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说未来货币政策:不会相当乐观

2014-12-28 20:10:21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阮晓琴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阮晓琴)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今天在“SAIF-银天下”2014年度金融高峰论坛上表示,未来货币政策宽松预期或不会相当乐观。
  连平是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导,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上海金融研究院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项目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外汇与汇率,离岸金融、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与管理体制。

  未来货币政策不会相当乐观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11月份降了一次息,市场上预期未来中国货币政策宽松或者比较宽松的占了主导地位,有的说还可能降两到三次息,有的说还不排除降四次息,降四到五次的存款准备金率等等。

  连平认为,未来货币政策恐怕难以如上述预期那样“相当乐观”。“毫无疑问,中国未来货币政策,比如说三年、五年,它必须与新常态保持一个相协调、相匹配,使得新常态中间的积极因素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这种货币政策特点是:第一个是稳健,第二是灵活,第三是变革。”

  所谓稳健,在新常态下,不需要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是需要有一个相对平稳或者以中性作为基调的货币政策。比如说结构调整,未来我们需要的是更好地进一步治理产能过剩,这样的一个结构性的要求,需要不需要货币政策提供一个非常宽松的流动性、货币信贷的环境,来推动这个结构的转型升级,显然逻辑上是不匹配的。货币政策非常宽松不利于结构调整,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再比如说现在杠杆率比较高,货币存量比较大,这种情况更不适宜用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来调节;否则的话,局部泡沫可能催生为系统性更大的泡沫,从而导致系统性风险。

  灵活性是货币政策的灵魂。稳健的货币政策绝不是一成不变,它需要做一些灵活的调整,但是这个灵活调整总的来说是属于微调,它不需要动用利率、存款准备金这些工具做非常大幅度调整,尤其是趋势性的降息通道。多少次降息才能算是一个通道呢?连平认为,“降一次、两次我们不会把它认为是一个降息的通道,三次、四次甚至更多才是一个降息的通道”。

  货币政策还需要变革。工具创新是有必要的,而对货币政策的运行环境以及它的传导机制这些方面的调整变革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11月份基准利率下调,毫无疑问,现在开始到明年上半年,应该会带来银行贷款利率下调,不一定是同步,但是会往下调。而2012年曾经降了两次息,贷款利率水平在之后两到三个季度是下降的,但是之后降息效力没有了。2013年一季度以后,银行贷款利率总体水平是不断向上的。以至于到2014年年初,各方面都感到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已经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

  为什么基准利率下降了之后,后面就不再下行上行了呢?背后非常深刻原因是金融供给结构性问题、监管体制,比如说存贷比等。

  连平预测,这次降息,对2015年上半年的贷款利率来说,一定会带来一个下降的过程,但是一定不会是完全同等幅度的,而且时间恐怕不会太长。所以要去看环境以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再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革。

  目前利率已经比较低

  货币政策不会在稳增长各项政策当中充当急先锋,它不会十分积极,更可能是比其他政策退半步或者退一步。

  如何看目前的利率?首先是贷款基准利率,这次基准利率降了0.4个百分点,降了以后贷款基准利率是什么水平呢?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贷款基准利率是5.3;那时PPI是个什么水平?是-4到-8。现在PPI连续33个月负增长,是历史以来最长的一个阶段,但是它的程度并不高,是在-1到-2之间波动。
  如果把现在的贷款基准利率跟2008年特定环境下的贷款基准利率进行比较,考虑到物价因素,现在的贷款利率相对水平已经降到了比较低,即使要动也没有多大空间。

  从存款利率看,存款利率作为银行的负债,对银行有很大影响。年初以来,当国务院不断地说要降低融资成本的时候,所有的商业银行内部无一不说要把贷款的定价往上提,背后是它的负债成本在不断上升。现在存款基准利率跟2008年底危机阶段要明显高得多。尤其是这次降息,它把上浮打开了,120%,所以浮到顶的话,存款利率几乎没有降。而在危机阶段,存款利率下降的幅度是同步进行的,但是现在这次却没有动。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上下浮动都已经放开了,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对市场利率影响已经明显底减弱了。正因为如此,连平认为,货币政策未来对于在稳增长方面,不会持续地去运用这种工具,还需要财政政策来实现经济调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