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小幅收跌0.12% 两市成交额持续攀升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严政)周二,沪深两市未能延续上个交易日的普涨行情,在窄幅震荡中结束了一天的交易,三大股指收盘均小幅下跌。市场热点分散,权重板块表现不佳,但两市成交金额持续上升,延续节后资金回流态势。
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报收3153.09点,下跌0.12%;深证成指报收10055.57点,下跌0.23%。创业板指报收1889.13点,下跌0.60%。两市合计成交金额约3512亿元,较前一个交易日增加约220亿元。
盘面上看,工程机械、建材、有色等行业全天领涨,其中三一重工涨逾3%并创下反弹新高,天山股份、上峰水泥、青松建化等多只水泥股收盘大涨。同时,昨日大涨的次新股板块表现有所分化,而石油、证券、建筑等权重板块全天表现不佳,整体跌幅靠前。
此外,代表高风险偏好的融资买入金额在节后已连续两日回升。数据显示,截至2月6日,上交所融资余额报5050.94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35.07亿元;深交所融资余额报3693.19亿元,增加11.98亿元;两市融资余额合计8744.13亿元,较上个交易日增加47.05亿元。
东北证券认为,从市场成交金额来看,节前资金流出过节的迹象十分明显,节后市场有望迎来资金回流,推动指数开启扩张路径。方正证券研究所首席市场分析师赵伟认为,短线大盘将挑战60日线压力,能否有效跨越并站稳,量价有效配合是关键,建议投资者关注国改、混改、土地流转及底部形态较好的个股。
【资金动向】
新年伊始,保险机构便频繁现身上市公司的调研名单中。值得注意的是,调研机构中惊现多家已获QFII资质的境外保险机构,这在近两年的资本市场中实属鲜见。
周二盘后,投保基金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春节后的首个交易日,证券保证金净流入494亿元。而在节前一周,证券保证金净流出1064亿元。其中,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净流出了728亿元。
继前一交易日净流入逾20亿元并创下近半年新高之后,7日沪股通获净买入近人民币10亿元。与此同时,深股通及互联互通南向渠道也均呈现净流入态势。
【相关数据】
【机构收评】
股指3150附近横盘多日,下有支撑上有压力下,短期还有反复。总体上,市场结构性行情基础依旧,无论是基本面的支撑还是资金面的期望,目前市场仍处于向好态势。但在总体监管趋严之下,行情还需精雕细刻。
从年前的上涨,大盘一直处在缩量背离的状态之下,今天市场也存在资金流出的迹象,所以短期不能放量还是要警惕横久必跌二次探底。我们暂时维持午评中区间震荡的判断,如果下探,关注半年线的支撑为佳。
此前一直受到10周均线的反压,随着时间的推移,10周均线的压力已不复存在,5-10-20周均线三线粘合又将对股指形成有力支撑。同时KDJ指标已经发出金叉信号,回顾近三年的大盘走势,每次周线KDJ出现50以下低位金叉后,都将迎来数周的反弹行情。预计本周洗盘结束后,市场中级反弹行情也将会慢慢展开。
周二两市双双步入调整,全天各大指数均维持弱势震荡走势,其中创业板午后跌幅一度接近1%。回过头来看鸡年前三个交易日市场反反复复,指数也近乎原地踏步,这也进一步凸显了A股节后行情的三大特征。
股指继续横向整理,次新股群体小范围结构性行情仍然存在,沪指3170点附近是短期市场的阻力,重点关注方向的选择。
近期我们也提醒市场维持弱势运行的概率很大,包括弱势调整或是弱势上涨,单日中长阳出现的概率明显偏小,这种走势也符合节后市场运行的特征。短期依旧建议投资者适当维持一定的仓位,对一些今日表现的强势股,且技术形态上已经出现拉升特征的股票,适当的参与。
就大盘运行轨迹来看,短期60日均线的压力和半年线的支撑是指数震荡的大致区间。其中,20、30、90日均线出现粘合,在60与120日均线之间形成中轴。指数在此之间的震荡都属于正常轨迹。如果要想形成大级别突破行情,资金的继续增加仍然是关键。
【市场动态】
部分私募资金看好自主品牌汽车未来数年的崛起,不仅大手笔布局A股的相关股票,而且持续借助深港通等通道买入港股中估值较低的龙头公司。
基金经理对2017年收益较低的预期以及开年以来增配银行股,凸显了股市估值整体抑制的情况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这使得基金经理更加关注跌出来的机会。
申万宏源证券近日披露的一份投资者调查结果显示,近期仅有一成投资者看空上证指数,同时受访投资者加权平均仓位较今年1月初上升近9个百分点至57.2%。
【市场观点】
市场在年初调整到低点3044点后开始小碎步爬升,市场反弹逻辑并未发生变化。站在当前时点,我们倾向于市场依旧有望演绎“小阳春”行情。投资者莫为“利率扰动”所迷惑,从而错失二月行情。
近日央行政策利率上调,以利差为主要盈利来源的寿险行业明显受益。A股上市保险公司中均包含寿险业务,目前保险估值处于历史绝对低点、有望进入提升通道,具备较高安全边际。
新一年开始,伴随经济数据的渐渐回暖,各大改革举措不断落地,以改革为核心、盈利为辅助的春季行情已悄然启动,不过,当指数出现突破的时候,调整压力反而会上升。
在基金投研人士看来,虽然A股的估值并不是非常便宜,但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相对楼市和债市而言,A股的“性价比”依旧较高。
建议逢低重点关注大农业板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生物医药及低估值蓝筹等政策受益、成长性较为确定的板块和品种。