘉柏特微电子研发科学家及亚洲技术总监。那时的王淑敏已在半导体化学机械抛光液领域蜚声国际,是人人羡慕的冉冉新星,在跨国企业中前途无量。

  而在2004年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读EMBA时,王淑敏悟到了自己的真正价值。

  “当时有一门课是全球商务,老师让我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讲中国改革开放的变化,站在讲台上,那么多骄傲的白人商业精英非常认真地听我讲每一个细节。”

  这让王淑敏一下子想到十多年前被美国同学问吃海草的时刻。“今天,我还是我,只不过拿了PhD,有了工作经验。而真正改变的是中国,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我这个中国人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上,得到了更多的尊重。”

  “那时,中国高端半导体材料刚起步,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匹配,其实我们中国人不笨,好多中国人在自己领域做到全球最牛。我想,要给国家、后人留下点什么,抱着这样的想法,我2004年6月EMBA毕业,9月份便离职,跟合作伙伴一起,创办了安集。”

  “当时想到了很难,但没想到这么难”

  半导体化学机械抛光液领域数一数二的王淑敏,与几位志同道合并且同样成就斐然的合伙人,一起回到快速成长的中国创业,这几乎是一副必胜的牌面。

  15年的打拼,王淑敏最大的感受是,“当时想到了会很难,但没想到这么难。”

  高端半导体材料行业是个技术难度大、门槛极高、风险很大的行业,例如化学机械抛光液,用于芯片表面的抛光,在微米、纳米甚至分子级上与芯片表面发生作用,保护需要保护的,去除需要去除的。这是过去三四十年间,集成电路制造领域为数不多的革命性技术之一,也是使得摩尔定律得以继续发挥效用的关键技术。

  正因如此,晶圆制造厂对化学机械抛光液的选择尤为谨慎,如果由于化学机械抛光液的问题,导致产品出了问题,影响了产品上市时间、产品良率,将对晶圆制造厂造成巨大的损失,并存在相关技术责任人被降职免职的可能。

  “整个产业链都是战战兢兢的,在安集之前,该领域都是美国、日本的大公司,现在一家中国公司要做这么艰难的一件事,没人敢相信,尽管我们的团队非常优秀。”王淑敏说,对方话也说得很直接,“淑敏你我是认可的,但公司是新的,这么烧钱的业务,能撑过3年么?”

  这对安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国外竞争对手的产品出了问题,客户会说,这批产品出了问题,仅此而已。如果安集的产品出了问题,客户可能会认为,中国企业不可信,初创企业不靠谱。

  为了给产品争取机会,争取客户的信任,王淑敏用尽了一切办法。“曾经有个客户,我想给他介绍新产品,但对方见也不见,约也约不到,为了见他,就直接去他办公室等。穿着高跟鞋在门口站了近3个小时,仅仅为了等他从办公室出来,给我10分钟的时间。”

  最终,中芯国际第一个选择了安集,在2008年的8寸线上使用了安集的化学机械抛光液,这个领域的国产化就此诞生。

  “2008年,安集产品在中芯国际8寸厂上线,好比南昌起义打响了第一枪。”王淑敏感慨万千。

  从那时起,安集与中芯国际并肩成长。目前,公司化学机械抛光液已在130-28nm技术节点实现规模化销售,14nm技术节点产品已进入客户认证阶段,10-7nm技术节点产品正在研发中。

  “不挣低端的血汗钱,要靠技术创新挣高回报”

  在创立安集伊始,王淑敏和她的团队就确立了企业发展的三部曲:一是立足中国,快速扎根;二是走向海外,纵向扩展;三是纵横并进,成为一家国际化的公众公司。

  “有幸搭上科创板的东风,安集已经成为一家公众公司,但还不是国际化的,所以现在公司应该处在第二阶段。”王淑敏说。

  展望未来,王淑敏非常有信心。她认为,此时的安集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致力于成为以知识产权为本,创新驱动,值得信赖的全球半导体材料合作伙伴”的愿景就在眼前。

  近年来,全球半导体产业向中国市场转移趋势明显,中国市场迎来建厂潮。根据SEMI预测,2017年至2020年全球将有62座晶圆厂投产,其中26座晶圆厂来自于中国市场,占比约42%。根据SEMI 2018年中国半导体硅晶圆展望报告,中国的Fab厂产能预计将从2015年的每月230万片(Wpm)增加到2020年的400万片,每年12%的复合年增长率,比其他地区增长都要快。

  “安集已经有了与国外竞争对手同水平的研发能力,并且就在家门口。”王淑敏坦言,半导体材料需要与客户成为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一开始就要共同合作,在公司内部研发要两三年,到客户端验证又是一两年,四五年如一日的贴身服务,才能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

  技术、经验、时间,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共同组成了安集的竞争壁垒与护城河。

  “我们还将继续做下去,通过持续研发技术创新,给用户带来更具竞争优势的产品。在细分领域里打破国际垄断,让中国有自主可控的供应能力,自身发展壮大,同时回馈投资者、员工、合作伙伴,我们不挣低端薄利的血汗钱,要靠技术创新,挣高回报。”王淑敏说。

  安集,“安”字寓意美好,“集”字代表集成电路行业,也寄望广集人才,共同发展。

  “当时也有国际化的考虑,‘ANJI’首字母为A,国外讲究从A到Z,以A打头,说明我们要做国际一流的公司。”王淑敏说。

  轻舟已过万重山,获得科创板助力的安集,正向下一个目标进发,而曾经那个拖着两个大行李箱在机场坚决前行的中国花木兰,正在中国半导体材料产业之路上,步伐矫健,熠熠生辉。

  ■快问快答

  上证报:什么是化学机械抛光液?

  王淑敏:化学机械抛光(CMP)是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实现晶圆表面全局均匀平坦化的关键工艺,通过表面化学作用和机械研磨的技术结合来实现晶圆表面微米/纳米级不同材料的去除,从而达到晶圆表面的高度(纳米级)平坦化效应,使下一步的工艺得以进行。

  化学机械抛光液是化学机械抛光的关键材料,主要由纳米研磨颗粒和高纯化学品组成。

  上证报:什么是光刻胶去除剂?

  王淑敏:光刻胶去除剂是光刻胶去除工艺中使用的化学材料,主要由极性有机溶剂、强碱和/或水等组成,通过将半导体晶片浸入清洗液中或者利用清洗液冲洗半导体晶片,去除半导体晶片上的光刻胶残留物。

  上证报:安集在化学机械抛光液领域的竞争优势有哪些?

  王淑敏 :安集成功打破了国外厂商对集成电路领域化学机械抛光液的垄断,实现了进口替代,使中国在该领域拥有了自主供应能力。公司化学机械抛光液已在130-28nm技术节点实现规模化销售,主要应用于国内8英寸和12英寸主流晶圆产线;14nm技术节点产品已进入客户认证阶段,10-7nm技术节点产品正在研发中。

  上证报:安集在光刻胶去除剂领域的市场地位如何?

  王淑敏:公司光刻胶去除剂产品销售收入占比逐年增加,除应用于集成电路领域外,还应用于LED/OLED领域。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光刻胶去除剂销售收入分别为1941.78万元、2300.92万元、4205.34万元,2017年度和2018年度增长率分别为18.50%和82.77%。

  上证报:如何看待国外竞争对手可能在中国市场的布局?

  王淑敏:对国外竞争对手来说,钱可能不是问题,但人才的集聚、真正的技术专家落地培养需要时间,像我们这种当初已经具备全球一流水平的核心团队,也在这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才走到今天。

  上证报:培养一个合格的研发人员需要多久?

  王淑敏:一个博士/硕士到安集,通常要三到五年的历练,才有可能独立承担一个项目,从承担项目到带领一个项目,又要三五年。

  上证报:安集科技成立于2006年,为何说是发展了15年?

  王淑敏:2004年9月我们成立了安集研发中心,即安集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安集”),从那时起就开始了安集事业,2006年成立安集科技,上海安集后来重组到安集科技主体下。

  上证报:公司拥有的专利情况如何?

  王淑敏: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授权专利190项,均为发明专利,其中中国大陆140项、中国台湾42项、美国4项、新加坡3项、韩国1项。

  上证报:如何看待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

  王淑敏: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增长。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18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达到6532亿元,同比增长20.7%。其中,设计业同比增长21.5%,销售额为2519.3亿元;制造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同比增长25.6%,销售额为1818.2亿元;封装测试业销售额2193.9亿元,同比增长16.1%。

  上证报:如何看待公司股价在科创板的表现?

  王淑敏:越上涨压力越大,这是广大投资者的一份信任。股票上涨是投资者对我们的关爱和期许,我们要做的还是专注主业,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