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潘圣韬)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16日在“证券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研讨会”上指出,改革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哪个国家对改革的认识更深刻、策略更完备、决心更大、效果更明显,就将在未来全球新发展中抢占先机。而中国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来对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进行全面改革,无疑再次居于世界前列。

  李扬指出,2013年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低迷。从增长角度看,全球经济增速依然缓慢;从就业角度看,各类经济体均有所改善,但失业率依然高企;物价保持低稳水平;公共债务改善有限且风险犹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贸易与跨境投资增长几近停滞,外部失衡趋缓。
  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均未能走出困境。美国债务危机及经济危机虽已度过最坏的时期,但远未进入正常增长通道,可以说经济陷入了“长期停滞”。而其问题出在供给面,是实体领域出了大问题,具体表现在人口增长率下降、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下降、潜在增长率下降、实际利率难以下降到足以刺激投资和消费的程度、科技创新的作用尚未达到可以引领经济摆脱如此巨大危机的程度等方面。且由于寻求工作人数的骤减,最近的失业率改善也不能说明问题。与此同时,欧洲债务和经济危机也呈长期化趋势,日本的政府债务和经济危机仍将持续。

  新兴经济体增长下滑的危机也在持续。在全球化深度发展且美国依然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下,没有国家可在危机中独善其身,而且,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并没有根本摆脱储蓄与外汇“双缺口”的钱纳里符咒。

  “危机仍在继续,发达经济体自顾不暇,新兴经济体深陷传统困局,使得当今世界出现治理真空,这也是危机仍然继续的证据之一。”李扬表示。

  美国量化宽松退出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对中国的冲击主要在于“息差交易”。李扬指出,美国量宽政策的退出导致国际资本流动在方向和规模上出现急剧变化,以及相应的国内资本流动方向和规模的变化。由此导致的利率、汇率差异,将会加剧逐利的国际资本流动,并造成大规模的以获取金融收益为主要目的的“息差交易”,对金融市场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冲击。亚洲金融危机前,危机国家均爆发了不同程度的流动性泛滥,这种状况便与当时存在的大规模息差交易有关。

  “考虑到国内正在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应把国内改革节奏与这个的外部冲击统一考虑,防止出现风险叠加,以利国内金融改革稳定推进。”李扬表示。

  2009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物价走势趋下,PPI尤甚。李扬认为,中国经济减速,主要是供给面的原因。结构性的,产业机构变化和生产要素结构变化,是主要原因。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增长率下降,技术进步缓慢,三因素迭加,导致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趋于下降。

  李扬指出,近年来,经济增速每发生变化,政府几乎就立刻出手干预。日积月累,市场本来面貌模糊不清,并造成微观主体强烈的“政策以来”。这种状况必须扭转,应通过改革。创造条件让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又让市场感受到政府有所作为。归根结蒂,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基于以高储蓄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结构,李扬认为今后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高度依赖投资。我们应以改革的精神认真研究投资问题。特别是,解决好投什么、如何投、谁来投的问题,至关重要。
  此外,李扬还判断,房地产市场进入转折点,城镇化战略的转型,基本终止了传统的住房市场发展的动力。2014年6月,房地产登记制度将在全国实施,这对全国的房地产市场将产生水落石出的影响。不过李扬也指出,房地产这一变化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依然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