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副行长:优化金融业综合经营格局 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2016-09-09 11:34:13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

  中国证券网讯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9月8日出席中国金融发展论坛时表示,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步伐明显加快,允许金融业开展综合经营是尊重市场的现实选择。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通过不断的融合创新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三去一降一补”,努力防控风险,是应该而且必须坚持的方向。

  据央行旗下《金融时报》9日报道,范一飞表示,应优化金融业综合经营格局,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在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方面构建一套更加清晰而严格的监管规则,引导金融业综合经营进一步规范发展。

  范一飞表示,目前,金融业综合经营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客观存在。在绝大多数大中型银行、证券公司和主要保险公司跨行业跨市场开展综合经营的同时,金融控股公司也在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使得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相互交叉和融合更加深化,部分互联网企业已构建了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的综合化金融平台。

  数据显示,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50多万亿元,与银、证、保金融业表内总资产相比,比例达到1∶4,已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货币供应量波动也产生了明显影响。

  从提升金融业竞争力角度看,范一飞指出,综合经营是实现收益与风险平衡的创新方向,有助于促进金融机构的业务和收入更加多元化和均衡化,更好地抵御周期性风险,提升跨周期经营能力。

  从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需求来看,范一飞强调,综合经营是实现金融结构调整、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必要措施。“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的重点任务,金融业肩负着以金融创新推动企业去杠杆、补短板的重大使命。”

  从去杠杆看,一直以来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结构失衡,融资方式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要发展找贷款、要贷款去银行”造成企业债务持续攀升,杠杆率高企。范一飞强调,去杠杆需要创新思维。资产证券化和市场化债转股等必要手段客观上要求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密切配合,联动创新。

  “从近年来综合经营的效果看,一些金融机构整合不同行业子公司的优势,通过交叉销售、合作营销、联合投资等方式,满足了部分企业的多元化融资需求,有利于改变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体系的状况。”范一飞说。

  从补短板看,我国企业长期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土地和资源取得比较优势,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小微企业发展缺乏后劲。范一飞表示,补短板同样需要新思维。针对科技创新企业和小微企业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殊性,各类金融机构应该共同采取投贷联动、股债结合等方式,多渠道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引进大数据技术,在高效率管理风险的前提下补足银行在长尾客户服务方面的短板。

  实践中,部分金融机构也已通过综合开展银行、信托、金融租赁、投资银行、保险等业务,在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保障房建设、扶持中小企业、支持县域经济与“三农”等方面改进了金融服务。

  不过范一飞指出,受制于创新能力不足和现行监管约束,我国金融机构开展综合经营总体上还停留在追求金融全牌照的层面,不同金融业务的相互补充和联动仍然有限,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储蓄资金向股权投资的转化十分不足。金融业通过综合经营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还需要大幅提升。

  “实践表明,金融业综合经营增加了金融产品、服务供给的多样性和竞争性,使企业和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也助推了金融业自身的改革开放,提升了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虽然其间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监管体制与其不相适应的矛盾日趋严重,但总体来说,继续发展综合经营符合金融业风险和收益平衡需要,也是当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范一飞表示,尊重规律,敬畏市场,因势利导,应成为改革的基本原则。

  范一飞表示,从世界范围看,综合经营一直都是金融业的主要经营模式。从最新发展趋势看,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金融业总体方向是优化综合经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危机爆发后,有人认为金融业综合经营使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过于复杂,加剧了金融风险的识别和管理难度,是危机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应限制金融机构的规模和经营范围。但国际社会经过不断反思,认识逐步由浅入深,由直观转入理性。2009年5月,美国国会授权6名民主党成员、4名共和党成员组成的“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给出的危机成因是监管失败、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失败、过度借贷和高风险投资、应对危机准备不足与政策前后不一致、问责缺失、住房抵押贷款门槛过低、衍生品失控、评级机构失灵等八大原因,其中并无综合经营。

  “实践证明,在金融危机的暴风骤雨中,相比单一化经营,综合经营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范一飞强调。据麦肯锡公司统计,中小型单一业务银行占了金融危机中失败金融机构的绝大多数,在危机最严重的2008年和2009年,美国149家失败金融机构中综合经营集团只有3家。

  范一飞指出,应优化综合经营格局。危机后,美国“沃尔克规则”、英国“威克斯规则”、欧盟“利卡宁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在商业银行的储蓄业务和高风险业务之间建立防火墙,目标是提高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并非禁止或限制综合经营。特别是,由G20引领、IMF和FSB等国际金融组织推动的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更好地优化了金融业综合经营的顶层设计。危机后,一些金融机构也全面优化了综合经营格局。

  范一飞还提及,应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危机后,各国并不否定金融业的融合创新,而是从如何解决监管失败的角度构建着力防范系统性风险、有效管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新框架。宏观审慎管理制度随之建立并不断完善,在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方面正在构建一套更加清晰而严格的监管规则,金融业综合经营将遵循新的监管要求进一步规范发展。

  在承认金融业综合经营是大势所趋的前提下,怎样建设良好的制度环境?

  范一飞表示,综合国际实践经验、我国实体经济需要和金融业发展现状,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是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基本方向。可以按“集团综合经营、金融控股公司管理股权、子公司分业经营”模式设计并规范我国的金融机构跨业发展基本框架。

  “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组织架构,落实风险管理主体责任,减少套利投机,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及内控机制和信息数据平台,提高持续的风险管控能力。”范一飞说。

  同时也必须承认,金融业综合经营使得金融体系的关联性增加,对金融规制提出了挑战,如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真空导致层层控股和整体杠杆率上升,单体风险传染至整个系统,跨市场监管套利活动以及复杂而难以管理等问题。

  范一飞强调,不能因为金融创新而采取简单回归分业经营的监管“懒政”。“建立面向所有投融资行为的功能监管以保证监管全覆盖,建立立足于严格的消费者保护的行为监管以确保创新负作用最小化,建立穿透式监管以确保杠杆率保持在合理水平,才是合理的规制选择。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监管问责机制。”

  范一飞强调,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通过不断的融合创新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三去一降一补”,努力防控风险,是应该而且必须坚持的方向。

  刚刚结束的G20杭州峰会的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范一飞表示,不论是经济还是金融,长远发展的动力都源自创新,良好的体制机制都立足于鼓励创新。

  “综合经营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在设计合理的政策环境下,我国金融机构必将藉此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成为全球金融体系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流砥柱。”范一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