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守“硬科技”定位 科创板审核注册制度将持续优化

2023-02-23 08:04: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梁银妍

  从最初25只个股到如今“500+”天团,科创板建设稳步前行。上海证券报记者获悉,去年上交所进一步突出整体画像、分类审核,大幅缩减了科创板首轮问询时间和审核用时,不存在合规等方面障碍的项目,从受理到通过上市委审议用时约5个月。随着全面注册制落地,科创板审核流程和机制将进一步优化,审核效率有望提升。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审核机制不断优化,科创板助力企业科技创新效能将更加凸显。未来,科创板料将稳步扩容,但不会超出自身承载力,打破板块平衡。

  近4年来,科创板运行情况逐渐趋于稳健。上交所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2月22日,上交所受理科创板IPO项目869单,其中2家IPO企业处于已受理状态,76家处于已问询阶段,24家处于上市委审议阶段,38家处于提交注册阶段,535家获得了注册结果。去年以来,科创板申请受理的企业有160家,上市企业数量为130家。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去年主要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回复问询时间较长,导致从受理到上市的平均用时变长。同时,科创板在审核过程中严把科创属性关,向市场和产业传递出鼓励“硬科技”的鲜明导向,从源头上提高了科创板上市公司质量。

  支持科创企业上市的制度包容性也在不断提升。《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等先后进行了调整,适应科创属性审核把关的需要。

  目前,科创板包括46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8家设置特殊股权架构企业,以及6家红筹企业。其中,以“市值+研发成果”为核心的第五套上市标准支持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形成一定收入的科创企业上市,已累计支持18家创新药企业和1家器械企业上市,首发募集资金合计394亿元。

  业内专家认为,科创板针对科创企业特征,进一步包容符合板块定位的尚未盈利企业、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红筹企业等,为不同成长阶段、不同投票权架构、不同注册地的科创企业设置了多套灵活的上市标准,明显提升了市场的包容性。

  如今,科创板已成为“硬科技”企业首发募资的主阵地之一。上交所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月22日,科创板上市公司已由首批25家扩容至507家,总市值规模达6.369万亿元,较最初的5500亿元增长了10.58倍,并初步形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光伏、动力电池、轨道交通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以集成电路产业链为例,科创板目前汇聚晶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大硅片龙头沪硅产业、国产CPU龙头龙芯中科等 80余家企业,占A股同行业公司约六成,涵盖上游芯片设计、中游晶圆代工、下游封装测试以及半导体设备、材料全产业链。

  田利辉表示,科创板强调上市公司“硬科技”定位,强调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这样就聚集了一批“隐形冠军”和“独角兽”。同时,科创板给予这些科创企业融资支持、治理规范、创新激励和品牌效应,并让与之风险偏好匹配的投资者分享到科创企业发展红利。

  此外,科创板还打通了创投在科技创新行业“募投管退”的全环节。权威数据显示,九成科创板公司上市前曾获得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支持,平均每家公司获投约9.3亿元。目前累计已有33家公司56批股东通过询价转让减持,深创投、顺为资本、红杉资本等知名创投积极参与,受让方以公募基金、QFII等机构投资者为主,总成交额达到282亿元。

  业内专家表示,科创板推动创新要素向“硬科技”企业聚集,支持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科技”。其特有的询价转让机制,进一步优化了创投退出渠道,形成“募投管退”良性循环。机构投资者与早期投资人有序接力,促进科技、产业与资本的高水平循环。

  “不少创投机构瞄准科创板,‘如饥似渴’地寻找储备资源。”某创投人士说,随着市场定价愈发合理,机构“眼光也得更准”。他预计,后续随着审核注册机制优化,科创板扩容速度或有所提高,对创投机构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加强,但“不会扎堆上市,更不可能打破板块自身运转的稳定性”。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及研究部总监庞溟表示,未来科创板不必急于进一步放宽行业限制或进行调整,在坚持现有上市标准的基础上,更好发掘与储备符合标准的拟上市公司资源,做好培育与辅导工作,在保证上市公司质量和板块特色的前提下,处理好板块公司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