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璟制药盛泽林:让新药安全有效可负担

2020-02-12 07:51: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朱翔 记者 祁豆豆

  生逢其时,圆梦科创。伴随泽璟制药登陆科创板上市,A股市场正式向无收入未盈利企业敞开怀抱。

  资金上的“捉襟见肘”,可能是一家正处于研发阶段、没有产品、没有销售的科创企业最大的痛点。资本市场的包容和支持,无疑解决了泽璟制药的后顾之忧。“蛰伏”多年后,泽璟制药手握11个主要在研药品的29项在研项目走上资本市场舞台,其中晚期肝癌用药多纳非尼有望在今年获批上市。

  “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这是改革创新赋予我们的使命。”泽璟制药董事长、总经理ZELIN SHENG(盛泽林)在接受上证报专访时如是感慨。盛泽林坦言,科创板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助力,能够让公司认认真真做研发,静下心来搞科研,公司将以更加成熟的姿态,更加主动的作为为社会、投资者创造更大的价值。

  医者仁心,璟润众生。从临床医生到医药企业家,身份的转变进一步坚定了盛泽林的信念:让更多患者用上安全、有效、可负担的新药。

  无收入未盈利企业勇闯A股

  从2019年6月10日获受理,到2020年1月23日正式挂牌上市,泽璟制药仅用7个月时间圆梦科创板。

  按照传统A股IPO标准,泽璟制药将被“盈利门槛”挡在资本市场的门外,待业绩达标再上市至少要等3年,就在公司考虑是否赴港上市的时候,科创板的出现给了公司一个在“家门口”上市的机会。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注册制试点下的科创板设置了多元化的上市条件,精心设计了以市值为核心兼顾收入、利润、现金流指标的多套上市标准。其中为无收入未盈利企业所量身定制的第五套上市标准,让盛泽林看到希望,促使其有勇气率领公司闯关科创板。

  不唯盈利论英雄,以科技创新补齐资本市场的短板,考验着科创板的包容性。作为第一家无收入未盈利的上市公司,泽璟制药正是注册制改革下多元化上市条件的受益者,并再次充当了注册制的“试金石”,试出了注册制的实质,试出了科创板的魄力。

  谈及泽璟制药在科创板“赛场”突破的多个第一,盛泽林说得最多的是感谢,“感谢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感谢科创板给我们的支持。”作为探路者,泽璟制药能够为后来者提供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盛泽林笑言,非常乐见泽璟制药能够为更多创新药企业提供有益示范。“科创板审核问询全程信息公开透明,我们走的每一步大家都能看到。泽璟仅是一个参照,比我们好的企业一定没问题,与我们有差距的,可以参考进行弥补和加强。”

  创新研发底气十足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泽璟制药能够从众多无收入未盈利药企中率先突围并非偶然。在盛泽林看来,领先的创新研发技术,丰富的新药产品线已经形成泽璟制药的“底色”,也让公司冲刺科创板更有底气。

  泽璟制药是一家专注于肿瘤、出血及血液疾病、肝胆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的创新驱动型新药研发企业。目前公司拥有11个主要在研产品的29项在研项目,其中4个在研药品处于II/III期临床试验阶段、2个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1个处于IND阶段、4个处于临床前研发阶段。

  “与国际前沿的新药进行头对头的III期临床试验需要巨大的勇气。”盛泽林直言,头对头实验就是让两种药物在同一实验设计内、同时“赛跑”,从而得出最具说服力的比较数据。谁这么有胆量?那就是公司目前最接近商业化的核心产品——1类创新药多纳非尼。

  据了解,甲苯磺酸多纳非尼片的首个目标适应症为一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其对标产品为德国拜耳的索拉非尼,后者也是目前肝细胞癌一线治疗的标准疗法之一。

  记者采访了解到,因晚期肝细胞癌的高度异质性与肝癌治疗中缺乏有效生物标志物,以及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已处于肝癌局部晚期或发生转移,晚期肝细胞癌的系统治疗药物发展缓慢。在这一领域中,包括舒尼替尼、布立尼布、纳武利尤单抗等小分子靶向药物和肿瘤免疫治疗抗体药物都在与索拉非尼的头对头临床研究中失败。

  那么,泽璟制药多纳非尼临床试验的战绩如何?盛泽林向记者表示,多纳非尼在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产生更小的副作用等方面显示出它的优越性。难得的是,多纳非尼作为国内重大新药创制成果之一,是晚期肝细胞癌治疗领域12年来第一个在头对头比较的大型III期临床试验中得出OS(总生存)优效结果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具体数据将在2020年肿瘤领域的学术会议上披露。

  安全、有效、可负担

  手握多个重磅新药走上资本市场舞台,泽璟制药何时能够迎来收获期?

  盛泽林透露,根据规划,多纳非尼将于2020年第一季度提交新药上市申请,“当然所有的药物研发都是有风险的,但后续我们会尽量争取每年有一个新产品推向市场。”

  “泽璟制药的宗旨是让更多中国患者用上安全、有效、可负担的新药。”对盛泽林而言,无论其是临床医生,还是如今的企业家,他所坚守的医者仁心及社会责任并没有改变。谈及新药上市后的价格,盛泽林直言,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可负担和市场的期望。“我们会在同等价格的条件下,做到让患者生存更久、副作用更小,不会片面地因为产品的优效而抬高价格。”

  多年的新药研发积累也让公司在研产品渐成梯队,可以满足不同患者的疾病治疗需求。据悉,公司开发了丰富的小分子新药与重组蛋白新药的产品管线,覆盖肝癌、非小细胞肺癌、结直 肠癌、甲状腺癌、鼻咽癌、骨髓增殖性疾病等多种癌症和血液肿瘤以及出血、肝胆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同时,公司正与国内知名药企积极推进其小分子靶向新药与抗PD-1/PD-L1抗体对肿瘤的联合治疗研究。此外,公司还有多个在研的小分子新药处于临床前研发阶段。

  “只有这样,公司才有生命力,才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我们更注重未来5至10年的发展。”盛泽林向记者表示,公司上市之后不免要与资本市场诸多大型药企、创新药“前辈”同台竞技,甚至会有投资者将公司的优劣势放在“放大镜”下审视。

  对此,盛泽林并不畏惧,更是在新药研发方向上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在其看来,新药研发从一开始的靶点选择上,就要注重差异化问题。在相同的靶点上,若多家公司一拥而上,每家公司融资的难度将会进一步增加。在研发投入巨大的情况下,这种一拥而上只会导致彼此消耗,在商业逻辑上很难取胜。

  就肿瘤药而言,联合治疗、合作共赢无疑是未来药企攻克肿瘤难关的重要出路。盛泽林表示,各家药企从不同的靶点去研发治疗癌症的药物,一方面,公司之间消耗式的竞争减少了,患者也将获得更多可选择的机会;另一方面,药物的联合治疗将有可能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形成协同效应。

  盛泽林表示,联合治疗是未来肿瘤治疗的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